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徐峥与陈思诚,谁能笑到最后?

粽眼观天 2020-01-31 15:55:43

原本,春节看电影正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而2018、2019连续两年惨烈的春节档票房大战让大家对鼠年这个节日充满了期待。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疫情改变了一切。电影院门可罗雀,原本的票房蛋糕成了镜花水月。而徐峥将《囧妈》网络首播的这一举措,在赢得吃瓜观众的掌声时,也激起了同行业者的一片讨伐之声。

有人说这是模式创新,有人说是背信弃义,有人鼓掌欢呼,有人怒发冲冠。到底该怎么评价《囧妈》这部电影以及徐峥的这次商业运作?

恰好,我在线上观摩了这部电影后,又补看了之前落下的《十三邀》最新一期的徐峥访谈。对徐峥,对这部电影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故有此文。

徐峥与“囧”系列

徐峥言道,他拍“囧”系列并不是单纯想拍一部爆米花电影,虽然很多观众认为它就是爆米花电影。他说在“囧”系列中浓缩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时代的思考。正如他所言,中国社会的普遍心态可以归结为两个倾向,一是经济条件已经达到了中产,但心态是屌丝,二是经济条件达不到中产,但却仰望中产。其中“囧”系列对应了前一种,而开心麻花的一系列电影则对应后一种。

确实,从“囧”系列的主人公来说,确实都跨入了中产甚至富有者的阶层。并且我们会发现,这个倾向实际上并非从“囧”系列,而是从另一部徐峥主演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就开始了。

从《爱情呼叫转移》到最近的这部《囧妈》,可以发现主人公的特点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中年男子,事业有成,物质优渥,却对自己的伴侣和情感生活心生罅隙,于是折腾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对于这种中国式的“中年危机”或者说“焦虑”,戏里戏外的徐峥也没有提出什么很好的办法,惟一的选择也就是放手或者和解。但我想现实中的徐峥对此也是不满意的。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徐朗、徐来还是徐伊万,无论是离婚再娶(《爱情呼叫转移》),还是和解(《人在囧途》、《泰囧》),还是生子(《港囧》),这些都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于是在《囧妈》中,终于如同诸多心理辅导类书籍指出的一样,徐峥挖到了上一代、原生家庭这个“根”上。

而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式答案。而类似的答案我们这些年已经听了很多,因此无论是从娱乐性,还是从主题的深刻性来讲,《囧妈》都没有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尽管有些文章说到了文化背景等一系列问题,但,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片,如果不能通过剧情和人物性格来告诉我们,而要依靠解读,这就不是商业片的初衷了。

徐峥与网络首播

电影院和网络上线同步,甚至网络首发,影院为辅,这都不是新鲜的模式,国外早就做过类似的尝试。大家熟知的美国流媒体运营商Netflix就是一个例子。

然而,即便在美国,这种模式创新与传统的影院模式还没有决出最终的胜负。Netflix这些年来不断在内容上投入重金,试图改变大众先影院后在线的习惯。但传统院线和影视行业仍在顽强抗击着这个“外来者”。奥斯卡和很多电影节至今不给仅通过在线发布的影视内容以评奖资格,而Netflix这些年来高举高打原创内容,使得自身的业绩一直处在亏损状态。这场仗,还没有到终局。

而国内这次对于《囧妈》网络首播的反应,则很有意思。大多数观众对于徐峥这次的举措持支持态度,因为疫情的缘故无法到影院观看新片,那么在线免费观看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但院线就不一样了,原本经历了提档、撤档,院线工作人员就一肚子的火,现在忽然成了网络首播,还免费,这置院线的利益和已付出的劳动于何地?

更关键的是,流媒体和院线之战至今悬而未决,如果就此开了网络首发的先河,那么院线以后还要不要生存了?

固然,有很多人给出了影院观影不可替代的理由,比如视觉效果,3D,沉浸感,私密性,仪式感等。

但这些还没有分析到一些更为关键的因素。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商业综合体来说,影院都是其最重要的物业之一,很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围绕着影院展开的。尤其观影还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无论情侣还是一家人,通常都会选择观影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围绕这个需求,还有逛街、吃饭、购物、停车等一系列消费行为,因此院线对于商业物业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看电影的地方,而近乎处于消费的核心地位。

如果影院的功能就此被取代或者大幅缩减,那么商业综合体显然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对实体经济显然也会带来更不利的影响。

然而,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的模式取代旧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个人意愿无法阻挡的。实体店受到网络购物的冲击,是不会店主的不满而消失的。同样,如果在线播放能够成为电影上映的首选模式,那么电影行业无疑将迎来一次“革命”。

不过,目前还言之尚早,徐峥的这次尝试,虽然迎来了院线的联名“抵制”,但我估计,特殊时刻特殊情况,这次事件会以“下不为例”的方式,被淡化处理。在线媒体与院线的这场竞争,才刚刚开了个头。

徐峥与陈思诚

鉴于前几年春节档大片扎堆上映的白热化场面,去年某公开活动曾别出心裁地将几位角逐春节档的导演请上台来,要他们发表“不互黑不恶性竞争”的宣言。

这次活动上,陈思诚的发言引发了一些口水,因为他对两位前辈不太“客气”。不过,陈思诚确实是有底气的,在撤档之前,他已手握2亿的预售票房,如果春节档如期进行,陈的《唐探3》摘得桂冠几乎是板上钉钉。

排除意外来看,陈思诚的一系列商业运作也堪称驾轻就熟,提前两年就锁定了2020的春节档,“唐探宇宙”初具雏形,在前两个月还用《误杀》和《唐探》网剧来铺垫预热,可以说无论从商业运作还是作品的质量把控上,陈思诚都做到了一个年轻导演的极致。

同为商业电影的天才,徐峥和陈思诚也很难不被人拿来比较。很多人认为,徐峥这次剑走偏锋屡出奇招,有一半是被陈思诚和《唐探3》咄咄逼人的气势压迫所致。

在《十三邀》访谈中,许知远提到自己与徐峥是同时代的人,所以他特别想知道徐峥在处理个人与时代、成功与社会认知的关系上,有哪些心得。

不过,许知远跟徐峥还是有一些差别,徐峥出生于1972年,比许大了四岁。我一直认为,过去约定俗成的60,70,80,90的划分值得商榷,整体上65-75,75-85,85-95这几代人相互之间的共同点更高。

而陈思诚出生于78年,这些年来,他的银幕角色更多与王宝强等人联系在一起。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那部《士兵突击》。

我在之前的分析文章中曾经提到过,当年的《士兵突击》曾引发的“许三多和成才谁会更成功”的争论,是个值得深入分析和追踪的问题。当年的《艺术人生》上,陈思诚曾言之凿凿认为,成才会成功,而编剧兰晓龙和导演康洪雷等都认为许三多才是人生楷模。

当我们把戏剧投射到生活中时,却尴尬地发现,正如同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这些年多舛的命运一样,在为人处事上经常被诟病的“成才”陈思诚却一路风生水起,无论事业,家庭都堪称顺风顺遂,令人羡妒。

无论从哪个方面,陈思诚显然都更适应这个商业社会的运行法则,那些羡慕他的人固然欲效法而不得,那些嫉妒他想看着他栽跟头的人却只能看着他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而徐峥作为更早成功的前辈,在商业运作上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从这个角度,两人都是电影市场中如鱼得水的弄潮儿。

区别在于,他们的认知体系和文化语境不同。徐峥刻画的始终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各种磕碰中面对世界、探索人生的过程,而陈思诚则更接近80后甚至90后的认知体系,他天然就处于一个“世界”的语境中,无论是唐探1中的泰国,2中的美国还是3中的日本,无论是本格推理还是现代化的AI辅助断案,陈思诚的作品与当下的年轻人话语体系没有代差。而徐峥刻画的富裕中产显然属于有些门槛的“富贵病”,服务的群体要比陈思诚略窄一些。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徐峥有意识地让自己更加“贴地气”,于是拍了将类型片与现实主义嫁接的现象级作品《我不是药神》。

《药神》无疑是徐峥职业生涯,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徐峥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影帝头衔。

而陈思诚也并非没有那种带思考性的作品,不过更多体现在他的几部剧集,如《北京爱情故事》、《远大前程》中。

说起来,徐峥和陈思诚还算是上戏的师兄弟,虽然徐峥成名更早,2000年就拿到了话剧的白玉兰男主角奖。

但凡一个人取得了足够的个人成就后,大都会选择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更多人服务。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十三邀访谈中,徐峥多次强调自己不敢“踏出安全区”,恐惧是他做事的原动力之一。

但徐峥很早就意识到了顶层审美与大众接受度的问题,他知道不能停留在自己的专业频道,必须向市场拓展。所以他的跨越来得比同行更早,也更顺畅。

而陈思诚似乎天生就具有资本运作的基因,相对于徐峥作品中充满着中年男性的焦虑与恐惧,陈思诚的作品以“欲望”为主题,无论是《北京爱情故事》还是《唐探》系列,都一如既往地围绕着“欲望”生发。

对电影来说,几部《唐探》基本都符合了商业大片的基本规律,集中优势资源,用当红演员,剧本也是群策群力,用投资的话来说,就是业绩出色,质量稳定,收益率高。

总体上,徐峥和陈思诚没有本质的区别,陈思诚更像一个年轻版的徐峥,也许最终他也会走到中年焦虑这个岔路口,与徐峥会师。

徐峥的得与失

总之,这次《囧妈》上线以及相关的商业运作,确实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流媒体与院线的战争还远未见端倪,而徐峥和《囧妈》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也必将载入史册。

从内容而言,“囧”系列疲态已显,但徐峥的探索却刚刚起步。正如他在《十三邀》所言,他希望能探索出一种中国式的新的类型电影,既有商业的娱乐性,又有现实主义的社会价值,《我不是药神》无疑是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

而陈思诚则更接近于要以好莱坞和美剧的工业标准来打造国产作品,《唐探》系列电影和网剧明显是按照美国式的行业标准来制作的(《唐探2》是第一部中方主控的美国工会电影)。

因此,《囧妈》的提前上线以及因此与院线方产生的龃龉,更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最关键的在于,徐峥或其他人,能不能探索出一条新的中国商业电影之路。如果这个探索能够成功,那么即便院线对徐峥有再大的意见,也不会拒绝他的电影进入院线,没有谁跟钱过不去。

而目前很多迹象都显示,各路人马都在试图探索这一条新的中国电影之路,宁浩,黄渤,陈思诚,老一辈的第五代,乃至新一代的饶晓志,郭帆等,都在前赴后继。战役才刚刚打响,我们只需静待佳音。

0 阅读: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