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多是“拖”出来的,出现这5种迹象,肠道或已“病”得不轻

觅翠评健康 2024-03-06 23:51:04

李大爷今年68岁,是一名退休教师,2年前出现腹痛、腹泻次数增多的情况,并逐渐加重,由于李大爷平素身体硬朗,退休后又坚持锻炼,便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自行购买了一些药物来服用。

3个多月前,李大爷出现粪便变细、便意频繁、大便夹杂着鲜红色血液,伴有里急后重感及排便不净感,老伴曾劝说李大爷去医院进行检查,但李大爷坚称自己只不过是痔疮犯了,嫌麻烦不肯就医。

直到最近,李大爷的儿子发现父亲出现进行性消瘦,体重下降太快,坚持要求带父亲去医院做检查。李大爷这才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就诊。

医生在听完李大爷的病情描述后,先对他进行了详细的问诊。

通过对遗传病史的询问,得知李大爷的父亲因罹患直肠癌去世。医生初步怀疑这也是一个大肠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接着便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检查。

医生首先对李大爷进行了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李大爷肛门及肛周部位进行触诊,发现李大爷的肛周皮肤周围可见少量的粘液,同时直肠指诊可触及到一个不规则的硬性肿块,压痛明显,指套血染。

这一结果让医生证实了先前的猜想,接下来便是要通过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接着,医生开具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结果提示“大便潜血阳性,脓、白细胞增多”,癌胚抗原检测提示“CEA及CA19-9增高”。

随后,医生又给李大爷进行了相关影像学检查,钡灌肠检查示“直肠见不规则充盈缺损,黏膜皱襞紊乱”;直肠镜检提示“直肠肿物,肠腔狭窄”,同时通过肠镜取出部分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活检,检查提示为“绒毛状腺瘤”。

通过了一系列的检查,进一步明确了肿瘤所在的位置、大小及病理性质,李大爷确诊为直肠癌,并且已经达到中晚期了,当即办理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

这一结果让李大爷一家难以接受,李大爷的儿子表示:“父亲平时坚持锻炼,身体也很硬朗,这好端端地怎么就会得直肠癌呢?”

听到这,医生解释道:“肠癌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生活中多是‘拖’出来的。

事实上许多因素都容易导致健康人患上肠癌,并且早期肠癌患者的症状不明显,以排便异常为主。比如您父亲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变细的情况,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等出现排便异常、便血甚至消瘦这三种迹象的时候,已经拖到中晚期了。这就给人一种‘好端端的就得了肠癌’的感觉。”

一、肠癌的发生与哪些诱因相关?

“肠癌”指的是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及直肠癌,因此又被称为“结直肠癌”,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三。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中对肠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做出报道,目前认为遗传、慢性肠道疾病、工作不良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方式都会导致肠癌的患病风险升高。

遗传因素是肠癌发生的最主要诱因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称,肠癌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直系亲属中有肠癌患者的这类人群,可能其家族自身的疾病突变,导致患肠癌的风险将会比普通人群高出2-4倍,发病年龄也会低很多。

除遗传因素外,炎症性肠病(IBD)同样是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

IBD患者因结肠癌死亡的人数可高至15%。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炎症,炎性因子会长期刺激病变部位,使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最后出现癌变的可能性更高。

另有报道称,不良的工作环境因素也是肠癌的诱因之一。

例如从事石棉生产工作的人群罹患肠癌的风险有所增加,有研究发现,这类人群容易不慎饮入被石棉污染的水源或吸入石棉纤维,进入体内的石棉纤维可穿透呼吸道及胃肠道,导致患结直肠癌的几率大大增加。并且,从事塑料及橡胶生产的人群因长期接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丙烯腈,更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增加肠癌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研究发现,爱好肉类、脂肪、糖和甜品的人群更容易患肠癌,这可能是由于纤维素及营养素摄入不足,过多的毒素堆积在肠道内,长期刺激并对黏膜造成损伤所致的。

其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人群因工作应酬多、精神压力大,受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大,往往更容易导致肠癌的发生。

以上四种因素均可导致健康人发生肠癌的几率大大增加,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规避这些因素带来的风险。但如果身体已经出现异常症状,我们更要学会鉴别是否肠癌已经发生!

二、身体出现以下3种迹象,别拖!当心是肠癌!

在日常生活中,肠癌往往被认为是“拖”出来的疾病,这是由于肠癌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容易与痔疮等其他疾病的表现混淆,常常被人所忽略,拖得时间长了,往往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只要出现以下三种迹象,就应该高度重视,警惕肠癌的发生。

1)大便性状及习惯改变

一般来说,大便的改变是最早出现的迹象。正常人的大便软硬适中,呈黄褐色的长条形的“香蕉便”,排便规律多为每1-2日/次。

但如果出现便次异常,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呈稀便或黏液便,或大便明显变细的情况,并持续一段时间,就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了!

这主要是由于肠道肿物会对肠道内的神经产生刺激,影响了肠道正常蠕动的规律,导致产生腹泻或便秘,同时肠道肿物不断增大,导致肠腔狭窄,大便通过时受到挤压,并刺激肠道内黏膜,导致大便变细、黏液增多。

2)大便带血

大便带血甚至出现黑便也是肠癌的一个典型的先兆迹象。很容易与痔疮便血相混淆,比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李大爷,正是因为将便血误认为是痔疮导致的,没有在意。

其实,肠癌的便血与痔疮导致的大便带血是有很大区别的。

肠道内的肿物在生长过程中侵入肠道壁的血管,或者由于肠道内的粪便长期与肿物相互摩擦,都会导致出血。值得注意的是,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或夹杂脓液及黏液,长时间持续存在,而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多为先便后血,常2-3天即可痊愈。

3)不明原因地消瘦

此外,我们都知道,癌症是一种恶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的生长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肠癌患者的能量消耗增加。

不仅如此,癌细胞还会侵犯肠道壁,导致肠道的吸收功能减弱,人体能够摄入的营养物质大幅度减少,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

同时,患者还会出现乏力、嗜睡、面色萎黄的特征。

李大爷的儿子正是观察到李大爷的体重下降过快,隐约感到异常,这才坚持要求李大爷前往医院就诊的。

上文李大爷的案例提醒我们,如果出现大便性状及习惯改变、大便带血、不明原因地消瘦这三种迹象,可能是肠癌的早期的征兆,千万不能“拖”,一定要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此外,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做好充分的措施来预防它,防患于未然。

三、做好这三种措施,可有效地预防肠癌

虽然肠癌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和误解,但它可控可防,做好以下四种措施,可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①定期体检

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肠癌的最有效措施,其中,结肠镜检查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在《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筛查对象的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或1个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②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我们在上文提到,患有慢性肠道炎症的患者罹患肠癌的风险大大增高。

因此,对于已经患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大肠息肉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原发疾病,保护脆弱的肠黏膜,降低病变部位癌变的风险。

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肠癌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对肠癌的预防十分重要。

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例如鸡蛋、新鲜的肉类、豆制品、杂粮及蔬果,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及结构的均衡性,避免过量饮茶、饮酒及咖啡,少吃生冷、油腻,增强肠道蠕动力,促进肠道中粪便的排出。

保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养成午睡的习惯,缓解精神压力。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产生。

肠癌虽然很可怕,但它可防可控,及早的筛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疾病的发生。李大爷的这次就诊经历提醒我们,肠癌多是“拖”出来的,李大爷2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肠癌的早期迹象,但李大爷并没有及时就医,最终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此事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应该以此为戒,如果出现大便性状及习惯改变、大便带血、不明原因的消瘦这三种表现,说明肠道已经“病”得不轻了,一旦身体出现这类信号,一定要尽快就医,别拿健康当小事!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上海方案(2023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4,34(01):13-66.

[2] 李军,刘成成,林国乐等.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24,18(01):1-13.

[3] 柏愚,杨帆,马丹等.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J].胃肠病学,2015,20(06):345-365.

1 阅读:1054

觅翠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