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展开空前规模的厮杀。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共卷入了33个国家,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共有1000多万人丧生,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这场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除了发生革命提前崩溃的俄罗斯帝国,战败的同盟国集团都得到了清算。同盟国盟主德国丢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本土损失了8.8万平方公里领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以及高达2690亿金马克的赔款。其它两个成员——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更加悲惨,直接被彻底肢解。
其中奥匈帝国被肢解为十几个国家,领土规模由战前的68万平方公里,锐减到如今的8万多平方公里。另一个难兄难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不遑多让,直接解体为40个国家,领土规模由巅峰的550万平方公里缩水到今天的78万多平方公里,缩水率超过70%以上,协约国只给它保留了一小块自留地。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战败者是没有资格说话的,只能任人摆布。这对交战各国来说,选边站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站错了队,就会沦为别人的刀下鱼肉。当然,站队也是一门技术,甚至是一门艺术,要不然英国这个搅屎棍为何总是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战后期,中国终于踩着战争的尾巴加入协约国战团,总算做出了正确的历史抉择。在当时凶险的国际风云变幻中,中国幸亏没有站错队,否则后果不堪想象!
01置身事外一战爆发后,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欧洲战火不要殃及中国。为了防止列强在中国境内争夺厮杀,北京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局外中立条规》24条:
“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其有违背前项规定者,应听中国官员卸去武装。”
中国政府保持中立的立场,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看,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
一是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奥还是英法俄,都没有所谓公平公理可言,在中国人眼里,他们都是侵略强盗,中国没有必要为列强充当炮灰。
二是中国力量太过于弱小了,近代以来屡战屡败的现实,别说是趟列强的浑水,自保无虞就算不错了。
第三就是在战争的初期,交战双方势均力敌,还看不清战争的走势,对中国这样的弱国来说,保持中立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列强卷入欧洲战事无暇东顾之时,日本觉得机会来了,准备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一战初期,虎视眈眈的日本迅速制订了进攻德国租借地胶州湾的作战方案。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期23日正午前答复。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只好下令划出战区,供日德两国交战,以保持中国的“中立”。至此,中国政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避开战火的愿望终成泡影,陷入了“中立而不能立”的境地。这让人不得不想起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两个强盗在中国东北进行火并,但东道主却作壁上观。这就是弱国无主权啊!
北洋政府很尴尬,一方面是国力孱弱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国内局势不稳,袁世凯正忙着称帝,只能任由日本胡作非为。
日本对德宣战之后,短短数月之内便占领胶东等地。随后日本野心膨胀,打算把中国变成它一家的殖民地。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向袁世凯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对外宣布中立并没有改善自己的战略环境,反而给了日本干涉和侵吞的机会。于是,北洋政府有了参战的念头。
02胎死腹中一战爆发后,梁士诒说:“德奥以小抵大,战之结果,必难悻胜”。建议柿子要捡软的捏,希望袁世凯能对德国宣战。
于是,袁世凯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试探参战的想法,但英国人对此不感兴趣。日本人知道后,极力反对中国参战。因为如果中国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等于和英法俄日站在了同一战壕。到了那时候,日本再想侵吞中国,吃相就太难看了,必然会遭到协约国列强的反对。
后来云南爆发护国运动,袁世凯急于安内,也就不再考虑参战问题,中国首次参战的设想就这样胎死腹中。
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战最终打成了残酷的阵地战和消耗战,交战双方都苦不堪言。为了压垮对手,双方都争取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战争潜力。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巨大人力资源的中国成了各国竞相拉拢的对象。
1915年11月7日,英国和俄国向中方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中国向协约国提供军械出口,条件是贷款给中国,帮助中国扩充兵工厂。
消息传出后,和上一次一样,日本为了自己的私利极力加以阻挠。日本一方面恐吓中国不要参战,另一方面向协约国集团施压。最终,英法俄出于拉拢日本人的需要,同意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即使宣战了,也会无所事事。因为当时的袁世凯一门心思要称帝,他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参战上。相反,为了让日本人支持他称帝,他还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
当然,按照袁世凯一贯的老奸巨猾的作风,他并没有完全答应日本的无理要求。在签订“21条”时,北洋政府争取拖延谈判进程,尽量与日本讨价还价,最后双方以折冲的方式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
就这样,中国的第二次参战企图也以失败而告终。由于中国迟迟没有参战,从而招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方怨恨:德国抗议中国不严守中立,协约国又指责中国继续向德国支付庚子赔款。这种状态使日本得以从中渔利,借助协约国的支持进一步损害中国的主权。
于是,随着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参战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03对德宣战1916年6月6日,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终于被自己玩死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战争进入到1916年后,交战双方的战争进入白热化。在西线,接连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德军的攻势被击退。在海上,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爆发了日德兰海战。由于英国舰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仍牢牢掌握着制海权,德国打破封锁的尝试失败。从此,同盟国集团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由于同盟国集团面临资源枯竭的难题,为了打破封锁,德国在1917年实施了无限制潜艇战。德国这一扩大战争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在海外的利益。1917年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将这一情况通知中国,希望采取一致行动。美国这一举动,又将中国参战的话题摆上桌面。
其实早在美国邀请之前,北洋政府就有了参战的念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实权掌握在段祺瑞手中。段祺瑞作为总理,成了北洋政府内参战派的代表人物。
段祺瑞觉得,要想抑制日本人的侵略,参战是必由之路。他料定德国最终必然战败,到时中国作为战胜国,必将会提升自己的国际声誉。况且随着美国等一大波国家参加对德作战,德国可能会提前失败,因此中国应当有所准备。
段祺瑞
1916年10月,段祺瑞开始和英国密商中国参加一战的事宜。刚开始,日本不置可否,后来在得到协约国谅解,承诺由它继承德国在山东特权的保证之后,日本才同意中国参战。就这样,参战的条件基本上成熟了。
1917年3月初,一艘载有300名中国劳工的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段祺瑞政府借此向德国发难。3月14日,中国政府外交部照会德国公使,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但是没有宣布参战。随后,中国警察占据了德国在天津和汉口的租界,海军扣留了自战争以来停泊在中国港口的121艘德国船只。
这时,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已成箭在弦上之势,谁知道美国人却来了一个节外生枝。它因为对日本独霸山东心有不满,又改变主意反对中国对德宣战。于是,在北洋政府内部,段祺瑞在日本和英国支持下极力主战,黎元洪则赞同美国的意见反对中国参战,府院之争渐趋白热化。
双方围绕对德宣战问题终于摊牌。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宣布解除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拒不承认免职令,策动安徽、奉天等多个省份宣布独立,引发著名的“辫子军”张勋复辟事件,驱逐黎元洪。
此后,黎元洪辞去总统职位,总理仍由段祺瑞担任。从政坛清除掉黎元洪等反对派之后,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再无阻碍。8月14日,中国正式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
04参战的好处中国宣战后,协约国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当然,这只是些冠冕堂皇的话,目的是拉住中国,让中国多出血。北洋政府肯定也不会拿鸡毛当令箭,对此也不会太放在心上。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参战后,确实获得了不少好处。
宣战后,中国北洋政府取消了德国、奥地利两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收回了奥国在天津的租界;没收了德华银行;解除了奥国在华士兵的武装等。也就是说,中国借助宣战,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宣战,争取到庚子赔款暂缓5年偿还,还免加利息。同时,庚子赔款中对德奥两国的战争赔款全部废除,仅这两个国家的赔款总额就高达1.3亿两白银,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为了支持协约国,北洋政府采取“以工代兵”的办法,一共向英法俄三国派遣了14万劳工,参与了建筑、修路、工事等各种后勤工作。俄国甚至还将华工编为军队,充当炮灰,送往前线。一战期间,大约有5万华工死亡,为一战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虽然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集团将山东的权益移交给日本,让中国受尽了屈辱,但随着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最终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最后,由于中国的一再坚持,中国有条件的收回了青岛。后来,中国还获得了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如果再加上其他收益,中国总收益达2.5亿元。
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通过参加一战,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那么,如果中国不小心站错了队,结果会怎么样?
05不堪设想对比战败的德奥土三国,中国如果站错了队,结局也会十分悲惨。
首先避免不了的是赔款。鉴于中国的国力,赔款总额肯定比德国少的多,但不会比马关条约少。参照庚子赔款已是中国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估计赔款总额在4.5亿两白银左右。
这笔赔款预计一半左右会赔偿给日本,日本在得到赔款后,羽翼会更加丰满,侵略气焰会更加嚣张,有可能会提前展开全面的侵华战争。而失血严重的中国无力抵抗日本的入侵,只能眼巴巴地指望西方列强制衡日本。至此,中国将陷于极大地被动,国家民族前景堪忧。
与赔款相比,割地的危害性要更大。赔款并不是一次性付清,而是化整为零分几十年时间偿还,而且还可以贷款。如果遇到恰当的国际环境,还有可能减免或者取消赔款,就像后来德国做的那样。而割地就不同了,它能从根本上让一个国家伤筋动骨,彻底失去翻盘的基础。
如果中国成了战败国,山东肯定被日本割占,不排除日本继续割占其它沿海省份的可能。外蒙古、内蒙古、新疆和东北北部铁定会并入俄罗斯帝国,“黄俄罗斯”计划将会提前变成现实。
即使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皇政府倒台,俄国势力暂时从北中国撤出。但卷土重来的苏俄肯定不会善罢甘休,长城以北必定会纳入苏俄版图。
而西藏被英国觊觎已久,肯定会纳入英属印度。长江流域长期被英国人视为势力范围,英国极有可能把最富庶的江浙两省予以割占。
同样的道理,两广云南有很大概率并入法属印度支那。
如果真的那样,等于大半个中国都被列强瓜分。中国不仅失去胡惟庸线以西地区,东南沿海的膏腴之地也损失殆尽,中国彻底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到了那时候,中国和“中原”可以划等号了。
06结束语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历尽屈辱,数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最终都化险为夷。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几乎在所有的大型国际战争中都选对了方向,从而使中国的国运开始昂扬向上。
1904年,日俄双方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了日俄战争,满清政府保持中立。实际上,清政府心里是希望日本获胜的。最终,日本使出了吃奶的劲头,险胜北极熊。试想如果俄国取得了胜利,东北还在中国版图里吗?估计现在连渣儿都不剩了!
后来的一战和二战,我们都站在主流国家一方,并取得了胜利。即使后来有很多不尽人满意的地方,但这已经是一个弱国所能达到的最好的结果。更加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在历次劫难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觉醒,一步一步地朝着胜利的彼岸前进……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