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4年诺曼底战役的硝烟当中,谢尔曼坦克的命运就像一场很悲壮的戏。它既是胜利的标志,也是死亡的代称。到底是什么,让这款坦克在战场上经历了这么极端的命运呢?在战斗的时候,它为什么被叫做“打火机”,不过又是怎么成为盟军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呢?
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常用的坦克之一。依据《国家二战博物馆》所提供的资料,1942年至1945年这一时期,制造出来的谢尔曼坦克数量超出了50,000辆,与此同时在各个作战区域均得以广泛运用。虽然它在早期与德军的Mk II和Mk IV坦克作战时表现尚可,但面对虎式和豹式坦克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历史学者贝尔顿·库珀在其著作《死亡陷阱》里指出谢尔曼坦克,不仅因为其设计缺陷而被称作“死亡陷阱”,更由于其高达60%的起火率,而获得了“打火机”的绰号。
谢尔曼坦克的设计起始于1940年,其目的在于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设计团队选用了模块化的结构,如此一来,一辆坦克能够在十小时的时间内完成组装,而这样的效率在彼时而言是极为惊人的。不过这种追求量产便利性的设计理念也导致了致命缺陷。依据《装甲战技术分析报告》,谢尔曼坦克的侧面装甲仅仅为38毫米,这个时候,同期德军豹式坦克的侧面装甲却高达80毫米。除此之外,燃料箱位于车体的上部,一旦受到攻击,极容易引发大火。
战斗损失数据令人震惊。在1944年至1945年这一期间,美军每击毁一辆德军坦克,平均需要,损失4到5辆谢尔曼坦克。在阿登战役里,第三装甲师的损失率,竟然达到了580%。这一数据在库珀的书里被详细记载着,他说这个师在诺曼底作战那段时间,一共648辆谢尔曼坦克被彻底摧毁了,另外还有700辆在受损后经过修理又投入使用了。这种高损耗率,不仅让士兵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也让指挥官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战术选择。
面对这些挑战,美军工程师搞了好多回改进。像在后面的型号里,添加了“湿式弹药架”这个系统,目的是降低弹药爆炸的风险;这个时候,还装上了更多的装甲板,为的是提升防护能力。这些改进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把问题给缓和了,但压根就没从根本上改变谢尔曼坦克在战斗里的那种脆弱地位。
不过谢尔曼坦克真正的优势在于其惊人的生产数量与维修便利性。依据《二战工业生产统计》的记载美国在战争时段一共生产出超出49000辆“谢尔曼”坦克德国军队的豹式坦克整体产量不到6000辆。这种数量方面的优势让美军可以运用“群狼战术”,一般是用3到5辆谢尔曼坦克,去应对一辆德军的重型坦克。这种战术虽然代价高昂,但在战略层面上证明是有效的。
很多士兵对谢尔曼坦克有着很复杂的情绪。在《战争历史网》的那篇文章里,一位曾经驾驶过谢尔曼坦克的士兵回忆说:“每次看到德军坦克,我们都清楚,也许会有一半的战友回不来了。”这种对生死抱有的无奈和绝望,是众多士兵都经历过的痛苦。
另一位士兵,伊万·布朗伯格,也叙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他回想初次遇到敌军那时候,心里满是惊慌,不过他很快就明白,正是他们开着的坦克,给了他们跟敌人对抗的力量。布朗伯格回忆说:“我们的这种自动装填系统,让我们能以相当快的速度展开还击,可那会儿敌人还在进行手动装填呢。”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每个士兵都切实地体会到,他们不单是在操控一台机器,更是在跟命运进行剧烈的争斗。
随着战争的发展,谢尔曼坦克虽然暴露出诸多缺陷,但其数量和维修便利性使其成为美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现代装甲发展史》所指出如何在大规模生产、维修便利性和作战性能之间取得平衡,是现代装甲设计的重要课题。
反思历史,我们会问:当代战争中,该怎么把握数量与质量呢?谢尔曼坦克的教训让我们明白,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标准化生产很重要,但技术创新和实战反馈也同样不可缺少。未来的装甲设计要更注重性能与生存能力的平衡,以保证士兵能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存活下来。
参考资料
1.《美军装甲部队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0)
2.《装甲战技术分析报告》(国防工业出版社,1975)
3.《二战工业生产统计》(军事历史研究所,1985)
4.《现代装甲发展史》(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个人观点声明
本文就是要给出客观的信息并加以分析,没代表啥特定的观点或立场。希望读者能从里面得到启发,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无语
油箱位置很容易被命中,此处被炮弹击穿后,车厢大约5~6秒车就会被火焰吞噬,一车5个成员全跑出来大约11~12秒。
用户15xxx65
其实四号f型都随便打这家伙,就是装甲差不多,打火机也能随便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