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央行曾经提到过,银行竞争很激烈,内卷很严重。
在今年的政府报告当中也再次提到,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这些信号已经很明显了。
对此有一些嗅觉比较灵敏的企业已经作出积极的调整,比如有些企业强制下班了。
但对于银行业来说,内卷好像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变化,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种内卷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资产端的利率越来越低,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早在2024年,很多银行消费贷的利率已经跌破3%。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已经是很低了,因为3%左右的消费贷利率跟个别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形成了倒挂。
但从2025年的走势来看,银行消费贷利率好像没有停止有下跌的意思。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银行的消费贷利率正式跌破2.5%了。
比如北京银行一款消费产品近期向部分客户发放年利率2.5%的固定利率券。
原本授信审批年利率5.7%的消费贷使用优惠券之后,利率直接降到2.5%,直接砍了一半以上。
但2.5%的利率还不算最低。
最近一段时间,宁波银行同样也推出了类似的消费贷优惠券,使用优惠券之后,年化利率直接降到2.49%。
纵观目前整个市场,2.49%的消费率应该是市场上最低的了。
还有其他银行利率虽然没法给到这么低的水平,但很多商业银行的消费利率都已经跌破2.6%的关口。
比如招商银行、江苏银行有部分消费贷限时利率也达到2.58%。

消费的利率持续下降,这对于众多贷款客户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可以降低大家的融资成本。
但对银行来说,资产端利率持续下降,这是会面临很大压力的。
最直接的压力就是净息差会进一步收窄。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跌破1.6%,甚至跌破1.4%。
如果未来资产端利率进一步下降,不排除很多银行的净息差还会进一步下降。
净息差下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银行利润增长放缓,甚至有可能下降。
利润下降了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比如银行为了维持利润空间会进一步降本增效,会给员工摊派更多的任务,更多的指标,员工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说得直白点,这种利率降低对银行来说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大银行要不断的下调消费的利率呢?
还是那句话,银行内卷太严重。
最近两年很多银行的利率之所以持续下降,无非就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市场流动性增强。
这两年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央行连续推出了多轮降准,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随着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加,整个银行业的信贷利率也跟着下降,所以银行只能跟随市场的步伐,不断下调各类产品的利率。
第二、为了抢夺更多的优质客户。
当前各大银行仍然解不开规模情节。
不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大家都把规模增长当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
以前在整体市场环境比较好,融资需求比较大的时候,银行规模增长很容易,竞争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但这两年市场环境完全不一样。
在整体融资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市场的增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蛋糕也就那么大,但各大银行都想吃一口。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怎么办?大家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抢夺市场。
想要获取更多的客户,利率是最具有杀伤力的。

对于存款客户,存款利率提高了,客户自然就变多了。
对于资产端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银行的利率下降了,客户的融资成本降低了,更多的客户自然就流向银行了。
所以为了抢夺更多的客户,尤其是抢夺一些优质的客户很多,银行不论是房贷、消费贷、还是经营贷利率都是一降再降。
尤其是最近几年在房贷面临增长压力甚至萎缩的情况下,很多银行都把业务的增长点放在了消费贷上面。
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国家也一直在想方设法促进消费的增长,这个潜在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庞大的。
为了抢夺先机,很多银行都主动大范围下调消费利率,以此争夺更多的优质客户。
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大银行都卷上天,消费贷利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按照目前银行业的竞争环境以及货币政策的走势来看,不排除未来消费贷利率可能降低到2%左右,甚至更低。
随着利率持续下降,卷到最后各大银行都是商敌一千自损八百。
面对这个残酷的市场竞争,银行有可能通过降低资产管端的利率来维持息差空间。
但这种做法其实潜在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目前很多银行官方挂牌利率已经跌破1.5%,这已经是很低很低的利率了。
这个利率基本上已经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
甚至可以说是客户能够接受的底线了。
如果未来存款端利率继续下降,估计很多人客户都会抛弃银行,到时候会形成大量的存款搬家,银行吸收存款难度会更大。
可以说目前银行已经陷入了信贷利率和存款利率下降的死亡双螺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