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疗方第二十三之1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潘凤评健康 2024-02-07 12:26:07

金匮要略今释卷八

杂疗方第二十三

论一首,证一条,方二十二首。

自此以下三篇,间有仲景遗文,而后人沾益者多。

《二注》本及魏、尤、朱注本并不载。

1.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白术八分。陈皮五分。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生姜五分。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实,减白术,共六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枳实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

上各㕮咀,分为三帖。一帖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帖分作三小帖,每小帖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方函口诀》云:此方为四逆散之变方,治时时发肌热,一也;或如疟状,二三日苦闷者,二也;脚气初期,似伤寒而发热者,三也,皆有效。煎法为宋人所改,不可从。

渡边熙云:窃思古代,无论何病,病名不定者多,未记明系某病之某证候,故《方函口诀》之记载,有若谜语,此实因其无现今科学的病理学故也。将来和汉医学亟宜研究此点,使适合于现代医学之病理学,说明某病之某证,宜适用某方。今请举一例:浅田氏所举三证,予鉴定为潜伏之先天梅毒,或三期梅毒,由气候、疲劳,或其他原因而发作者。其次尚有附记者三,潜伏梅毒时时发作,显原因不明之肌热者,本方治之,一也;潜伏梅毒时作疟状,发暴热,二三日间苦闷者,亦用本方,二也;潜伏梅毒续发脚气病者,往往发热,呈窒扶斯热型,此时本方有大效,三也。本方宜细切囊包,浸以沸水,数振其囊,以出药汁,不可久煎,如是则易饮而实行亦便。

说明:

渡边之书,名《东洋医学处方各论》,乃取浅田《方函口诀》而加以按语者,市上所行《汉和处方学津梁》,即其译本,然渡边之按语,较口诀颇为难译,此条系金君正愚代译,附书识谢。

渊雷案:

五脏虚热,谓发热之非因外感实邪者,即东垣所谓内伤之类。方意在于行气,颇似四逆散及局方逍遥散,桔梗、陈皮、槟榔,开宣上、中、下三部,今人多喜此法。其方称饮子,加减随四时。橘皮称陈皮,药量以分计,药剂以帖计,以及合滓再煎等法,皆是宋以后法,绝非仲景方。

程氏不载本方,《金鉴》谓方证不属,皆有所见也。

至其用法,当如浅田之《口诀》,盖治原因不明之发热耳。渡边推测以为梅毒,则因日本遍地淫疮,狃于见闻之故。吾国宋以前绝少梅毒,古人岂能为千百年后预立方剂哉。且本方虽能治梅毒发热,实非根治梅毒之剂。渡边之煮法,亦是日本习惯,日商所售中将汤,附有小囊,即如此用。

丹波氏《医剩》云:药一贴,始见《金匮》柴胡饮子方后,或通作“帖”,盖是包裹粘贴之义。

陈眉公《太平清话》云:宋朝吴郡士登科者,始于龚诚。其家居昆山黄姑庙,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乃涂金纸,阔三寸,长四寸许,大书姓名,下有两知举花押,又用白纸作大帖,如药帖状,贮金花帖于中,外亦书姓名二字,盖以此报其人,以此知其制与斯邦药裸相似也。

元坚云:药以“贴”称,宋以上所罕见。药滓再煮,见陶氏本草“序例”,然仅系于诸补汤所用。

1 阅读:14

潘凤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