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母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37年。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50岁。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武庚,史记中称作禄父,是商纣王的儿子,幼时聪明好学。[1]公元前1122年8月27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武王即位后,封武庚管理商朝的旧都殷(河南安阳),殷的遗民大悦。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鄘、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徙封卫;朝歌西与南为鄘,使蔡叔由蔡徙封鄘;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监视武庚。后三监之乱武庚兵败被杀。
武王灭商之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建立周朝。两年后,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号成王。当时,成王年幼,刚十三岁而天下初定,大局未稳,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担负起兴国安邦的重任。周公代成王执政后,尽心为政,悉心治理天下之事。他首先废除了夏商以来王位由兄传弟的继承制度,而改为直接传位嫡长子,其余诸子只能封为诸侯,这样大大避免了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有利于巩固政权。他又划分了王室贵族的等级和特权,将他们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层次,并对他们各自的服饰以及祭祀、会盟、宴饮、朝贡、婚嫁、殡葬时的仪式分别做了规定,后人将这些称为“周礼”。
周公为治理天下,求才若渴,曾一饭三吐哺,接待贤人。但他独掌大权,却遭来疑忌,有些大臣以为他要篡位称天子,其中包括他的兄弟。原来武王灭纣后,为安民心,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股侯,使其仍居股都。但武王又怕武庚叛乱,便又派他的三个兄弟姬鲜、姬度和姬处(即管叔、蔡叔和霍叔)在股都周围建立封国,以监视武庚,合称然而周公执政后,管叔等人对周公十分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将“监”夺成王之位,并诱使武庚联合其他诸侯叛乱,史称“三监之叛”(一说霍叔并未参加叛乱)。三监叛乱”后,周王室岌岌可危。周公先表明心迹,取得成王及其他大臣的信任,然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军东征。
经过三年战争,周公终于平定叛乱,杀了武庚,处置霍叔和蔡叔等人,东征取得胜利为进一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又大力封邦建国,将王室子孙都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据记载,周公共封了二十六国,其中文王之子占十六国,武王之子占四国,周公之子占六国。所封诸国皆与周王室结为隶属关系,负有纳页、捍卫王室的义务周公辛勤执政七年,然后还政于成王,回到封地曲阜(今山东曲阜)颐养天年。曲阜国号鲁,周公死后,成王特赐鲁国可用天子之礼祭祀周公,以褒奖周公之德。
意思: 周公忠心辅佐幼主成王,改革王位继承制,制定“周礼”,又平定乱,分封诸侯,巩了周王朝的统治。他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尽职尽责,为周朝的兴盛出了重要贡献,是古代忠臣的典范。难能可贵的是,周公并不贪恋权力,当成王能担当国家大任的时候,他主动移交大权,激流勇退,这种节操身为后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