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电池的做奈飞的梦:宁王推订阅制,是谋公共运营资本化的大局

互联网产事 2024-12-22 20:00:40

昨天文章发出后,几个投资界的同行看到了,微信上和我争论到后半夜。

意犹未尽,也是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有了这篇文章。

资产

先要厘清一个概念。

什么是“资产”?你掌握的生产资料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下变成了资产?

资产是指对他人有用的东西。资产与自己交易不是资产,是消耗品。

妈妈做了一根油条,自己吃了,或者给你吃,油条都不是资产。自我消耗,或者家庭内部成员消耗,没有进行外界交换。

油条纵然有食用价值,此时不是资产。

妈妈做了一个油条,跟隔壁王大妈做了交换,她与王大妈达成默契,后者或者给钱,或者换王大妈手中的一个包子,那么此时的油条就是资产,参与了生产交换。

资产只有在越过交换边界,进入消费场景(油条换包子都是为了吃)时候,才是资产,否则就纯粹是内部消耗品。

所有权和运营权

资产的权利常见的有“所有权”和“运营权”(也作“使用权”。运营权更宽泛,本文采用运营权的说法)。

根据应用场景和所处赛道的不同,有些商品所有权和运营权分割很清晰,有些则混为一谈,还有一些具备所有权,缺失运营权。

居民持有的商品房属于第一类:居民合法持有某套商品房,根据国家相关法令,可以买卖,可以租赁。

二房东转租房屋属于第二类:对于房产持有者来说,租客是通过合同,获得了租赁权。但如果原合同没有声明转租限制,租客完全可以变身为二房东,再次转手租出去,事实上他做了一个将“租赁”权利与“运营权”混为一谈的动作。

权利和权是两回事,英语一个是“right”,一个是“authority”,法律上是两个领域。

油条和包子属于第三类:谁制作出来,谁就有所有权,但谈不上运营权。因为食品保质期有限,无法长期持有。

这里还涉及到消费者承认不承认的问题。

川菜货真价实,好吃吧。可在很多不喜欢辣味的食客眼中,川菜不咋滴。这样,川菜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评价就反差较大。

资产运营权必须建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窗口,资产在时间周期内输出质量相对稳定,各方容易达成价格共识的基础上。

权利再分配挑动大变革

过去十年,中国商业社会经历过的两次大型的资产化浪潮,都是上述两种权利的衍生版本。

例如,大家都脱离不了的房地产市场。

有经验的房产投资人都知道,房价是和当地租赁价格紧密相关的,翻译过来说,即所有权价格与运营权价格线性相关。

二手房、次新房租赁价格不好,一手房产售价势必受压。

二手房换新,是交易所有权;租赁房产,是交易运营权。

富豪在一线城市购入稀缺豪宅,转手交给自己熟悉的银行高评高贷,是交易资产未来估值的时间窗口,估值模型基础是所有权和运营权的权重分配。

我观察中国经济学领域40多年,几乎每次权利再分配,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和组织效能的变革。

如五年前甚嚣尘上的共享单车模型,改变了消费者拥有自行车的习惯,就是重修了所有权和运营权。

过去我们75后那个时代,都是以自己拥有一部自行车,踏着自行车上下学为荣。可自行车坏了要修,轮胎破了要补,也是一笔开销。

80、90年代,自行车价格相对家庭收入也比较贵,也造成了所有权的高门槛。

现在的时代,人人都嫌麻烦,巴不得把麻烦都外扔,加之收入提升,自行车相对价格便宜,那么就营造了所有权和运营权分离的契机——

干脆所有权都包给运营商。

简单模型分析,假设大家都一致交托,由某个平台定制统一规格的自行车,进一步压低成本(一部车最低)。

我比较熟悉摩拜单车的模型:

早期摩拜单车的制造成本较高,据说造价为3000元每辆。而后来推出的摩拜Lite,那个橙色轻量版的,成本被压低至1000元以下。

到了2024年,根据1688平台上一位自行车代工厂老板的说法,如果不加上芯片和智能锁,单车的制造成本在五六百元左右。

每月服务饱和度30%来计算,一部单车2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

成本与经济的划算程度,加上消费者广泛的认知进步——意识到自己放弃所有权,外包运营权,将节约时间和精力,投资到自己更喜欢的生活领域,从而支持了运营权外放的订阅制。

摩拜单车全球用户大约2.2亿人,订阅制用户占到30%,这是一个健康的比例。

同样的经济学分析,也可以用在共享充电宝模型上,大致订阅制比例也差不多。

高频、小金额、多批次,场景多元,都是运营权外包为基础的订阅制的用武之地。

全球玩这个模型最转的是奈飞(NetFlix),它以光盘租赁起家,最后转型成为内容供应商,搞了订阅制(Subscription)

拥有车不如享受车

曾毓群之于李斌,宁德时代之于蔚来汽车,双方都是在玩所有权和运营权的混淆游戏。

他们最好希望重资产别人背,肉最肥厚的轻资产运营自己来接手,最后达成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资产外包给它。

蔚来的故事是老妈做了油条,跟儿子在家庭内部签订服务条款。

曾毓群的故事是自己做油条,跟周边十八个社区的阿姨大爷都达成协议,大家都来买油条,以后分享油条铺连锁经营权的权益。但连锁铺子运营权一定是曾的。

曾氏比李斌更加老辣的关键点在,电动车单价贵的时候,用户心理价值衡量模型无法改变,运营权外包的故事不容易获得支持。

类似于凤凰自行车,上海家庭拥有时候是一份尊荣。后来不值钱了,谁也不会再提它,直接外包得了。

电动车以后的趋势,就是一个大玩具。除了少数要拥有车的家庭以外,大多数中产不指望它特别贵,反正几年以后都要换。

电池不指望特别好,反正就那么一点里程数,大家换来换去用,都这么回事。

合适、经济、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就是最好的。曾毓群和马斯克的路子是差不多的,后者推出了Cybercab,就是迎合了运营外包的路子。

拥有车,不如享受车。

是车伺候人,不是人伺候车。

曾毓群的阳谋

曾毓群谋划中,提出换电、家充、公用充电桩三分天下,颇有点“三权分立”的味道。

大家注意啊,在中国,凡是提出“三三制”,无论军事、政治、战略、商业,几乎都在后来引起轩然大波。这是有点数据统计基础的,不可能那么凑巧——气运学说中,“三生万物”是一个基本定律。

破坏对方战略的前提是,先无中生有,规划出一个大市场,然后在混战中自己占上风,最后清盘。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阳谋。

昨天晚上我们争论的焦点是,曾毓群打算先切哪一块蛋糕?

我最早以为是C端。

可据同行反映,已经购买20万以上电动车的用户,对自己的出行规模、周期、里程数都是心中有数的,家充能配都配,周围的公用充电桩、便宜充电时段都是规划好的,才在消费前端选择购买电车。

新势力中,换电池体验仅仅在蔚来车主中比较普遍。李斌相当于先发教育了市场。

曾毓群第一批基础客户来自何方呢?网约车、货运车。

着急充电、不惜时间的体验唯一就是商业租赁场景,对方也是产权的运营者。网约车是着急的,因为他要节约出时间,更多地投入运营。

大部分网约车是城市内部行驶场景。400-500公里的里程数也够用了,一分钟换电,三公里可达,不断吸引大家来换电,又不至于太麻烦,是宁德时代巧打的算盘。

随着电动车价格越来越低,网约车再进化一步,就是无人驾驶的城市公共运营体系,需要一个公共服务外包商。

对应的,运营车辆需要充电和换电吧,宁王的网络至少是换电端的不二人选。

分散所有权,人人买电池;集中运营权,形成资产交托;控制时间窗口,电池质量稳定,输出稳定,客户使用频率可以计算出来。

一转手,形成资本化,easy。

看准了形势和趋势切入,得罪同行不得罪人民币,这是曾毓群牺牲他与李斌香火交情的分裂点。

九紫离火运的时代属性决定了,即便创业企业看到了一条优质的赛道,也要精算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延续你在赛道上的优势。

某个巨头想明白了,一拐弯,杀进来,你可能就没了。

这就是渠道战略。始终是渠道为王。

0 阅读:8

互联网产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