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传统行业不能放弃

蚕丝观下 2024-03-08 22:11:07

海珠区位于广州主城区的南部,区域主体为海珠岛(又名河南岛),还包括官洲岛和丫髻沙岛,四面环水、边界清晰,位于“一江两岸”黄金水岸精华段、广州城市现代中轴线,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重要区域,充满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管理面积90.40平方公里。海珠区管辖18个街道,常住人口近1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2720亿,居广州中游。

一,海珠历史

海珠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他是古时广州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的白垩纪礁石,又名海珠岛、走珠石,宋代石上建有慈度寺,为宋羊城八景之一,称“珠江秋色”,南宋为吏部侍郎李昴英的读书台,明代又在慈庭寺旁建有文溪祠,为明羊城八景之一,称“珠江晴澜”。清代建有文昌阁和炮台,后来此石与此岸相连,1931 年扩筑新堤时,海珠石沉埋地下。

自隋唐以后,广州的港口主是位于珠江北岸的扶胥港(黄埔区),到明代时扶胥港淤浅,港口迁到今天的黄埔古港,黄埔古港位于新滘镇(现琶洲街)黄埔村和石基村一带,这里河面宽阔,村里有马鞍岗,是天然避风良港。清康熙年间,这里为外国商船碇泊所、粤海关的挂号口,一时船舶云集,有驳船直达十三行。当时此处是住有数千人的市镇,商旅辐辏,店肆鳞次栉比,甚是兴旺。

在民国时期,尤其是陈济棠主政时,河南是当时广州经济建设的主要地区,主要的轻工业布局于此。解放后将现海珠地区的3个区(蒙圣、洪德、海幢)合并,成立河南区后来改为海珠区。下辖18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地海珠区广州大道南999号。

二,海珠经济分析

最近几年,海珠区经济增长动能增强。根据统计结果,2023年海珠生产总值为2720.16亿元,居广州11区第6位,同比增长8.6%,是广州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0亿,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86.37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32.39亿,同比增长6.2%。

海珠工业体量很小,但增长很快。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7.9%,领跑全市,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6.0%)拉动增速27.3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1.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2.7%)、医药制造业(12.6%)等均呈现双位数增长。

服务行业增长势头也不弱,2023年1-11月(错月数据)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1%,腾讯、头条、阿里、唯品会四大平台型企业营收增长37.5%,带动海珠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8.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1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5.2%,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98.38亿元,增长4.1%,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45.1亿元,与上年增速持平,成绩还算不错。

三,海珠区经济环境分析

1,海珠优势分析:

第一,广东大力推进双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为海珠区推进结构性改革,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提升城区发展能级等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第二,各大城市加速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广州着力推动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为海珠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海珠区是中山大学所在地,大学城也位于海珠区旁边,教育资源相当丰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等实验室众多,是广州也是岭南的教育和科研中心。

第四,海珠区琶洲广交会所在,展会经济发达,每年可以举办超过200场展会。

第五,中大纺织商圈集聚了63个面辅料专业市场,是“365天永不落幕”的面辅料信息交易会,成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低成本、密协作、高效率、快反应供应链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2,海珠劣势分析

一是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商贸业、会展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增速趋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规模较小,财政收入与经济未实现同步增长。

二是产业政策力度仍需加强,虽然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已取得多个部委、省、市平台称号,但缺乏具有竞争力和“含金量”的政策支持。但针对企业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奖补兑现不及时,影响营商环境优化。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仍需补短板,域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尚未对整体科技创新形成强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有待加快,创新主体质量和效益、本地人才转化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海珠区现有大量的旧城、旧村、旧厂房等存量用地,集聚了大批低端产业,企业化率不足,经济贡献度较低,用地功能有待提升,城市更新任务繁重。

四,海珠经济目标和政策

1,根据海珠区“十四五”规划,将海珠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利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将海珠打造成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

2,全力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一区”指“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一谷”指“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一圈”指“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3,在产业方面,第一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高端服务、会展文旅、智能建筑、都市型工业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形成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群;第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类脑智能、区块链、纳米科技等领域,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

五,海珠经济建议

海珠经济处于广州11区中部,财政收入偏低,故海珠支撑不了海珠的宏大产业计划,海珠主要发展以下几项产业即可。

第一,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

海珠区的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已打下坚实基础,自2015年启动新一轮开发建设以来,琶洲西区已引入28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如三七互娱、海大集团、丸美股份、名创优品、方所文化、索菲亚、奇安信等企业,目前琶洲核心区已集聚50多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

从数字经济规模看,2020年琶洲核心区的主营业务收入达2690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为377亿元,占比达到14.0%。琶洲核心区科学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达6285家,数量已超过琶洲核心区传统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占比达20.7%。

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产业平台,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琶洲实验室)、电信广州云计算中心、中山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攻关和研发创新优势。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前瞻布局和研发攻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进一步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加强利用腾讯、阿里、树根互联、科大讯飞、三七互娱等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及生产领域人工智能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智能汽车系统、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慧健康系统等人工智能产业。

琶洲核心区越来越受到国家、省、市的关注,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广州市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特色产业平台,工信部于2020年认定琶洲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商务部指导琶洲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海珠区制定《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海珠的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打下了基础。

第二,会展经济

海珠区是广州会展中心,会展经济发达,是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所在地,除广州会以外,还有家博会、建博会、美博会、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全球会展(广州)圆桌会议等品牌展会平台,每年举办的展会超过200场,形成了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展览有限公司、广州交易会广告有限公司、广州市保利锦汉展览有限公司、广州展联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等重点会展企业。但在多年疫情影响下、在中美贸易冲突下,海珠的会展经济发展迟缓,在生产总值占比并不高。海珠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提高展会的数字化建设。利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在展馆建设、运营服务等应用。打造数字化展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VR/AR等技术,应用三维虚拟仿真和体验技术、网络会展和交互技术、网络协作创新平台等技术,提升会展场馆智能化水平,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掌上会展平台,深度挖掘会展数据资源价值;

2)除了加强广交会、美博会、家博会等传统会展品牌外,海珠区还需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兴行业展会,进一步提高海珠区展会的范围和品牌影响力;

3)增强会展经济产业链,提高“展后”、“会后”经济效益,增强对供应商、采购商、服务商的辐射服务能力;

4)加强与港澳会展合作。用好香港、澳门会展资源和行业优势,探索“一展两地”、“展会北上”等方式与港澳会展业进行合作;

第三,纺织服装

海珠区是中大纺织商圈所在地,是广州的纺织、服装产业生产基地(批发基地主要集中在十三行、沙河等),在纺织行业有一句话,“全国纺织看广东,广东纺织看中大”,中大纺织商圈集聚了63个面辅料专业市场,是“365天永不落幕”的面辅料信息交易会,成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低成本、密协作、高效率、快反应供应链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吸引了数十万外来用工者。

当时也不能否认,中大纺织商圈发展的问题,有产业低端、城建落后、人口密集,康乐、鹭江等纺织服装企业密集地区,企业小而弱,建筑密而乱。海珠区一直想产业升级,即逐步清退纺织服装等低端业态(和清远合作,梳理到清远),利用区位优势导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创新类产业。我们认为海珠区的做法极不明智,放着纺织服装产业这个金饭碗不用,四处化缘,确实不应该。海珠要做的是:

1,不需要清退纺织服装产业,而是将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几年疫情下来,老百姓缺钱,企业缺钱,政府也一样缺钱,哪里还能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我们强烈建设海珠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进行电水气网改造,进行环境交通改造,从而尽量保持产业,保持外来人员。

2,支持产业升级,打造时尚之都。依托服装、布料产业基础及沉淀,引进时尚产业资源,推动包括原创品牌机构、时尚科技研发机构、知名设计师及打版师工作室等要素资源在商圈落地,建设标准化、智慧化、时尚化的快反工厂、共享工厂和透明工厂,构筑时尚产业生态,发展规模化个性定制产业,支持纺织服装、智能家居等特色产业网络定制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大纺织时尚中心建设,培育时尚品牌。

3,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纺织贸易产业,引入VR体验、创意体验、数字会展等新型现代商贸与会展业态,引导布匹专业市场改造升级。作用于物流、仓储、营销、设计等多个环节,探索建设精准营销、智慧管理和智能仓储配送等数据系统,引领带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祝海珠区经济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关注蚕丝下,探讨城市经济发展。

0 阅读:344

蚕丝观下

简介: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