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不能乱吃,医生提醒:三类人不能长期吃

觅翠评健康 2023-12-23 07:40:16

徐先生,56岁,是一名工程师,平日工作繁忙,长期工作疲劳、感到精神疲惫、失眠严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徐先生将这些情况告诉了自己的朋友们,朋友们向徐先生推荐了六味地黄丸,他们告诉徐先生六味地黄丸对调整身体有很好的作用。徐先生当即就下了单,准备买来试一试。

几天后,六味地黄丸便到了,徐先生想着自己平日吃感冒药这些都是要加一些剂量才有用,于是便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多服用了一些,想着能够快速恢复健康。

但随着服药时间一天天过去,徐先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适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徐先生这才不得不前往医院进行就诊。经过详细询问,医生初步判断徐先生很有可能是过度服用六味地黄丸引起的药物中毒。

为进一步确诊,医生立即为徐先生开了急查血和肝功能检查,同时还进行了药物浓度测定。血常规显示钾离子为5.7mmol/L,出现水盐电解质紊乱,肝功能检查显示谷草转氨酶为70U/L,高于正常水平,出现了肝功能异常情况,结合检查结果和徐先生的表现,医生最终确诊徐先生为六味地黄丸中毒。

确诊疾病后,医生立即为徐先生进行了洗胃、补液等治疗,同时还为徐先生开了一些解毒药物。经过数天的治疗之后,徐先生的身体逐渐好转。在医务人员的悉心照顾下,徐先生很快康复了。医生告诉徐先生,六味地黄丸虽然是能补身体,但它始终是药物,有其功效和副作用,一定不能乱吃,要吸取教训。

一、六味地黄丸有哪些功效?

1.补肾益精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以其补肾益精的功效而闻名。其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生地黄、山药、牡蛎、山茱萸和麦冬等药材。这些药材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滋阴补肾、益精填精的作用。例如,熟地黄能滋阴补肾、益精填精,而山药有益气健脾的作用。而山茱萸也有养肾养肝、固精益气的作用。

综合来看,六味地黄丸中的各种药物成分共同发挥作用,滋养肾阴、益精生发,起到补肾益精的目的。这使得六味地黄丸成为调理肾虚引起的精神疲乏、腰膝酸软和缓解失眠等症状的常见中药选择。

2.保护肝肾健康

六味地黄丸对于保护肝肾健康有着一定的功效。其药物成分具有补肾益肝、滋阴清热的功效,这对肝肾功能的平衡和健康起着积极作用。通过补肾益肝,六味地黄丸有助于滋养肝肾,调节肝肾功能,帮助肝肾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药方中的一些成分如麦冬、山茱萸等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有助于调节肝肾的阴阳平衡,从而保护肝肾健康。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六味地黄丸虽然能保护肝肾健康,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像徐先生这样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因此在服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

3. 润肺止咳

根据中医理论,六味地黄丸有润肺止咳的功效主要源自其药物组分的药性和药理作用。首先,熟地黄和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可以滋润肺脏,清除肺部热毒,有助于缓解肺燥咳嗽的症状。其次,茯苓和泽泻具有利水渗濕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湿气,减少痰液的生成,有助于减轻肺部痰湿所致的咳嗽。

除此之外,山药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有助于调理体内的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帮助机体抵抗病菌的侵害。最后,丹皮具有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肺部瘀滞、消除肺部毒邪,从而减轻肺部疼痛和炎症引起的咳嗽。因此,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肺阴不足引起的干咳少痰、甚或有血丝、声音嘶哑等症状。

4.改善血管健康

与上述药物功效的作用原理相似,这个功能却决于他的药物成分组成。其中熟地黄和生地黄的滋阴清热作用,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血管内环境,减少血管的炎症反应,并对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进而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引起的其他血管疾病。还有丹皮和茯苓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的微循环,减少血液在血管内的滞留,防止血液凝结,维护血管通畅。

另外,山药和泽泻等药物能益气补血、利水消肿,可以有效维护血管健康,改善静脉曲张等问题。综合这些药物的作用,该药物能够协同助力改善血液循环,维护血管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六味地黄丸虽然有如此多的功效,但作为一种药品,也避免不了副作用的存在。因此,一定要按照医嘱进行服用,在服用过程中,一旦出现副作用,要立即咨询医生,避免耽误救治。

二、六味地黄丸的副作用有哪些?

胃肠道损害

六味地黄丸虽有众多功效,但一些人在使用时却会产生胃肠道损害的不良反应。该药物中的一些成分会刺激胃肠道。例如,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山茱萸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熟地黄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直接的有害效应。这些成分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炎症、溃疡等损害。因此,对于患有胃肠道问题的患者来说,要谨慎服用。

肝肾功能损害

长期或过量使用六味地黄丸会产生毒副作用,增加肝肾功能带来负担,导致损害。此外,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有些人服用后会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这与个人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有关。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引起肝肾功能的损害。因此,服用时要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长。

过敏反应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一样,六味地黄丸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中地黄、茱萸等草药成分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如果服用六味地黄丸后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服用,并及时就医[1]。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列举仅仅是副作用中的几种。六味地黄丸作为滋补药物,很多人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最终致使了药物带来的不良后果。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养成好习惯,保护身体健康。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服用也要严格遵照医嘱,尤其是以下这三类人群,切勿长期服用该药物。

三 哪三类人,不宜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第①类.肾阳虚者[2]

肾阳虚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指肾气虚弱,阴阳失衡,常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六味地黄丸的作用主要是滋补肾阴,长期使用可能会减弱肾阳,从而加重病情。

其次,由于六味地黄丸的药效作用,长期使用六味地黄丸可能掩盖病因的表现,阻碍了对肾阳虚的针对性治疗。因此,肾阳虚患者不宜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建议肾阳虚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应遵医嘱选用适合自身病情的药物,避免不当药物对病情造成不良影响。

第②类.脾胃功能虚弱者[2]

当脾胃功能虚弱时,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会受到影响,呈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或腹胀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六味地黄丸性质温热,长期使用可能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等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其他不适。

另一方面,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掩盖脾胃功能虚弱的症状,阻碍了对病因的针对性治疗。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长期使用六味地黄丸可能会导致医生难以准确判断病情,影响病因的治疗。

第③类.经常感冒者[3]

经常感冒的人群通常具有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的特点。而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滋补肾阴虚、肾阳虚等症状,对于经常感冒的人来说,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带来以下风险与不利影响。首先,六味地黄丸的性质偏温热,长期使用可能会加重体内的燥热症状,这对于经常感冒的人来说可能会导致不适。

其次,经常感冒的人群可能存在体内湿邪较重的情况,而温热的药物可能会加重体内的湿邪,还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使病情难以根除或加重。另外,长期服用滋补性的药物,对于体质较弱、抵抗力下降的人来说,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依赖性增强,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和健康状况。

因此,如果你属于以上三类人群,切勿私自服用六味地黄丸,同时也不要私自服用其他药物,务必在咨询医生情况下,开具合适的药物。如果你不属于以上一类人群,在服药时一定注意以下几点,避免药物中毒。

四、服用六味地黄丸,需要注意哪几点?

遵从医嘱。医嘱的制定是基于个体差异和病情的考量。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包括剂量和使用方法。遵从医嘱能够确保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并且减少药物滥用的风险,对于患者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注意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减弱药物的疗效。过量食用辛辣食物、油腻食物或者食用过咸食物会刺激胃肠道,使药物在肠胃道内不能完全吸收而影响药效。还有一些食物会与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加重病情。例如,与药物相克的大蒜、洋葱等,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在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

不良反应。在服药期间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头晕、恶心、腹泻等不适反应。因此,在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身体有无这些症状,如有持续或加重的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就医。还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物需密封保存,避免潮湿、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增加不良反应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在服用六味地黄丸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风险,还会相互影响疗效,导致疾病治疗不彻底或者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因此,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避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徐先生因为擅自使用六味地黄丸,且过量服药,最终导致药物中毒。因此,我们要引以为戒,六味地黄丸虽有滋补效果,但却也具有其药物特性,在使用时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

参考文献

[1] 李彬.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J]. 智慧健康, 2022,8(33): 186-190.

[2] 杰蒙. 慎吃六味地黄丸[J]. 农家致富, 2013(06): 59.

[3] 杨艳平. 某院门诊中成药处方点评分析及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探讨[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28(14): 101-102.

1 阅读:355

觅翠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