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权臣在篡夺前朝皇位的时候,总喜欢说一句话:我要行伊霍之事。伊指的是伊尹,霍指的是霍光,他们都是古代的权臣。
然而,这些权臣却是最没资格自比伊尹、霍光的。
伊尹、霍光是权臣,他们行废立之事,但是他们没有异心,对朝廷忠心耿耿,是忠臣的巅峰。
反之,那些自比伊尹、霍光的权臣,却是借着伊霍之名,一边行废立之事,一边真的篡权夺位,推翻前朝,建立新朝。比如曹操曹丕父子、比如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再比如刘裕、萧道成、萧衍、杨坚。
司马昭
这些人在小皇帝面前,一边正义凛然的说,我要行周公摄政之事,可是,他们做的是擅权谋私,他们为的并不是朝廷,而是自己的家族利益。最终,他们露出了真实面目,废立傀儡皇帝,篡夺朝政,建立自己家族的新朝,更有甚者,他们为了防止前朝死灰复燃,弑杀皇帝,第一个弑君的权臣是司马家族,曹丕是第一个逼迫前朝皇帝禅位的,但他没有弑君,汉献帝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依旧保留着天子礼仪。
司马家族作为曹魏朝廷的权臣,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司马昭弑杀了魏帝曹髦,所以,在道德层面上,司马家族已经失去了人心,司马家的晋朝更是被认为得国不正。西晋的两位皇帝怀帝司马炽和愍帝司马邺都被匈奴人所杀,东晋的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也被刘裕所杀。从此以后,每每经历改朝换代之时,前朝末代皇帝总会被弑杀,这都是因为司马家开了个坏头。
在司马家族之前,权臣不会弑杀皇帝,只有当皇帝作恶多端时,权臣才会行废立之事,最典型的就是伊尹和霍光。
伊尹伊尹,伊是氏,尹是官,相当于丞相,伊尹名为挚,一般都称伊尹。
伊尹
伊尹是商朝时期的顾命大臣,即权臣,商汤死后,将治理国家的重任交到了伊尹手中。
商汤是商朝的第一代君主,他带领商人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史书记载:
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汤死后,即位的是是外丙,外丙之后,是中壬,中壬之后,是太甲。
由此可见,商朝才刚刚开始,伊尹被商汤任命为摄政大臣,这和周朝的周公一样,因为天子年幼。但是,太甲即位之后,性格顽劣,不遵从祖训,恣意妄为,被伊尹流放了。
《史记》记载了伊尹放太甲之事: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地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伊尹是商朝的四朝元老,又被商汤任命为顾命大臣,位高权重。他辅佐了三代君主,又立了太甲,太甲即位之后,从第三年开始,就暴虐起来,不遵循商汤之法,搞的朝政混乱不已,伊尹开始是规劝他,但是太甲都没有听从。
于是,伊尹就将太甲放逐到桐宫,这里是商汤的陵墓所在地,意思就是让太甲给他爷爷扫墓去,看你这个不肖子孙,都干了些啥事啊,你爷爷开创的基业怕是要被你毁了。
太甲在这里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行为,悔过了三年时间,伊尹看到他反省了,就又把他迎回去,重新当了商朝的君主。
在这三年时间,伊尹是代行商朝的朝政,相当于后世的摄政王。
但伊尹没有篡夺成汤的基业,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商汤朝政,看到国君悔过了,又重新迎立国君,这样的仁义道德之君,不是后世权臣所能相比的。
所以,荀子评价,“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周朝的周公也是如此,他们才是权臣的典范,更是忠臣的道德楷模。
也会有人说,这是因为在夏商周三代时期,有礼法约束,还没有篡权夺位,弑君谋逆的事迹,即便是汤放桀、周伐商,也不会弑杀前朝君主。
自从秦朝以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民革命取代了贵族革命,篡权夺位,弑君这等行为已经是常见了。赵高还杀了秦二世呢,项羽也杀了秦王子婴。
其实,赵高和项羽弑君,这与后世的权臣弑君性质是不一样的。赵高弑君属于宦官弄权,他可不会篡权夺位,推翻秦朝建立新朝。项羽弑杀秦王子婴,纯粹是个人恩怨,秦灭六国,并没有杀六国国君,更没有杀周朝的天子。项羽将对秦朝的仇恨转嫁到了个人身上,这是个人品德问题,项羽纯粹是莽夫,而没有半分道德,即便项羽不杀子婴,秦朝也灭亡了。而他选择弑君,只能说明这个人心胸狭窄,注定要灭亡。
从晋朝开始,权臣篡权夺位,弑杀皇帝,斩草除根的行为才成了常态。
霍光伊霍之事中的另一位权臣是霍光,他是汉朝时期的权臣,也是和伊尹、周公一样,行废立之事,却没有谋逆之心。
霍光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的时候,从河东老家将霍光带到了长安。因为有霍去病的帮助,霍光也从郎官升迁,霍去病死后,霍光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并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
汉武帝临终之际,立了年幼的汉昭帝,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一同受遗诏辅政。
武帝的儿子燕王旦,因为年纪比昭帝大,没有被立,转而怨恨,和上官桀、桑弘羊以及盖长公主谋反,被霍光诛杀。自此大权尽归霍光一人。
霍光辅佐汉昭帝,休养生息,武帝时期穷兵黩武的国力在此时得到了恢复。
昭帝死后,没有子嗣,此时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胥在,霍光说广陵王是因为犯罪被先帝废掉的,不能立,于是,迎立了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
仅仅二十七天,霍光就废了昌邑王。
旁人一看,还以为霍光擅权,实际上,这位昌邑王即位后,荒淫无道,根本就不是当帝王的料,如果把国家交给这样的人,恐怕西汉的灭亡就要提前了。
霍光就和太后联手废掉了昌邑王,迎立了戾太子的孙子病已,改名为询,就是汉宣帝。
霍光效法伊尹,行废立之事,所以后世权臣每每要废掉皇帝的时候,就会说效仿伊霍。
实际上,后世的权臣根本没有资格自比伊霍。
伊尹能放逐太甲,也能迎回太甲。霍光能立昌邑王,也能废昌邑王迎立宣帝,霍光没有像后世那样,趁机夺权。
宣帝即位之后,大权依旧在霍光手中。霍光想要把权利还给宣帝,宣帝没有接受,对他依旧很信任。
那么,为什么霍光家族后来会被灭族呢?
宣帝年幼之时,因为戾太子之故,几乎丧命,幸而掖庭令丙吉保全了他,后来替他娶了许广汉的女儿。宣帝在民间,依靠的就是他的外家史氏和丈母家许氏。即位之后,就把许氏立为了皇后,霍光对这件事是没有反对的。
霍光的夫人名显,想要让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趁许皇后生太子的时候,买通了医生,毒死了许皇后。
霍光要追究显的责任,但最终还是碍于夫妻情分没有追查下去。
霍光的女儿最终被立为皇后,霍光家族就成了外戚。宣帝这时就对霍光家族警惕了起来。
霍皇后
霍光死后,宣帝开始夺霍氏之权。
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霍山,不想霍家权利被夺,急的都哭了起来。霍夫人就把当初谋杀许皇后的事说了出来,他们大惊道,这是灭族的事,如何使得。但事已至此,他们也就有了谋反之心。
事情被宣帝发觉,霍禹被杀,霍云、霍山自杀,霍氏家族遭到了满门抄斩,霍皇后也被废掉。
汉宣帝后来依旧纪念霍光,汉室皇帝也对霍光很尊敬,后世一直在祭祀。
实际上,霍家谋反之事已经不关霍光之事了。霍光生前,行废立之事,大公无私,忠心耿耿,他死后,儿子们策划谋反,他如何管得了。
所以,在史界,都把伊尹和霍光并立,称之为“伊霍”。
严格来说,霍光的品格要比伊尹更高尚,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
伊尹的时代,人们要遵从礼制宗法,被约束着。到了汉朝时,已经经历了秦末的平民革命。霍光废立皇帝之时,皇室只有孤儿寡母,后世的曹操、司马懿、刘裕、杨坚、赵匡胤,哪个不是欺负孤儿寡母,趁机夺权政权的。
所以,站在霍光所处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做到这样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公,这样的品格,堪比尧、舜。
霍光辅政的时候,开创了昭帝、宣帝的昭宣中兴,与民休养生息,天下安稳。
宣帝之后,元帝开始,汉朝就步入“外戚专权”的政治中了。但这时的外戚王氏,相比起大权尽归的霍光家族,还是比之不及的。后来的王莽就篡夺了汉室江山,这样相比起来,更加敬佩“天下为公”的霍光。
但或许是霍光已经死了,如果到了霍家谋反的时候,霍光还活着,那就说不好他是站在霍家这边还是汉室,毕竟,最不可预测的是人心。
无论如何,像伊尹、霍光这样既能行废立之事,又能大公无私,忠心耿耿的权臣,在汉朝之后就没有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后世的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刘裕、杨坚、赵匡胤这样,只会“欺人孤儿寡母”,趁机篡权夺位的权臣,是没有资格和伊霍并立的,更不配自比伊霍,说什么行周公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