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帝国最后的武士-----僧格林沁

翰林院女大学士 2023-11-17 21:02:06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5月18日)是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蒙古族人。他是清朝晚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儿第二十六代孙,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与庄敬和硕公主的嗣子。

僧格林沁于道光五年(1825年)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被道光皇帝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济的嗣子,从此,他从一个放牧的穷小子变成了蒙古郡王。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入为御前行走。

道光三十年官至“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等职,并受道光皇帝顾命,成为咸丰皇帝的辅佐大臣之一。他历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要职。

咸丰三年(1853年),僧格林沁授参赞大臣,督兵抵御太平军北伐,将其击溃,俘虏主帅林凤祥、李开芳,晋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御前大臣兼钦差大臣主持天津海防,并亲率蒙古骑兵及八旗军驻防大沽口。

然而在咸丰九年(1859年),他在大沽口之战中遭受挫败。此战之后,清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他率蒙古骑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捻军,并在鄂东霍山黑石流收降捻军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以御前大臣兼钦差大臣的身份主持天津海防,并亲自率领蒙古骑兵及八旗军驻防大沽口。他在大沽口之战中成功地挫败了英法联军,甚至重伤了英军海军司令何伯。然而,随后的大沽和天津失守,以及八里桥之战的失败,让僧格林沁被销职。

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在镇压捻军方面表现出色,僧格林沁被重新授予御前大臣和亲王的头衔。

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整编,增强战斗力,重创清兵。同年四月,僧格林沁率万余清兵追击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在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陷入捻军伏击包围圈,全军覆没。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战死。

在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

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咸丰八年,英法联军进犯大沽口,僧格林沁率军防守,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这是自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立下了功勋。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卷土重来。退守京畿八里桥的僧格林沁率所部1万蒙古骑兵,与侵略者再次展开激战。八里桥一战,僧格林沁冒着枪林弹雨和忠勇的士兵一道拼死杀敌。但这一次,僧格林沁败了,马刀没有拼过洋枪,北京沦陷,圆明园也被一把火焚毁。僧格林沁被革职。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第三次大沽口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发生在1860年,战后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控制。参战方有大清、英国、法国,最后英法联军获得了胜利。

在大沽口之战中,僧格林沁指挥军队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和策略,成功地防守了清军阵地。他首先在战前积极备战,调集了京城和蒙古的援兵,分成六个营分别驻守六座炮台,并专门调派四千名京营士兵由他亲自指挥负责增援和守备周边炮台。此外,他还吸取上次战争的经验,在沙堤之外额外设置了一道拦河装置。

在战斗过程中,僧格林沁沉稳应对,正确地运用战术。当英法联军的舰艇开进大沽口炮台的有效供给范围后,他才下令开炮,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了大沽口炮台的作用。同时,他还设置了奖励制度,宣布以抬枪和鸟枪的熟练程度作为领取赏钱的标准,炮火能准确击中目标的和能够藏身水下的额外给予奖励。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清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据记载,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清军炮手的命中率已经从“中准两炮”上升到“中准六炮”,准确程度大大提高。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大沽口炮台的防御能力,使得这座中国北方的水上防御重地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太平天国北伐:1853年至1855年,僧格林沁在太平天国北伐中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化解京师危机。

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占并定都南京,与清政府形成南北对垒之势。僧格林沁奉命督办河南军务,扼守黄河,以阻击北伐军北上。他采取坚壁清野、挖壕筑垒、清查保甲等措施,积极布防,使得北伐军在河南境内无法立足。

此外,僧格林沁还率领清军在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对北伐军进行围追堵截,多次击溃北伐军,并最终在咸丰五年(1855年)将林凤祥俘获。这一胜利对清政府来说意义重大,它打破了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略部署,稳定了清朝的北方局势

僧格林沁作为晚清满蒙统治集团少有的最能打的将军,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被后世称为马背上的王爷、满清帝国最后的武士,被称为“国之柱石” 。

然而,1865年,他在奉命剿灭捻军时,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中伏遇害身亡,他的忠诚和勇敢精神仍为后世所称颂,同治四年(1865年)被绘入紫光阁。同治帝与两宫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0 阅读:63

翰林院女大学士

简介:发现历史、探究历史、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