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借钱的是大爷,要账的是孙子”,不少有过借钱经历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把钱借给所谓的好朋友之后,双方的关系会变得微妙起来;如果朋友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内还钱,尴尬的反而是自己。因为不知道朋友是“真不记得”,还是“装不知道”,所以与朋友见面聊天时,不知道该不该提醒一下朋友。
当尴尬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会害怕见到这位朋友,毕竟看着对方若无其事的样子,自己会越来越别扭。
1)
就读大学三年级的赵同学,性格比较开朗,为人也比较热情,跟室友关系一直处得不错。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因此到了大学,他很珍惜与大学室友之间的感情,他说:“一切都是缘分”。
室友们遇到困难,只要他能帮忙的,会尽量给予帮助。大二下学期,隔壁床铺的陈同学要更换手机,手头上的钱不够用,就向他借了1200元,并表示“下个月父母给的生活费到账马上还”。赵同学二话没说就把1200元借给了陈同学。可是陈同学不仅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还钱,反倒是像没跟他借过钱一样。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上学期,时间过去了大半年,陈同学没有跟他提过一次还钱的事。
“是不是室友把这茬事给忘了?”赵同学满是疑惑,“我到底要不要提醒他一下?”
由于脑海里总是闪过这些疑问,赵同学感到非常难受,因为他与陈同学的床铺紧紧挨在一起,两个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经常要交流点什么,但又感觉双方都在刻意回避对方。没有丰富社会经验的赵同学,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状况。
带着疑惑和不快,赵同学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他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一边埋怨自己“太傻太幼稚”,一边抱怨“室友借钱不还”。
电话那头的父亲沉默了几秒钟,然后缓缓地说道:“这种事情我也遇到过,一个多年的好友借了我一笔钱,数目不小,现在算算,应该有七八年的时间了,没还。但我不后悔,也不怨恨,当初我借钱给他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他不还钱的准备。而今,他没有还钱,可能是忘记了,可能是有说不出口的苦衷,也可能是耍赖不认账,我不在乎,不过他透支了自己的信誉,已经不值得被当成好友了。这件事让我变得更加慎重,以后有好朋友向我借钱,我会仔细斟酌!”
父亲讲的一段话,说透人心。我们秉持自己的信念,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吃点亏上点当,在所难免。而且吃亏不一定是坏事,起码让我们看清了对方的本质。我们也不需要去猜测对方为何不还钱,他或是恶意,或是无力。倘若是恶意不还,我们无论怎么逼,他都不会还的,搞不好还会让自己或家人处于尴尬或危险的境地;倘若是无力偿还,我们就更没有必要去逼他。
父亲站在过来人的视角,告诉孩子一些道理,话语轻柔,但充满力量。他不在乎儿子损失了多少钱,他仅仅是希望儿子能从其中悟出一些东西,可以更好地把握与人交往的度,同时不丢失自己内心的善良。
2)
1200元,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能爽快地把1200元借给同学,说明是非常看重这层关系的。因为即使在社会人的世界,所谓的好兄弟之间,有时候都不见得能从对方那里借到1200元。
然而,越是看重这层关系,失落就越大,心情也就越沉重。父亲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开导,很有必要,不过,赵同学本人也需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努力,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免不了仍会遇到这种情况,权当积累经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范围的聊天场合,赵同学可以找机会把话题引到对方的手机品牌或手机性能上,再引到手机价格上。只要稍微有点敏感性,对方就应该很快明白这是在暗示“还我借你买手机的钱”。如果对方没有做出任何表态,下一次就在跟对方单独相处时把事情挑明。当做到这一步,不管对方有什么样的表态,还钱的事就算告一段落了。
可能有人会说,挑明了这件事,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其实没必要有此类担心,对方违约在先,而我们没有攻击对方,也没有否定对方,只是好好地谈事,怎么可能会激怒对方。如果对方真的因此被激怒,恰恰说明他不值得我们“给面子”,更不值得我们与之交往。
大学室友天天在一起学习、生活,谁干了什么事,大家清清楚楚。一个借钱不还的室友,肯定会慢慢被同学孤立,他会为自己的不守信付出惨重的代价。
善良,我们一定要有,但我们的善良不是无限度的,当善良让他人嚣张、自己不堪;当善良的对象是自私吝啬、不懂感恩之人,我们宁可选择不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