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和一个友友聊天,说能不能吃鱼肉?鱼肉好消化。

凡是有这种问题的,一定是想通过吃鱼肉补充点蛋白质,并且很多人都在说鱼肉好消化,还有那些所谓的吃饭专家都在说,鱼肉是白肉,比红肉更好消化,也更健康。
并且有各种严密的数据来支撑这些理论,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在看这篇文字的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从一个正常人刚成为一个养胃人的时候,吃什么都不舒服,不管是以前认为多么好消化的馒头,小米粥,或者米糊,似乎都变了,感觉它们移情别恋了,背叛了胃。
其实不是的,馒头还是那个馒头,小米粥还是那个小米粥,米糊还是那个米糊,它们都没有变,只是脾胃变了,变弱了,此消彼长之下,这些以前易消化的食物就消化不动了。
所以前述所讲的鱼肉好消化,只是把鱼肉和牛肉,或者羊肉,以及王八肉做了对比,这么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站在胃的角度去看食物才是有意义的,就像有的女人天天说老公不好,这不好,那不好,人家的老公多好多好,这有什么意义,如果她人的老公真有那么好,你为什么不嫁给他呢?
说人好,或者说人不好,是站的角度不一样。
养胃就要站在胃的角度,不然你所有的决定都是错误的,一切的选择都要看胃是否能接受,而不是食物的好坏。
所有的食物都是可爱,都是天地精华所生,都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礼物,至于这个礼物是否适合你,那就得看你是否能与它友好相处。
有的能吃鱼肉,就说鱼肉好消化,是不科学的,其实鱼肉还是那块鱼,是脾胃进步了,进步到能消化鱼肉的程度了。
所以不要总问别人,鱼肉能吃吗?应该问自己的胃是否能消化。
因为胃是诚实的,它比白大褂诚实,比吃饭专家诚实,比你的闺蜜诚实,比你的牌友诚实,所有人都可能骗你,唯独你的胃不会。
要想养好胃,就要学会倾听胃的声音。
有一个友友说,白大褂让吃些鱼肉,因为鱼肉好消化。
刚好上午我看到另一个友友在评论区说,要听胃的声音,而不是医生说什么就立马去尝试,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要看自己的胃是否能行。
在尝试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比如食物,假设我们的胃能降服住所有的食物,然后去实践,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这个友友还说,很多白大褂都是书本上的,人活生生个体,差别太大了。
说的没错,人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一个都是独特的,即便是双胞胎也是有区别的,不然连他妈都认不出来。
这世界上有80亿人,可能有90亿人,不管有多少人,主要是想说,那些写在课本上的理论是否把这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特质都包含了进去?如果没有那就不能把这个理论应用到所有人。
顺着这个思路,我觉得咱们的老祖宗更靠谱一点,治病救人讲究一人一方,把每个人都看成是不一样,判断出不一样的问题,再给出不一样的解题答案。
生病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以前所谓的健康知识都不适用了,胃不好以后很多以前养胃的食物都造反了,其实那些知识没有变,食物也没有变,是你变了,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现在的你和昨天的你尚且还有所不同,那么人与人之间有不一样的地方就不足为奇了。
新的变化,要有新的办法,不能再墨守陈规了。
应该怎么做?应该去实践,去探索,去重新发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胃之路。
加油,余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