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如何成为一支孤军?西征战略如何形成?是否有自救机会?

一林话历史 2024-03-29 03:26:42

接上文:。上文,我们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

按说,长征走到现在,也应该结束了,接下来就应该是“西安事变”及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革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有一群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战和流血牺牲不能被遗忘,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在心,并代代相传下去。

这一群革命先烈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

西路军由红四方面军30军,9军,5军(原中央红军五军团)组成,一共21800余人。他们在陈昌浩和徐向前的率领下,走上以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苏联援助通道为目的漫漫西征路。

然而,此次西征战役最终却兵败河西走廊,血染祁连山下,全军遭到青马马步芳和马步青部马家军的致命打击,几近全军覆没。

这段历史不仅悲壮而且沉痛,徐向前晚年回忆那一段历史时说:“西路军的失败,长期使我愧悔交加,余痛在心”。

西路军失败也是红军自湘江战役和百丈关战役之后的第三次大的失败。正因如此,长期以来西路军的历史一直众说纷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读,好像总有那么一丝神秘色彩。

其实,这段历史原本并不复杂,只是他所面临的形势却复杂多变,期间还遇到一些想象不到的巧合和当事人之间的一些误会。导致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有点剪不断、理还乱,这就容易把原本并不复杂的历史搞复杂了。

实事求是地讲,西路军的产生确实是张国焘错误路线的产物,没有他的从中搅局,西路军是不会成为一支孤军的。而后期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则是受国际、国内形势和当地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即客观形势的发展超出了西路军的承受能力导致的。

本篇,我们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试着解读一下这段历史,供大家评析。下面,我们就从西路军是如何产生的说起吧。

一、西路军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西路军的产生,上文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但为了照顾没看过的新朋友,我们就在简单地梳理一下。

红军三军大会师的目标是:打通苏联援助通道;联合张学良建立抗日反蒋的西北国防政府;肃清老蒋嫡系中央军在西北地区的势力。

为了这个目标,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了一个气壮山河的作战计划——《宁夏战役计划》。至于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看上文和上上文,我就不赘述了。

总之,该计划的第三步任务是:三大红军会师后,一个方面军摆在黄河以南阻击敌人可能的进攻;另外两个方面军西渡黄河,消灭马鸿逵部马家军,占领宁夏定远营。

这样,我军就握住了定远营的这条苏联援助通道。如下图

其实,苏联援助通道有两条:

一条是北面的,经外蒙古,向南直通宁夏一个叫定远营的地方,这里离陕北根据地更近,是红军计划掌握的通道;

另一条是西北面的,经新疆哈密,走河西走廊,可直通兰州,这是张学良计划掌握的通道。如下图

但是,由于敌我双方的种种原因吧,具体来说就是受胡宗南的横插一杠子和张国焘西进风波的影响,使得我军虽然胜利会师了,但配合东北军打通河西走廊的任务没有完成。

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打通宁夏定远营这一条援助通道了。所以,会师后的红军正处于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第三步任务的阶段。这些在上文都详细介绍过。

根据《宁夏战役计划》的安排,我们原本计划是让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来执行西渡黄河,占领宁夏定远营的任务,由红二方面军来执行向南阻击胡宗南的任务。

由于三大红军里面,只有红四方面军有专门的造船部队。因此,前期造船并选择渡河点的任务,就交给了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进行了如下部署:

1、由李先念率领的红30军开至靖远一带秘密造船,侦察渡河点,准备渡河事宜。

2、以红4、红5、红31军沿界石铺、华家岭、葛家岔、会宁等地梯次配置,抗击胡宗南等敌军的进攻;

3、以红9军在会宁至靖远之间的郭城驿机动,作预备队。如下图

计划一定后,红30军在李先念的带领下,开始在离靖远约40里远的一片柳树林里隐蔽造船,并侦察渡河点,准备渡河事项。

但是,有一个出乎意料但也应在意料之中的情况发生了,导致这个渡河计划不能顺利执行。是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有时候计划真赶不上变化。

这个重大变化我们也不难猜出,就是“我变,敌人也在变”,说白了就是蒋某人的围剿大军他不配合你呀。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使老蒋大为惊恐不安,于是他急忙调集几十个师的兵力追击红军。

他以胡宗南部第一军及毛炳文部三十七军分别从东西方向向心夹击;以王均部第三军和关麟征部二十五师由南往北推进;计划在会宁、静宁、通渭地区消灭四方面军。如下图

为了阻止老蒋大军,保证先头部队顺利渡河,中国工农红军的铁流后卫师——原中央红军红五军团,现四方面军红5军还组织了一场惨烈的华家岭阻击战。

最后,在红5军的拼死阻击下,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终于渡过了黄河。这些先头部队包括四方面军的30军、9军、5军及直属队、教导团、妇女团、少年先锋团等共21800余人。

注意,这里面只有红30军是奉中央的命令过河的,而红9军和红5军则是在张国焘“先斩后奏”,造成既定事实后,中央事后予以追加命令的。这是受张国焘错误影响的一点。

不管这么说吧,虽然四方面军这两万多人渡过了黄河,但离原计划的两个方面军过河还差着一个半方面军了。也就是说,宁夏战役计划的第三步还未顺利实施完。

但此时的战场形势却对红军越来越不利了,因为老蒋的围剿大军像狗皮膏药一样贴了上来。如下图

所谓兵贵神速,战场上一分一秒都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整个战局的发展和走向。此时,老蒋国民党军如上图所示的这种推进速度给红军渡河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很明显,这种情况下的第一要务是阻击住胡宗南这一坨敌军的进攻,而原来只用一个方面军阻击胡宗南的计划明显已经赶不上变化了。

所以,原计划要过河,但现在还没过河的中央红军和剩余四方面军必须留下来,先和二方面军共同打退这坨敌人,才能继续渡河。否则,我军就会被这些家伙击于半渡之中。

为此,彭老总制定了以打击胡宗南等这一坨敌军为目的的《海打战役计划》,中央同意并批准了这一作战计划。

该计划由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以及四方面军没过河的4军、31军共同执行。如果此战取胜,那么红军便可继续渡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但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我们的国焘“同志”又双叒出来搞事情了,把现在还没过河,但担负重要作战任务的四方面军4军、31军给调离了自己的作战岗位,导致海打战役计划流产。

如下面两幅对比图:

海打战役我军进兵计划

张国焘调离4军、31军后导致中央红军右翼空虚,海打战役流产

我们把这两张图一对比,就会发现,由于担任重要作战任务的4军、31军都未到达指定位置,使中央红军的右翼空虚了,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这仗真就没法打了。

而且,张国焘的这一幺蛾子调动不但使得海打战役无法实施,就连的《宁夏战役计划》也流产了。这是受张国焘错误影响的第二点。

此时的毛炳文部37军和关麟征部25师已进抵靖远,占领了黄河渡口,完全阻断了河西红军和河东红军的联系。如下图

如此一来,河东红军与渡过黄河的四方面军的三个军就此被敌军隔断在黄河两岸,失去联系,宁夏战役计划便也无法实现了。

而这渡过黄河的30军,9军,5军一共21800余人被迫孤悬河西,西路军就这样产生了。

总之,西路军的产生,确实是张国焘错误路线的结果。

二、西路军初期顺利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

好了,上面说的是西路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张国焘的临阵“搞事情”,导致海打战役流产,被敌军抢占了黄河渡口,剩余红军也渡不了河了。

但是,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刚刚过河的西路军并不叫西路军,只能叫河西部队。也就是从1936年10月24日到11月11日这半个来月时间,这支部队应该叫河西部队。

他们的任务是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的第三步:一个方面军摆在黄河以南阻击敌人的进攻;另外两个方面军西渡黄河,消灭马鸿逵部马家军,占领宁夏定远营。

这一点很重要,说明此时的河西部队虽然受张国焘错误的影响,但并不是执行张国焘错误路线的,而是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这支河西部队的任务就是:

占领河西重要据点和五佛寺、中卫、中宁等渡口,为后续的中央红军和没过河的四方面军4军、31军开辟前沿阵地。

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是和中央红军一起打击北面宁夏的马鸿逵部马家军,占领定远营,而不是去打击西面河西走廊的马步青和马步芳部马家军,占领河西走廊。

河西部队过河后,也出色地完成了前期各项任务。

政治上,他们大力宣传和发动河西群众,组织成立了"五佛寺抗日促进会",动员群众大力支援红军,并积极做马家军的统战工作。

军事上,他们不顾疲劳,英勇奋战,占领了黄河西岸的吴家川、镇虏堡、雷家峡、一条山等乡镇,并前出到红水镇,五佛寺乡一线,打开了北进宁夏的门户,为后续主力红军开辟好了前沿阵地。如下图

好了,接下来河西部队的任务就是巩固好前沿阵地,迎接那剩下的一个半方面军(中央红军和未过河的四方面军4军、31军)过河。

然后两大主力再沿黄河北上打击宁夏马鸿逵部马家军,占领定远营。如下图

三、西路军的几种战略抉择

但是,因为我们的国焘“同志”在海打战役前搞了那么一出幺蛾子事情,导致海打战役流产,被敌军抢占了黄河渡口,剩余红军也渡不了河了。

而过不了河的河东红军在彭老总的率领下,迅速向东转移,最后在山城堡构筑伏击阵地,歼灭了胡宗南部先头两个旅,取得了山城堡大捷,这些是上文详细介绍过的。

但这个时候,河西这面的徐向前和陈昌浩可就着急了。

是的,他们不能不急。本来计划是两个方面军渡河,然后北取宁夏。但现在的黄河渡口已经被毛炳文和关麟征占领,这也就意味着河东红军近期是过不了河的。

而渡河的部队,每人只带了一周的口粮,黄河岸边人烟稀少,粮缺水苦,没有补充来源,绝非久驻之地。

如果由河西部队北进宁夏,去独自完成打通援助通道的任务,则必须穿过腾格里大沙漠,这至少需要一周以上的行程,在部队缺粮、缺水情况下,实在是难以独自完成。如下图

而且,苏联的物资何时到达定远营,此时并没有准确的信息,如果河西部队深入定远营后,却不能及时拿到物资,那可就麻烦了。

好了,截止目前,这支孤悬河西的部队已经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环境之中。

说句悲观点的话,要想全身而退是很难的,只能想想怎么把损失降到最低吧,因为他们的四周环境很不友好:

东面:是刚刚占领黄河渡口的关麟征25师和毛炳文37军,已经堵住东进的退路;

东北面:是宁夏马鸿逵部马家军,他们占据宁夏主要城市,很不好打;

正北面:是千里无人烟的茫茫腾格里大沙漠;

西面和南面:是青马马步青和马步芳的马家军在哪里虎视眈眈。如下图

怎么样?看着很眼熟吧,这种四面围堵的阵仗,红军在长征中不知遇到过多少回了。

如果大家把自己代入河西部队指挥员的角色,大家说应该怎么办?

大家如果想不出办法来,那就对了,我们都不是军事家,遇到这种情况肯定就傻眼了。

但即便如此,这种绝境也是难不住以运动战、游击战见长的红军的。因为我们可以找一个敌军防守的薄弱部位突围就行了。虽然肯定会损失一些人马,但总比全军覆没强。

而且,此时的河西部队有一位“战神级”的军事家坐镇,他就是徐向前元帅。但是,根据当时的制度,政委才有军事行动的最后决定权,在大的战略方向转移上,由昌浩同志说了算。

假设一下:如果从此时开始(海打战役流产日),能给徐向前下达这样一条简单粗暴的命令:“老徐,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你要把党的这点老本给带回来,否则你就别回来了”。

那西路军的结局就是另外一种出路了,虽然难免会损失部分人马,但绝不会全军覆没。站在徐向前的角度,我们看看他有哪些选择:如下图

1、首先,北面是不行的,北面是方圆千里、荒无人烟的腾格里大沙漠,去哪里倒是可以避开敌军追击,但那里除了黄沙就是西北风,红军去了哪里照样无法生存。

2、再看东面,东面是黄河东岸,此刻已经被关麟征和毛炳文占领了,显然是走不通的。

不过,话也不能说死,再过个把月黄河就结冰了,到时候河西部队瞅准时机,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的优势,从关麟征和毛炳文之间的防守空隙穿插到河东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里有一线生机。

3、再看南面,南面第一道是马步青部马家军的防线,再往南就是甘肃省会兰州了,此刻由东北军于学忠部在那里驻守。

如果当时的徐向前和陈昌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预测到一个月后,张学良就会发动西安事变,和老蒋翻脸的话,那他们肯定会拼了命的向兰州靠近。这句就当是个笑话了。

4、再看看西面,西面就是“青马”马家军防守的河西走廊了。

客观的看,河西走廊北面是连接腾格里沙漠的阿拉善高原,南面是终年积雪不化的祁连山脉,两山之间的河西走廊只是一条东西通透的弄堂过道,走廊最窄处只有30公里。

这对于在南方大山中练就一身游击战本领的红军来说,显然不是用武之地。因为他的活动空间太狭窄了,所以他不适合作为红军长久的根据地,但不代表不可以作为临时的根据地。

这里,也有一线生机。

好了,如果只是单纯的战术突围的话,相信身经百战的徐帅是有能力把握好上面的两线生机,把部队带出困境的。

四、为将者与为帅着的不同考量

但问题是,此时的河西红军是不能这样随心所欲的,因为他们是带着任务来的,最终目标是和中央红军北上,打通宁夏定远营的苏联援助通道。

所以,徐向前也不能按着自己的路数去随心所欲的指挥。

所以,1月2日,徐向前和陈昌浩向红军总部、中央军委报告:"一条山地区人户稀,粮缺水苦,大部队难久作战",并提出了两套方案。

第一:如果东岸的河东红军能击破胡宗南那一坨敌军,顺利过河的话,那么已渡河的三个军就即刻北进宁夏,按照原先的计划实施宁夏战役。

第二:如果东岸的河东红军渡河受阻,那么就必须暂时放弃宁夏战役计划,已渡河的三个军则转而西进,向河西走廊的古浪、大靖一带发展。

因为西面的大靖、古浪、凉州一带敌人兵力较为空虚,人口又多为汉人,可以暂时摆脱困境,尝试建立临时根据地。如下图

在电报最后,徐向前强调,如果继续待在这里,等敌人围上来后,到时的情况会很艰难。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优秀统帅,徐向前已经看出了西路军的不利处境,而他提的这两套方案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虽然这套方案和张国焘的想法不谋而合。

中央在收到徐、陈的电报后,回复说:“你们暂以现地区为中心,向三面扩大占领领域,以一部占领永登,一部出通渭兰州,大的方向仍前不变。”

11月3日,再次电令徐、陈:“所部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之线,但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并附电台,以利交通后方行动。”如下图

在这里,毛主席有三层意思:

一是此时的毛主席并没有放弃《宁夏战役计划》里打通宁夏定远营的最后努力;

二是在占领永登、古浪之线后可以建立临时根据地

三是别忘了在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留好在西进不利时,可以东返的退路。

如果我们仔细看上面两幅图,会发现中央的要求和西路军的计划有点区别,中央要求“在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留好退路,而徐向前他们没想到这一层。

是的,处于不同地位的领导者,考虑问题作出决策的角度不一样。作为为将者的徐、陈负责独立单位的作战,他们要对局部战场负责,所有决策都是围绕让局部战场获胜而制定的。

但作为为帅者的毛主席却不能这么想,因为他要对全局负责。他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如何合理利用河西部队和河东主力进行有机配合,进而取得最大胜果,在全局上形成对红军的有利态势。

五、西征路上,变数多多

好了,如果形势不发生变化,西路军能按中央指示行事的话,最后应该不会全军覆没。

但此刻,有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形势又变得复杂起来。

有一句俗语叫:“无巧不成书”。

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就是徐、陈向中央建议可以西进河西走廊的第二天——11月3号,另外一个电报的到来,彻彻底底的打消了红军夺取宁夏的想法。

这份电报就是苏联(共产国际)发来的,1936年11月3日,苏联(共产国际)突然来电:

“现已决定目前不采用从外蒙帮助的办法。同时,我们正在研究经过新疆帮助的办法。如果我们将约一千吨货物运到哈(密),你们曾否可能占领甘肃西部来接收?并请告如何接收办法及你们采用何种具体运输。”

好么,苏联(共产国际)这一“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来电,宣告此前红军所有的谋划都白费了。大家看看下面的地图,就会知道苏联的这一放鸽子行为有多坑人。

斯拉夫大汉们做事都是这么粗犷,根本不考虑别人的难处。也就是我党的领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是不会爆粗口的,但他们的心里肯定有一万匹羊驼奔腾而过。

中央只能回复共产国际:

“从哈密输送物资的办法对于我们主力红军已没有用处了,这个改变已经太迟了。已经过河的红军大约有两万一千人,我们可以命令他们向哈密方面前进,但要通出五千里路程,战胜这一带敌人与堡垒,需要许多时间,至少也是明年夏天的事情了。

而且,你们除非能用汽车将物资送到安西,否则要红军到哈密去接是不可能的。因为哈密、安西之间是一千五百里荒无人烟的沙漠。”

言语之间,虽有几许哀怨,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为什么苏联改变了宁夏定远营的援助路线呢?

简单来说就是苏联在对中国的外交策略上,出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他们认为相比弱小的红军,老蒋国民党军更能帮他们在中国战场拖住日本鬼子的后退,以减轻苏联的巨大压力。

所以,他们不想那么直接的援助红军,以免会刺激老蒋的神经,开始和我们打起了马虎眼。

被动,实在是太被动了。

这件事,至少说明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获取苏联援助上,本就是一件不靠谱的事。

但是,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实在是太需要这种援助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都会尽力去争取的。而徐、陈的西进计划,恰恰可以满足经河西走廊到新疆的这条援助路线。

所以,1936年11月11日,中央正式命令河西红军部队组成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

他们的任务是:“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

但是,此刻我们的国焘“同志”又双叒叕不老实了,又双叒叕想刷他的存在感了。

是的,不说之前的“南下搞分裂”和“另立中央”的把戏,就说自会师以来,老张已经整了多少幺蛾子事件了:西进风波、浑水摸鱼、擅自调兵,现在他又想玩一出“假传圣旨”。

因为此时的张国焘显然是巴不得西路军往河西走廊方向去的。

而形势的发展巧就巧在,此时此刻,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央的指示都和他的私人目的不谋而合了。

他一看中央也有西进的意思,就添油加醋,以红军总部的名义致电河西部队:

“你们目前最主要任务是消灭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

乘敌人尚未十分注意你们的时候,站稳脚根,行动要迅速、秘密、坚决和机断专行”,

“敌人可能隔断你们与河东主力之联络,但不可因此妨碍你们主力的行动,不得已时不必留兵力守渡口”。

“你们应不受一切牵制,独立去完成你们的任务”。

在此,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国焘那种死乞白赖、心急火燎的心态,他一个劲的撺掇西路军不留退路的一路往西,完全无视中央的战略意图和行动方针。

他重点强调的是“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又是“不可妨碍”,又是“不受一切牵制”,当然是指中央“妨碍”、“牵制”了。

他这样把西路军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往火坑里送,就种下了西路军以后失败的种子。这是受张国焘影响的第三点。

接到张国焘的电报后,徐向前和陈昌浩都很高兴。他们都以为这是中央的要求,于是连夜组织人员开会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并提出了“靠近苏联和外蒙古、新疆、争取西北国防政府之实现!”的口号。

六、形势的变化,艰难的选择

其实,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毛主席向来是十分注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把红军的身家性命全寄托在外援身上,本就是件不靠谱的事。

何况此时苏联单方面改变援助地点,说明他对中国的政策天平已经出现了倾斜,援助最终是否拿得到还真是不好说。

以前不是没有过先例,还记得当初南昌起义失败后,由周公、贺老总率领的起义军一开始也是计划南下广东,想从广东沿海港口获得共产国际的武器援助,准备再来二次北伐。

结果呢?起义部队最终除了朱老总的八百壮士上井冈之外,其余的也几乎全军覆没了,而共产国际的援助最后连个毛线都没有。

况且,此时的情况是,河西走廊敌情不甚明了,而苏联只是说了个大概,具体的援助日期,运输方式都没有涉及,而且这条运输路线有万里之遥,西路军此去实在是凶多吉少。

因此,没过两天,他便又给西路军和总司令部发去一封电报,电报中请他们考虑:

“西路军单独西进接通新疆有无把握?如遇困难要重返河东有可能否?能否解决衣服问题?”

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封征询性质的电报,并且提到了西路军重返河东的建议。

因为作为最高级别的指挥机构,不可能对战场具体情况作出机械生硬的规定,毛主席可不是老蒋那样的“微操大师”,他不会给一线指挥员套上那么多的紧箍咒。

他必须要给战场指挥员以必要的相机处置的权力,否则就有可能因为不了解实际的战场情况和变化,而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决定。

但就毛主席的意愿来看,他始终是把获取援助排在第二位的,如果西路军可以折返黄河东岸,大家再想想其他办法,先稳固自己后方,将来有条件了,再打通苏联通道也未尝不可。

第二天,徐向前、陈昌浩回电传来该地区“气候、水、柴、人、粮极丰富”的好消息。

同日,中央再电朱德、张国焘所在的红军总部,同样的问题又问了一遍:

“依据西面情况,他们有单独前进接近新疆的把握否?如遇困难要重返河东时有可能否?”

红军总部将电报转到西路军指挥部,但此时的陈昌浩接到电报以后又拿不定主意了,便召开会议讨论到底是东返还是西进。

徐向前认为,西进新疆能够解决战略靠背问题,而且拿到了苏联武器,再转过头来收拾马家军还是比较容易的,那时候也能对河东红军起到有力的策应作用。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赞成徐向前的意见,觉得西进比东返更为有利,而且此时黄河东岸也已经被敌人封锁,想要东渡黄河同样面临很大困难,于是众人下决心西进。

好了,截至目前,中央对于西路军的那两线生机已经给予了充分的提醒:

第一次提醒他们向西发展别忘了给自己留退路:“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并附电台,以利交通后方行动”。但最后被张国焘给忽悠瘸了,全军不留后路的向西而去。

第二次是提醒他们“单独前进接近新疆的把握否?如遇困难要重返河东时有可能否?”。

如果这个时候的西路军能认真考虑当前处境,在现地区略作休整补充后,集中精力瞅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东渡黄河的话,应该是能走出险境的。不敢说全身而退,最起码不会全军覆没。

这是他们的一次自救机会。

七、西征河西走廊,时也?命也?

好了,到这里,把西路军失败归于中央的说法就可休矣了。

还记得前文介绍草地分兵章节的内容吗?对于当时张国焘“打下成都吃大米”的南下路线,毛主席立即给予了“南下是绝路”的当头棒喝。

并且自始至终,中央的态度也没变,一直认为“南下是绝路”,结果“不听主席言,吃亏在眼前”,南下使四方面军8万变4万。

假如此时的中央能对西路军发出“西进是绝路”的当头棒喝的话,西路军是绝不会西进的。

但此时的毛主席却不能发出这样的命令,毕竟苏联(共产国际)援助的希望没有破灭,他只是改变了援助路线。关键还是当时的红军太难了,也太需要这种援助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以徐向前为首的四方面军将领们决策水平不行,而是这又涉及到上面所说的为将者和为帅着考虑问题的角度、层次、视野不一样了。

作为为帅着的中革军委(也就是毛主席),他们考虑问题的视野当然开阔了,不仅要从军事上考虑现实的可操作性,还要从政治上,战略上考虑这么远的援助究竟靠不靠谱。

作为为将者的徐帅他们,则侧重于从军事上考虑问题,以西路军的战斗力而言,只要武器到手,打败马家军,建立河西根据地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至于苏联方面有什么猫腻,他们当然想不到了。

所以,后来徐帅在回忆录里对这一决策说到:

“我们同意西进,是要趁天候还不太冷,河西走廊兵力空虚,一鼓作气插过去。而不是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像后来那样,在河西走廊涮来涮去,孤军鏖战。如果预见到是那种情况,谁不主张东返啊。”

西路军已然下定决心西进,他们分为三个纵队,开始向陌生的河西走廊开进了。

西北原野,惊沙扑面,呵气成冰,衣不胜寒,西路军从此踏上艰苦卓绝、血火交织的漫漫西征路。

关于西路军是如何在河西走廊征战的,我们下篇再介绍吧。

1 阅读:2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