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了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

桠沙看情感文案 2025-01-05 21:06:52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年少时便才华横溢。二十岁时,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其卓越的才华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从此名动京城,踏上了仕途之路。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北宋朝廷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触动了变法派的利益,遭到排挤,被迫自请外调。

此后,他辗转多地任职,在杭州他亲自督造了西湖的疏浚工程,这项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利灌溉,还为杭州百姓提供了休憩之所,“苏堤”由此得名。但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又使他多次陷入政治困境,经历了 “乌台诗案” 等磨难,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等边远之地。在黄州,苏轼积极参与农耕实践,种植水稻和蔬菜,甚至亲自下地耕作。生活虽清贫,却也自在,他称自己为“东坡居士”,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在儋州(今海南岛),苏轼结识了许多当地百姓和文人,他甚至在这里设立了学堂,传播中原的儒家文化,成为了海南文化传播的重要人物。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的交友圈涵盖了官场同僚、文人墨客、高僧道士以及普通百姓等各个阶层。在苏轼的众多朋友中,有一位名叫王友道的道士。他们相识已久,早年便有书信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友道虽身为道士,却未能恪守清规,沉迷于酒色之中。公元 1101 年,苏轼在北归途中,特意前往庐山看望这位老友。当他得知王友道的生活状态后,心中颇为担忧。苏轼深知直接指责可能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于是,他决定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以一首《临江仙・赠王友道》来委婉地劝诫好友。

临江仙·赠王友道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这首词的上阕,苏轼运用了多个典故,对王友道进行了极力的夸赞。然而,在词的下阕苏轼却突然笔锋一转,劝诫王友道不要只注重清谈,而忽略了实际的修行。在古代,清谈是文人雅士们常见的交流方式,但苏轼认为,对于道士而言,更重要的是追求道家的纯真境界。苏轼借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告诫王友道不要像司马相如那样,因贪恋女色而影响自己的修行和前程。他希望王友道能够以司马相如为戒,回归到清心寡欲的修行道路上来。

王友道是一个聪明人,他很快领悟了苏轼的良苦用心。他深知苏轼的劝告是出于对他的真心关爱,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将这首词视为珍贵的礼物,拿给其他好友传阅。其他文人看到这首词后,也纷纷赞赏苏轼的智慧和才华。

这首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透过它看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那颗真诚而善良的心。无论是他对朋友的关怀,还是他在诗词创作上的才华,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0 阅读:9
桠沙看情感文案

桠沙看情感文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