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喜得曹宝麟先生小楷册页,其笔法精湛、古意盎然可作范本

四海易文字 2024-08-17 22:40:51

很久没有清书房,书房就像仓库一样,杂乱无章,桌上和地下堆满了书和报刊杂志,我家婆子说再不清理一下,都没有地方下脚了,我风趣的回答,凌乱美也是美,是三十六种美其中的一种………清理中,我们将同大小、同内容的书进行归类,清点时突然有了重大的发现,我一直想找但一直找不到的藏品,终于浮现出来。这是一本曹宝麟先生小楷册页,书写内容是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全文。先生示人的大多是行书作品,公公正正的小楷是不多见。记得十几年前,我还拿着这本册页在书友那里炫耀过。

两次搬家便不知道的踪影,明明知道在家里就是找不到。只怪自己打包装时太不严谨,一本册页用自封袋把它包起来,包好之后外面又套了一层红黄塑料袋,显然这种袋子就是买菜剩下来的,搬家时塑料袋上也没有贴个标识,夹在书本中太不起眼了,导致自己找了那么多年,一直找不到,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让我好一阵惊喜。

这件作品是我08年第三次拜访曹宝麟先生求得的,距今已经有16年了。那时正是七月底,学校已经放了暑假。记得当时先生在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接待了我,前两次去研究所有很多人,这次去所里只有先生一个人在那里写字,也许是我提前约好的原故。

那次谈论了很久,主要是我向先生请教书法相关的话题。那时候我主学颜体,兼学沙孟海的擘窠榜字,先生看了我的作品,觉得路子还是对的,先生告诉我,走这条学书路径,一定要在篆隶上下功夫,字越大越讲究线条的质量,小字做减法,大字做加法,所有的长线条都是极具内涵的,在直白的线条中段加内容,手法和笔法都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先生讲:笔法的完整性同手上的动作是密不可分的,古人留下了很多笔法理论,手中的动作描述却很少。很多论据证明,手法往往是师承相传、父子相授。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保密,而是笔法容易讲清楚;另手法上、手、腕、笔、纸相互的作用力,整个过程要靠学书者个人感悟和体会,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材料的特性,指、腕、手的唯一性,运行的空间顺逆,近距离观看会更加直观,描述仅能意会,所以很多书家是靠师承和家传,侧面也道出了自学书法会遇到的困境。

后来还向先生请教了临帖转换及书法收藏的一些问题。记得先生书房里还挂了一件倪元璐的草书轴,一看就是老物件。临行时先生送我一本《抱瓮集》并当场题上了我的字号,先生功夫老道,执笔时抓管抓得很上,几乎抓在笔杆的顶端,掌空指虚,顶锋发力,用笔时无一点懈怠,行笔一丝不苟,收笔极为放松,整个过程松紧有度,虚实相生,这种轻松的书写方式,日写一万字肢体也难以疲惫。对比之下,我的书写方式是紧张的,是僵硬的。东汉蔡邕在《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虽然重点阐释自然书写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手法身法对笔法的影响,那时不注重书写方式,只追求笔法、字法、章法外形构成,显然很多地方都是欠缺的。

临行时,我提出收藏先生书法作品的想法。先生说这里现成有几件,学校毕业展刚刚退还回来的,几件中我挑选了两件,一件行书,一件小楷。那件行书作品后来送人了,这件楷书册页在菜袋子包裹下,静静地里放了16年,几次找都没有找到,想一想,如果当时随手可拿,说不定早就成了别人的了………

说到当时挑选的这本册页,我还带了一点想法,那时先生已经很有名气了,当过国展和《兰亭奖》的评委,既善理论又懂实践,网络上有人评先生是当代学米芾第一人。网络也好、报刊也好,先生示人的都是小行书,这样的小楷我还是第一次见,当时一眼就看中了。

这本册页高20㎝宽13㎝,东坡居士《前后赤壁赋》,加上落款的跋文近2000余字,界格为1.5㎝,全文手磨古墨书写,落款盖有宝麟得意小印。作品在我手中如果老是说一些褒奖的美词,就有了王婆卖瓜的嫌疑,今将作品呈上,欣赏之后再作评论也不迟。(我家婆子说,有人喜欢换酒喝也是可以的)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1 阅读:311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