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战役后,徐海东特意找到陈锡联:我的这条腿是医生和你娘给的

历史伟人录 2024-03-16 09:25:34
前言

陈锡联一生为国为民操劳,让国人为之敬重,但是,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有一个对不住的人——他的母亲。

陈锡联为给母亲报仇雪恨加入红军

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的一户农民家庭,8岁那年,陈锡联的父亲就身患重病,为了给父亲治病,他们家中为数不多的财产全部投入其中,可惜,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没有留下陈锡联父亲,在一片哭嚎之中,陈父撒手人寰。

陈父离世之前,已经感念到自己时日无多,他还想要再为自己的家庭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将妻子拉到自己的身边,指着女儿,满怀悲痛地说:“为了全家人活命,就把她送人吧......”

陈父的感觉没错,此时家里已经捉襟见肘,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已经砸锅卖铁,哪里还能养活得起那么多人。于是,几天之后,陈母从人贩子的手中接过几块大洋,让他们将女儿领走了,或许,女儿去其他家庭后能摆脱这种贫苦的生活。

丈夫的离世给予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陈母将其草草安葬之后,就带着自己七八岁的孩子陈锡联走上了乞讨的道路,毕竟,为了陈父的病,他们家已经家徒四壁。

白天的时候,母子两人还能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碰上心肠好的人,还能稍微歇歇脚,最难熬的就是夜晚,他们只能找到一些破庙,或者是山崖边。遇到倾盆大雨,两人只能忍受着风吹雨打,看着儿子淋雨后高烧不退的样子,陈母心里痛苦极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跟着受苦,她心里难受极了。

母子二人跌跌撞撞,不知道走过多少路,最后终于在一个地方落脚。

陈锡联10岁的时候,心智成熟的他开始尝试着帮助母亲减轻负担,为此跑去给地主放牛,当场工。

两年后,陈锡联萌生了去参加红军的念头,陈母舍不得孩子,一个劲地拉着他的手:“你的年纪还小,怎么就能离开娘呢?有你在家里,娘讨饭也有个帮手啊!”陈锡联望着泪水涟涟的母亲,答应留下来。

1929年,已经14岁的陈锡联照旧给地主干活,结果,一天,不知什么原因引起的,陈锡联突然感到肚子疼痛难耐,随后倒在地上,结果,这一幕被地主看到了,地主认为他是在偷懒,于是直接挥着鞭子朝着陈锡联甩了上去,顿时,陈锡联皮开肉绽。

陈锡联本就少年心性,被人误解也就罢了,断然受不了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他忍无可忍,小牛犊子一样猛地朝着对方扑了上去,对方被他撞得四脚朝地。

发泄完情绪以后,陈锡联猛然清醒,糟糕,他闯祸了,小小年纪的他哪里能承担得起这么放肆的代价,于是,他躲在了山上,久久都不敢下山,这时候,想要赵红军的念头又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与此同时,他又想到自己年龄不断增长的母亲,若是自己一声招呼都不打的直接离开,母亲应该会崩溃的吧。

眼看着天色暗了下来,地主却还留在陈锡联的家中,在门外大骂对方,语言很脏,他的目的很明确,逼迫着陈母将自己的儿子叫出来,陈母人微言轻,而且是儿子闯了祸,她一个妇人没有法子,只能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着对方,然而,地主不为所动,还恶狠狠地踢了对方两脚。

次日,陈锡联碰到一个放牛的小伙伴,看到陈锡联后,这个小孩将自己得知的消息分享给他,陈锡联这才知道母亲下跪的事情,他攥紧了拳头右手青筋暴起,这次,他彻底下定决心要去参加红军,他要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还要替母亲报仇雪恨。

陈锡联做好决定后,直接跑到距家10多里的红军某特务营,一开口就是要参加红军,干部们看着面前瘦瘦小小的陈锡联,知道他的年纪小,这个年龄他应该在父母身边,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在战场上搏命,所以,起初,陈锡联被拒绝了。

然而,此时的陈锡联已经不是当初能轻易说动的小孩了,他的心里燃烧着一团火焰,他和母亲的未来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他不能轻言放弃,思及此,陈锡联硬生生凭借着自己的小身板,跟着他们走了几十里路山路。最后,陈锡联这种执着的精神打动了红军,他们破例收下了这个小孩。

得知儿子当了红军的消息后,陈母既喜又忧,她也尝试着去打听儿子的下落,可是,儿子连队伍的番号都没有告诉她,她根本找不到人。

我的这条腿,是医生和你娘给的

1930年,徐海东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失血过多的情况下,徐海东昏迷不醒,战士们赶紧将他送进红军医院里面救治。

只是,当时红军医院的条件有限,徐海东的伤势又如此重,需要长期的治疗,战场上瞬息万变,若是带着徐海东,恐怕会加重对方的伤势,于是,考虑再三,组织上最后还是决定将他安置到附近一户红军家属家里。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陈母主动揽了下来,或许,从他们的口中,可以得到儿子一星半点的消息,这些红军战士都是在为他们奋斗,希望儿子日后负伤,也能有好心人帮助。

在照顾徐海东的同时,陈母也尝试着和对方闲聊,徐海东毫无隐瞒地说出自己认识陈锡联的事情,在得知儿子现在过得很好,陈母长松了一口气,脸上的笑意更加的真诚。为了让徐海东早日康复,陈母还将唯一一只老母鸡给杀了,给他补身子。

受伤之后,徐海东的日子并不好过,受伤的部分疼得厉害,他必须得动手术,可是,现实条件摆在面前,他们手里头没有麻醉药,陈母急得团团转,经过多番打听,陈母听说毛根草对伤口有用,于是不顾危险跑去给他采摘。

在医生的努力之下,徐海东身体里的子弹终于取了出来,看着那颗血肉模糊的子弹,徐海东满是骄傲,这是他的勋章。

子弹取出后,徐海东也没有往常那样痛苦了,得益于他的优秀体质,才第三天他就能拄着拐杖下地了。徐海东的伤口愈合的非常快,一个月之后,他就回到部队之中。不过,即便离开,徐海东也没有忘记陈母的恩情。

黄安战役后,徐海东特意找到已经成为连长的陈锡联:“我的这条腿,是医生和你娘给的!”

这些年来,部队南征北战,从没有在某一个地方长久的停留过,也因此,即便陈锡联有心,也没能得到多少关于母亲的消息。如今,徐海东的到来算是给他吃了一记定心丸,如此,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一定要让千千万万和母亲一样的苦难人过上好日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22岁的陈锡联率领部队开赴晋中抗战前线,首战就取得了不小的战绩,捷报飞速传遍全国,报纸上更是洋洋洒洒的刊登了这项报道。陈锡联的老乡们兴高采烈的带着报纸找到陈母,和她分享这一消息。

陈母抚摸着报纸上儿子的照片,眼睛里满是眷恋,她的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眼睛许久都离不开儿子的照片,“锡联,娘好想你啊!”陈母文化水平有限,却又想念儿子想的紧,只能请人帮她给儿子写信,她不知道儿子具体在哪里,只能根据报纸上的信息将信寄给129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收到一封家书,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陈锡联手捧着信,泪水从脸庞话落,这么多年来他在战场上拼杀,还是第一次收到家书。只是,战争频发,和家乡的通信又不大方便,陈锡联只能将唯一的信放到自己的贴身口袋里面,每次思念母亲了就拿出来读一读。

看见了你,什么都不要了

在日复一日的思念之中,陈锡联终于见到自己的母亲,1947年,陈锡联他们回到了鄂豫皖根据地,这里距离老家很近,陈锡联多么想要去看一眼18年未见的老母亲,但是,沉重的军务压在他的身上,让他无法行动。

但是,红军回来的消息如同长了腿一样的被散发了出去,陈母听到消息之后更是兴冲冲的跟着大家去寻找大部队。

在看到司令员陈锡联时,大家突然想起来一件事,纷纷打趣对方可以见到母亲了,陈锡联的脸上满是疑惑。

当天上午,这句话就实现了,陈锡联站在司令部的门口,在人群中一下子就认出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他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娘!”陈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直接扑了上去,将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母子两人彻夜聊天,那些藏了十多年的话根本就说不完,陈母舍不得睡觉,就一直和儿子聊天。第二天一大清早,陈锡联将自己口袋里面保存了许久的照片拿出来,指着里面的一女一男说:“这是媳妇和孙子”。老太太看着照片,高兴的合不拢嘴,这么多年儿子不缺胳膊少腿就已经是万幸了,没想到还成家立业了,好,好,好!

这么多年来没能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对于陈锡联来说是无比愧疚的,他极力想要弥补对方,于是询问母亲想要什么。

陈母摇摇头:“看见了你,什么都不要了......”

部队晚上还有行动,陈母不能久留,陈锡联只能忍痛将母亲送走,临别之际,陈锡联将口袋里面的两块银元拿出来,硬是塞给了母亲。

有些人是注定拿来亏欠的,陈母之于陈锡联就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锡联就曾提议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被陈母拒绝了,只要儿子活得有出息她就能放心了。1954年。陈母突患重病,弥留之际,她还心心念念自己的儿子,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后,陈锡联风尘仆仆的赶回老家,结果母亲已经病逝了,陈锡联将母亲安葬后,在她的坟头长跪不起。

之后,工作更加的忙碌,陈锡联也没有找到机会回老家,直到1997年,陈锡联才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之下回到故乡,来到母亲的坟头 后,陈锡联再也控制不住了,久久地矗立在她的坟头,一声声的传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最后还是工作人员将他搀扶离开。

对于自己的母亲,陈锡联说:“我的妈妈受了一辈子苦,解放以后与先念同志的姐姐住在一起,才过了三年的好日子。”

陈母一生都没享过多少福气,但是,即便生活再苦再累都没想过麻烦自己的儿子,她更希望儿子成为为国为民的大英雄。

陈锡联的退休生活

陈锡联一生为民奉献,即便退休之后也容不得自己懈怠,在学习和工作上面依旧认真对待。

每天早上六点,陈锡联都会准时起床吃早饭,出门锻炼身体,八点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认真工作,批阅文件、阅读书报。陈锡联的妻子更是贤内助,帮着丈夫做了很多的剪报,陈锡联一叠叠的笔记本就这样诞生了。

对于自己,陈锡联有清晰的认知:“我从小没有进过一天校门......我这个放牛娃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培养和教育。”也因此,陈锡联燃烧自己,回馈党和人民。

战争年代,陈锡联在战场上厮杀,为百姓们谋求一个安宁,和平年代,陈锡联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注到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上来,成为新中国首任炮兵司令员,为我国的炮兵部队培养出了大量专业干部,他的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

当然,除了母亲,陈锡联还有一个觉得亏欠的人,他就是邓小平。当年在邓公身处低谷的时候,他没能站出来为对方说一句公道话,对此,邓小平没有放在心上,因为那时的陈锡联也无能为力,1980年,陈锡联向中央提出辞呈之后,邓小平依旧对他非常的关心。

后来,陈锡联还为邓公实现了多年夙愿,邓公没能实现到香港土地上看一看的愿望,1998年,陈锡联亲自踏上了这片土地,替邓公看一看这盛世。

陈锡联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赤诚之心,从未想过替自己的子女们谋求什么福利。

他的三儿一女都在部队里面工作,却没有一个人能搞特殊化。

春节的时候,远在东北工作的大儿子和儿子带着孩子回家探亲,假期一结束,他们一家三口就直接离开,陈锡联大可以将孩子们调回北京,可他没有那样做,正如他教导孩子们说的那样,好好工作,不要搞特殊化。

陈锡联的二儿子是飞行员,可惜,1982年,在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陈老强忍着悲痛,没有责怪任何人。

陈锡联的三儿子在国防科工委工作,女儿在军医院里担任文职干部,看着大家努力工作的样子,陈锡联深感欣慰。若是陈母在天有灵,看着儿子如此有出息,也会为他而高兴和自豪的吧,当年那个放牛娃终究还是闯出了一番天地。

文章信源&参考资料:

《中国当代将军风采》:中共党史出版社 , 1993版;

《名人与母爱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2版

0 阅读:17
历史伟人录

历史伟人录

欢迎大家关注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