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桂兰,今年 63岁 ,生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庄。
年轻时家里穷,没能读多少书,小学没毕业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了。
后来嫁给了同村的老伴儿张长河,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我们养育了一儿一女。
儿子张伟比女儿张婷大三岁,如今都已成家立业。
我们这代人吃了不少苦,年轻时为了供孩子们上学,我和老伴儿起早贪黑种地,后来赶上村里搞建筑队,我们就去工地上帮工,干些又脏又累的活儿。
好在孩子们争气, 儿子考上了大专,在城里找了份稳定的工作,女儿嫁到南方,跟着女婿做生意。
老伴儿五年前去世了,留下我一个人守着老家的房子。
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偶尔会回来看看我,但媳妇总是冷冷淡淡的,孙子也跟我不亲。
女儿结婚后便很少回娘家,平时电话也少,只有到了过年才打个电话问候几句。 去年冬天,女儿突然打电话说要接我去她家过年,说是南方暖和些,让我过去住一段时间。
我本想着推辞,可她再三坚持,说她和女婿都想孝敬我,还给我买了机票,让我别操心。我心里有些感动,想着她这么多年没怎么照顾我,可能是真的想弥补,便答应了。
到了女儿家,第一天她倒是挺热情的,带着我四处转转,给我买了新衣服,还在家里做了一顿北方菜。
女婿对我也很客气,喊我“妈”,还说让我住得舒服些。
可是, 这样的热情只维持了一天,第二天开始,我就明显感觉到自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一早醒来,女儿和女婿已经出门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外孙女。 外孙女今年12岁,正是叛逆的年纪,对我爱搭不理的,连句“姥姥好”都不愿意说。 我问她吃什么早饭,她头也不抬地回:“随便。”我只好在厨房翻找,发现冰箱里都是速冻食品,根本没什么新鲜菜。
我煮了点粥,炒了个鸡蛋,端到她面前,她却皱着眉头说:“姥姥,你做饭好难吃,我还是点外卖吧。”
我有些尴尬,想着可能是孩子吃惯了外面的东西,就没再勉强。可是, 到了中午,家里依旧只有我和外孙女,她点了外卖,根本不问我要不要吃,而我只能啃着早上剩下的冷馒头。
到了晚上,女儿和女婿下班回来,见我坐在客厅,女儿皱了皱眉:“妈,你一天都没出去走走吗?这边有公园,你可以去晒晒太阳。”
我愣了一下,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我人生地不熟的,你不在家,我去哪儿啊?”
她叹了口气,转头对女婿说:“你看吧,我就说妈来了不适应,这边跟北方不一样,她肯定不习惯。”
女婿笑了笑,没接话。我心里更不是滋味, 我千里迢迢过来,不是来看你们嫌弃我的。
接下来的日子,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吃饭的时候,他们一家三口聊的是公司的事、孩子的补习班、周末去哪儿玩, 没有人问过我一句:“妈,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晚上我想和女儿多聊几句,她却总是看着手机,敷衍地“嗯、啊”几声,最后干脆说道:“妈,我上班累了一天,想早点休息。”
最让我寒心的是第三天晚上。 那天他们一家人准备出去吃饭,女儿换好衣服后对我说:“妈,今天我们要去参加朋友的聚会,你在家休息吧。”
我愣了一下:“那我自己在家吃?”
她笑了笑:“冰箱里有面条,你自己煮点就行。”
我心里一阵发凉,原来她接我来,并不是想陪我,而是觉得家里多个人帮忙看孩子、做饭。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屋里坐了很久, 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我想起老伴儿在世的时候,我们虽然清贫,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那才叫家啊!
可现在,我的亲生女儿把我当成累赘,连带我出去吃顿饭都觉得麻烦。
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在这里根本不被需要。
第二天一早,我悄悄收拾好行李,给儿子打了个电话,让他帮我买一张回老家的机票。我给女儿留了一张纸条:“婷啊,妈住不惯这里,还是回老家吧,你们不用送我。以后有空回家看看。”
我拖着行李走出门,坐上了去机场的车。一路上,我的心情复杂又沉重。 当初我是多么期待这次团聚啊,可现实却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
回到老家后,我把女儿的电话拉黑了。不是我绝情,而是我不想再受这种冷落和伤害。 我不是他们家的保姆,更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累赘。
这几天,村里的邻居来看我,儿子周末也带着孙子回来了。虽然家里还是那个老房子,北方的冬天依旧寒冷,但我的心却比在南方女儿家时要温暖得多。
人生走到这个年纪,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亲情不是血缘决定的,而是心意。 既然我在女儿家得不到温暖,那我就回到真正属于我的地方,过我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