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日本确实离不开大米:围绕自产大米的保护、倔强和起伏

今来我思 2025-02-18 22:19:02

【日本农业】

如果是我们,对大米的依赖程度需要视区域而定,比如南方地区对大米以及大米相关食品的依赖度是很高的,天天吃面条、馒头和包子,南方朋友肯定受不了;但是,到了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就算天天供应大米,吃得人也不多。

而大米在日本的地位,对于约1.25亿人的日本民众来说,只能用从古至今、地位核心来形容。

【日本农业精细化的背景是:土地小而且极不规整】

(壹)完全离不开大米

米饭在日本饮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无论是早餐的粥,还是午餐、晚餐的米饭团、寿司饭,都能看到米饭的身影。

日本的大米品质优良,颗粒饱满、口感软糯香甜。米饭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而且与其他食材搭配食用,能更好地平衡营养。

上千年来,日本民众为了大米也是挖空了心思,比如,在寿司、饭团等食品中,米饭与新鲜的鱼肉、蔬菜组合,既美味又营养均衡。

为了能够吃上一顿“好吃”的米饭,日本还非常注重米饭的烹饪方式,从选米、洗米到煮饭的火候、水量,都有讲究,只为煮出一碗香气扑鼻、口感绝佳的米饭。

就像日本新潟县的越光米,日本自己给出米类的最高级“特A”,2007年我国进口越光米时,居然卖出过每公斤99元的高价,不光喜欢吃大米,也喜欢用大米作为中高端的出口商品——尽管正常情况下,日本大米的自产总量一般保持在600多万吨,但每年还是会进口约60-80万吨大米。

不过,日本的农民尤其是水稻种植者们一直存有怨言:是不是应该保护日本自产的大米以及各种农产品呢?如果大量进口,会不会造成谷贱伤农从而让越来越多的日本更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呢?

没办法,这就涉及另外两个重要的问题:日本自产大米到底比进口大米贵多少?缺乏土地和各类资源的日本难道不怕输入型通胀吗?

【人多、地少、不规整,注定了日本的农业机械都是小小的】

(贰)大米进口的特殊情况

人多地少、自然灾害每年都会很多的日本,必然需要进口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粮食、肉类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矿产,否则,不仅工业生产无法开工,就连日本民众的基本生活也无法保障——总不能天天只吃大米饭吧?而且日本大米的自产总量,也不够完全自给自足,更别提能够放开肚皮敞开吃了。

其他商品有可能对日本造成输入型通胀,比如石油、矿产等等,如果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不断攀升、再叠加日元汇率不断贬值,进口的越多,日本国内的通胀压力就会越大。但是,进口大米肯定不会对日本造成输入型通胀,因为日本想完全把自己的大米保护起来。

【日本的农田感觉就是见缝插针一样】

2024年7-8月份,日本自产大米价格开始猛涨时,日本5公斤包装大米的平均零售价约为2500-3000日元,按照1人民币≈21日元,每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币约为24-30元,也就是12-15元/斤。

而泰国大米报价约为501美元/吨、越南大米报价约为485美元/吨,印度大米报价约为449美元/吨,折算下来也就人民币2-3块钱一斤——比日本国内自产大米便宜10倍。

于是日本几十年如一日的提高进口大米的关税,从60年代日本经济复苏之后,日本就开始这么做了,他们对进口大米征收超高关税的措施,比如超过10万吨以上的部分,税率可以达到778%,即使日本国内大米歉收的时候,也对进口大米征收高额关税,至少每公斤增加2-3美元,也就是每公斤增加15-22元人民币。

如果这也算输入型通胀,日本最高降低进口大米的关税就可以了——无论是泰国、越南,还是印度、巴基斯坦等传统的大米出口国,从2023-2024年都出现了严重的大米库存增加,因为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了。

【分割的太细了,所以也只能走精细化路子】

(叁)难得开仓放粮

如果说这一轮日本大米歉收、价格跳涨是从2024年7-8月份就预警了,那么日本正好在自身政坛动荡时期赶上了这个天灾——2025年1月,日本5公斤包装的自产大米价格已经涨到了3500-3800日元,每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币约为35-36元左右。

2024年日本的水稻主产区遭遇了极端高温和台风的双重暴击,东部和北部的稻田被高温烤得稻谷空壳率上升,普遍减产至少15%以上。而且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更是让仓储和运输系统瘫痪,供应链彻底乱了套,不仅如此,相关农业成本也在飙升,比如化肥、农药、燃油价格同比上涨20%-30%,所以对日本种植大米的农民来说,2024年是实际收益下降最多的年份之一。

【现在的日本,愿意常年种稻子的年轻人可不多了】

正好2024年从第三到第四季度的日本,政局又很不稳定,比如2024年10-11月份,石破茂戏剧性地出现两次当选日本首相的情况,从当选到下台再到又当选,仅一个多月的时间。

不过石破茂对面2025年1-2月份的大米危机倒是很有魄力,做出了开仓放粮、投入21万吨储备大米的决定,这也是日本历史上首次以促进大米流通为目的的投放——按照日本公开的数据,战略大米的规模大约在100万吨左右,动用储备大米需要满足十年一遇的严重减产或连续两年减产的状况,日本上次动用国储大米库存还是在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

魄力归魄力,这21万吨储备大米的投放可不是随便进行的,涉及到一个非常特殊也非常有特色的日本机构:日本农会。

【我们常见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日本很少看到】

(肆)神奇的日本农协

日本农协全称日本农业协同工会,在日本通常简称为【JA】,是1992年创于日本的组织机构,象征新的农业协同工会也就是农民协会,听上去很像一个纯粹的民间组织或者行业协会,但实际上日本农协具有半官半民的特点,在实际运作中,话语权和功能性很强。

举一个例子,为了保护日本国内自产大米的价格和利润,从而保障日本农民的利益,日本农协会通过调整每年的耕种面积来维持米价的稳定,每年都会发布相关信息并提出建议——具体执行当然还是日本的农林水产省,但他们也完全按照日本农协的建议进行。

【日本乡村的傍晚:严格来讲,已经高度城市化的日本,其实没有乡村了】

比如这一年大米丰收、消费不完、形成存(陈)米,那么下一年就会微调日本各地大米的种植面积,从而保障日本农民的基本收益,避免谷贱伤农的情况出现。

但是,2023-2024年日本农协、日本农林水产省都出现了产量(尤其是对自然灾害过于频繁、农业物资涨价幅度较大等等)误判,导致2024年日本大米的播种面积大幅缩减,这就是2023-2024年日本自产大米骤然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所以,只要这里还有一些农民和耕地、还在产一些粮食,就算日本的乡村了】

结语

最后聊一下这21万吨储备大米如何发放——挺复杂,而且还需要分期投放,比如2025年3月中旬才能投放第一批,优先出售给日本农协等收购单位,然后再通过他们进入消费端口,比如日本的各大超市等等,所以日本民众需要到3月中下旬才可能买到储备大米。

不过不用替日本担心没饭吃,有些日本民众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主食,每周加入至少吃2-3次面条,减少吃大米饭的次数。至于饭团、便当、寿司、米饼、清酒之类跟大米相关的食品,平均涨幅已经超过10%——少吃点儿也就可以了,毕竟还有纳豆、豆腐、海产、肉类等等。

这里也提一句,美国、加拿大、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是日本进口小麦、大豆、高粱的主要来源国,只要日本自己不把进口谷物的关税加得太高,价格其实并不贵,因为我们每年也会从巴西等国家进口许多大豆(2024年我们一共进口了约1.05亿吨大豆),实际进口价格我们也很清楚。

0 阅读:61
今来我思

今来我思

一起分享和探讨有深度、有广度、有趣味的历史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