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来到了军区大院门口,他说自己叫陈兴发,想要见一见粟裕老首长。哨兵虽然没见过这个老人,但他也不敢怠慢老人。
他让老人稍等,自己去向首长报告。没一会儿,粟裕和哨兵一起出来了,粟裕见到他非常高兴,急匆匆地走了过来。

见到粟裕,陈兴发双目含泪地说:“老首长,好久不见啊!”
“好久不见,我一直以为你牺牲了,没想到你还活着,活着就好啊!”粟裕非常激动地和陈兴发拥抱,两人相拥而泣。
粟裕为什么会以为陈兴发牺牲了?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

1913年12月13日,陈兴发出生在江西古港镇裴源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中。家中祖祖辈辈都是贫民,全家都靠给地主当长工生活。
陈兴发的父亲是个脑子很聪明的人,他自学了一手好箭术,平常除了种地就是打猎,家里也勉强能糊口。

陈兴发长大后,就经常跟着父亲去林子里打猎。他们那里的山林又高又密,父子俩每次打猎,都要走很长时间的路。
在这种高强度的锻炼下,陈兴发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见儿子长得身强体壮的,陈父不愿意让儿子一辈子给地主当长工,受地主的欺压。

有一天他对陈兴发说:“嘎崽俚,爹给你找个师傅练练拳脚吧,你有了功夫就不用受地主老财的欺负了,还能帮助别人伸张正义。”
听到父亲这么说,陈兴发自然十分高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本身就很喜欢舞刀弄棒,也羡慕过父亲那一身好箭术。

可父亲却说,他不适合练习箭术,这让他十分沮丧。如今父亲愿意送他去学武,他自然十分高兴。可他却不清楚,自己要怎么样才能拜师。
拜师学武也是需要学费的,就靠他们那贫穷的家庭,很显然出不起高昂的学费。但他没想到,几天后父亲告诉他成了。

在父亲的带领下,他来到了自己的师傅“周大锤”家里。“周大锤”只是此人的绰号,此人真正叫什么名字没人知道。
大家只知道他姓周,是个抡大锤的铁匠,所以都叫他“周大锤”。但此人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流浪江湖的义和团拳师。

有一次“周大锤”病重,是陈兴发的父亲救了他的性命。对“周大锤”来说,救命之恩必须要报。
所以陈父请自己收一个徒弟的时候,虽然“周大锤”从没想过收徒的事,但他还是答应了。就这样,陈兴发有了师父。

学武的日子是辛苦的,也是枯燥的,但他却非常高兴。他十岁来到师傅门下,一直到17岁参军离家,和师傅情同父子。
1929年,方志敏带领的部队来到了裴源,帮老百姓打跑了一直以来欺压他们的地主老财。陈兴发见了,心里萌生了参军的想法。

他害怕父亲不同意自己参军,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大锤”。没想到“周大锤”听了他的想法之后,非常支持他去参军。
“周大锤”是参加过义和团的,他经历过最乱的时候,心中是有革命思想的。所以得知陈兴发想参军的时候,他是非常支持的。

当天晚上,“周大锤”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嘎崽俚,你要记住,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它是扫除天下不平,创建穷人太平的队伍,跟着他们干,值!”
有了师傅的肯定,17岁的陈兴发正式报名参军,之后就跟着红军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然而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居然给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就在红军离开后不久,地主们的还乡团重新回来了。
他们非常痛恨红军,自然也不会放过和红军有关系的人。陈兴发一家六口都被杀害,他们不知道“周大锤”和陈兴发的师徒关系,所以“周大锤”逃过一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陈兴发这一走,就是戎马纵横的大半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从来没回过家乡。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我党为了抗日,在长征时专门派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先遣队中,就有着大名鼎鼎的寻淮州、粟裕、萧劲光等人。

而陈兴发,就在这支先遣队中担任连长。此时的陈兴发,已经在部队中小有名气了。他在参军后,靠着一身本事一直冲在战斗第一线。
很快,部队中有个出色的新兵就慢慢传开了。他在战斗中屡立战功,也得到了上级首长的关注。

所以在1933年,上级亲自介绍他入党,并将他提拔为了连长。在部队里,他所在的连队就是一把锋利的尖刀,屡屡承担战斗重任。
粟裕也知道这个英雄连长,有好几次都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然而当时的情况非常艰难,他所在的部队经历了一次次艰苦战斗。

在一次战斗中,我军遭到了敌人的伏击,打得非常艰难。粟裕亲自上阵,陈兴发就跟在他身边保护他。
然而敌人的攻势太过猛烈,陈兴发在冲锋的时候,一颗子弹直接打穿了他的眼睛,从他脑后射了出来。这一幕,正好被粟裕看到。

眼看一个如此优秀的同志牺牲,粟裕是非常心痛的。然而不管他怎么心痛,部队还得继续前进,粟裕最终带着部队成功突围了。
他以为陈兴发已经牺牲了,但其实并没有。陈兴发命大,子弹穿过了他的头颅,却没有对他的脑组织产生伤害。

他在第一时间被送到了后方医院,并且成功被抢救了回来。不过等他休养好了之后,他所在的部队已经转移了,他没办法归队了。
后来陈老总来到了医院,于是他就成了陈老总的贴身警卫,负责情报工作并保护陈老总的安全。

陈兴发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一次新四军想要送出一份情报,但日军的严密封锁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这个时候,陈老总派出了陈兴发。
他找到一个即将下葬的人家,出钱给这家人买了棺材,借用一场葬礼将情报送了出去。

还有一次,他伪装成了一个挑夫,却被敌人给抓住了,敌人让他给他们当苦力。敌人人多,他并没有直接和敌人硬碰硬。
而是假意顺从,趁着敌人不注意的时候,利用自己的身手将敌人打倒,最后成功逃脱。在他的革命之路上,经历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1949年,他跟着华野解放了上海,担任华东军区交际处副处长。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他完全有资格继续往上升。
可他觉得新中国成立了,自己当初参军的梦想实现了,就坚持要回到老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管陈老总和战友们如何挽留,他就是坚决要回老家。

组织劝不动他,只能将他安排回老家工作。虽然他是干部,但他从来不拿自己当干部,而是实实在在做人民的公仆。
他当时是供销社主任,为了让大家更方便,他和员工们一起挑起扁担,跋山涉水走街串巷,将日常用品送到每个需要的人手上。

他的外表饱经风霜,所以看起来和一个老农民一样。
家乡创办造纸厂资金困难,他千里迢迢来到上海,申请了50万的资金。可以说,为了家乡能好好发展,他呕心沥血费尽心思。
1977年,他被邀请参加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

当时粟裕和萧劲光都在北京,而他也和老首长们多年不见,所以就去拜访了老首长。
这么多年来,粟裕一直以为他牺牲了。见到他还活着,更是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两人谈起当年的事情,忍不住感慨。
只可惜,1980年的时候,陈兴发头部的枪伤复发去世了。

陈兴发的一生勤勤恳恳,他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他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参考资料
追忆父亲——老红军陈兴发的人生传奇,陈吉宁、陈海宁、陈南宁,《党史文苑》,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