成语故事161:从善如流丨晋国出兵救郑伐蔡,统帅栾书听取善策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4-11-29 12:27:02

从善如流(cóng shàn rú liú),比喻乐意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那样迅速自然。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八年》,“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夹在双方中间的郑国、许国等国,便成为了双方的争夺重点。

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郑国与邻国许国发生冲突,由于两国皆为楚国盟友,这让楚共王十分难办。执掌晋国大权的栾书瞅准机会,决定趁机拉拢郑国,为此他打出“救许伐郑”的旗号,率兵南下做出支援许国之势,楚国则派子反率军驰援郑国。

为了解决争端,许灵公与郑悼公前往楚国,请求楚共王评理,楚共王担心许国倒向晋国,最终决定牺牲郑国的利益以拉拢许国,不仅判定郑国侵略许国有罪,而且逮捕了郑国使者子国和皇戌。郑悼公对于楚国的判罚愤愤不平,遂派子游前往晋国,请求与晋结盟。

晋景公十四年(前586年)八月,晋、郑会盟于垂棘。同年十一月,晋景公又与齐顷公、郑悼公、鲁成公、卫定公、曹宣公,以及邾、杞国君会盟于虫牢。

次年,为了惩戒与晋结盟的郑国,楚国派令尹子重率兵讨伐郑国,郑悼公向晋求援,晋景公派正卿栾书率领晋国主力南下救郑,双方在绕角遭遇。子重见晋军军容整齐,气势如虹,自认难以取胜,只好率领军队撤退。

楚国撤军后,栾书却并不罢休,又出兵进攻楚国的盟友蔡国,得知晋军逼近边境,楚国公子成、公子申率领申、息两地精锐准备迎击晋军。

得知楚国出兵,晋军将领赵同、赵括等人皆认为应该依仗兵力优势,一举全歼这两支楚国偏师,为此纷纷促请栾书下令进攻。

对此,中军佐荀首(即智庄子)、上军佐范燮(即范文子)和中军将韩厥(即韩献子)三人集体反对,他们认为,“我们出兵是为救援郑国,乃是正义之师,如今楚军已退,我们却借此攻蔡,此乃不义。

何况,楚国如今派来两支精锐,纵使击败了他们,我军也必然疲惫,此地毕竟是楚国地盘,若是楚国出动主力,我军胜负难料。况且,我们以大国主力攻打两县之兵,胜之不武,败则辱国。所以此战毫无意义,不如见好就收。”

栾书听罢,认为三人所言有理,于是下令停止攻蔡,撤军回晋。

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栾书再度领兵攻打蔡国,楚国出兵救援,这次晋军大获全胜,并俘虏了楚大夫申骊。栾书本想乘胜进犯楚国,智庄子、范文子再次劝阻,建议先进攻楚国的附庸沈国,栾书分析认为所言有理,于是率军进攻沈国,再次大获全胜,俘虏了沈国国君揖初。

之后,栾书又联合郑国进攻许国,许国毫无戒备,晋国和郑国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大军直逼许国国都,虽然最终没能攻破许国都城,但也斩获颇多。由于这次晋军准备充分,楚国附庸多遭攻击,而楚国对此却无可奈何。

栾书取胜归来后,人们认为晋军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皆因栾书第一次出兵时,听取了智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的建议。于是有人问栾书,“圣人认为兼听则明,应该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如此才能成就大事。然而,您率六军十一卿出战,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出兵,只有三人反对攻蔡。您为什么不听取大多数人,而听取了少数人意见呢?”

栾书回答说,“如果双方各有道理,自然应该听取多数一方。但如果只有一方正确,纵使人少也应该听取,只因建议的合理性要大于人数多寡。智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主张更为合理,所以择善而从之,难道不应该吗?”

对此,人们皆称赞栾书说,“栾书听取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

0 阅读:3
绿茶纵横看历史

绿茶纵横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