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不仅让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也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村人群分化,农民出现了“三三制”现象。根据2022年统计资料,我国城镇户籍为占总人口的48%,大约6.7亿人。同期,我国城市化率是66%,也就是说我国有大约2.5亿人,虽常年在城市生活,但其户籍上还是农民。在剩下的近5亿农民中,一半留在农村靠种地为生,另一半正游离在城市、农村之间,他们的去留不定,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农忙时回农村,农闲时去城里。
种地的就不用说了,我国自古就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说法,一家人承包几十亩、上百亩地,每年除了口粮也能挣七八万。但那些进城或者游离在农村城市之间的农民,他们的生活就没那么乐观了。在我国2022年的就业数据中,1000万大学毕业生只有一半人就业,全国平均就业率仅为23.6%,这还是在我国就业门槛不算太高的情况下。今后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的深入,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
今年国家又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对就业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对大学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来说是利好,但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随着AI的广泛应用,未来的社会,人们找工作更难。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业压力实际上就是生存压力。
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这些年,农村人的生活压力确实正在增加。在农村,尤其是春节时,农民聚在一起,以前他们常常谈论谁家盖了新楼房,买了一辆新车,但最近几年谈论的话题也在改变,谈得最多的是孩子在城市买了房,他们要帮助孩子还贷款,加上最近几年经济形势不好,打工难,感觉生活很吃力。
现在的农村,春节是一年中农村家庭里人最齐,也最热闹的时候。春节一过,很多人会像候鸟一样往城市迁徙,因为他们的土地都流转了出去,生活所迫,不这样没办法,再说了仅靠每人一亩多地的种植收入很难养活自己。倒是那些依靠农业为生的人,家里种个百八十亩的承包地,收入虽然不算太高,但不用在城里到处找工作,也不用面对随时失业的风险。
这些年的农村,的确出现了一些变化,种地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不少。小时候,夏收需要半个多月,现在三五天就结束了。但同时,除了这些承包地的专业农民,在留守农村人中,大部分是“386199”和“250”(分别指妇女、儿童、老人和身体不健全的人)人群。这对于我国这样的传统农业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要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大部分是农村的。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城市,而且因为买房,他们背负着重债,这正常吗?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提出好几年了,但并没有阻挡住农村衰落的趋势。因为农村地广人稀,在广袤的土地上,投入巨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划算。从前,我们总会自豪地说,我国的高铁等基础设施,要甩欧美等发达国家几条街,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就人口来说,要远小于中国的城市。现在,我国的农村建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再说了,目前的城市已经债台高筑,如果再花巨资投在农村,我们的经济、财政还能不能承担得起?
不知道有没有专家测算过,目前我国的城市最佳和最大容纳的人口分别是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口过于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承压太重,一旦遇到自然灾难或战争等突发问题,城市会陷入极大混乱。而且,我国十四亿人口,除了留在农村种地的两亿多农民,近12亿人都要在城市就业,我国的城市经济总量能不能接得住。
诸如此类的等等问题,不仅给城市,也给农村提出挑战。前些年,我国为了发展城市,提高“城镇化率”,拉开了城市开疆拓土的大幕,房地产行业一下子成为风口,房价飙升的结果,不仅城市人,还有进城的农民,都背负了高高的房贷。另一方面,由于买地挣钱来得容易,城市政府为了提升土地价值,拼命建设基础设施,甚至不惜举债建设,结果地方政府也是债台高筑。由于某个城市举债太多,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官员开玩笑说,我们这个城市,新出生的每一个孩子,就会分摊七八十万的债务。
一个社会,一个城市,政府举债,百姓也举债,如果有一份稳定工作,日子还不算太难,但那些土地承包出去的农村人呢?他们的土地上承包合同一签就是几十年,如果仅仅为了吃饱穿暖还好说,那些买了房的人还要还房贷,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有多难。
曾经的乡愁给每个人都留下最美好的回忆,而现在,这份乡愁对于进城农民来说,已经被“愁日子”取代。再看农村,烟火正在凋零,农田大片减少,宅基地上因政府不允许私自改扩建房,处处老屋、废塘,街头巷尾也不再是熙熙攘攘,偶有几个聚在一起聊天的老人,他们称自己是“等死队”,这种景象让农村人如何憧憬未来,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本文作者予言,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