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能想象一位皇帝被大臣气得差点丢了命吗?这可不是瞎编,在大明王朝就有这么一遭。这位皇帝啊,有人说他好色,可更多人夸他是仁君,他的一生那叫一个传奇。登基不足一年驾崩,更被嘉靖帝移出太庙。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位皇帝——朱高炽的故事。
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
李时勉引发的风波
洪熙元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翰林侍读李时勉把皇帝朱高炽给惹毛了。这李时勉啊,他其实是好心,为啥呢?因为朱高炽那体型,胖得不像话,登基之后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好多大臣都担心啊,这皇帝要是哪天突然没了可咋办。所以啊,大臣们每次上朝的时候,都会提醒皇帝要注意身体。
朱高炽画像
这李时勉呢,也是这么想的,可他这做法,真是让人惊掉下巴。在早朝上,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他就大声说:“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所谓谨嗜欲者此也......”啥意思呢?就是说朱高炽在朱棣大丧期间还和后宫的妃子们亲近呢,而且现在身体这么差,得收收心。朱高炽一听,心里就不爽了,我这皇帝的面子往哪搁啊?你私下跟我说也就算了,在这朝堂之上,这不等于告诉大家我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吗?朱高炽就反驳说李时勉你别瞎说,我身体好着呢,也没老往后宫跑。
这时候啊,李时勉要是识趣点,就该闭嘴了,可他不,还一个劲地说朱高炽就是因为好女色才身体不行。这下可把朱高炽气坏了,当即喊侍卫用金瓜打李时勉。这金瓜可不是一般的棍子啊,好家伙,一顿打,把李时勉打得肋骨断了三根,抬出去的时候就剩一口气了。这事儿可闹大了,给朱高炽心里留下了老大的阴影,就连临死之前,他都还念叨着李时勉在朝廷上说的那些话呢,还说什么“时勉辱廷我”。从这以后啊,就有传言说朱高炽是被李时勉气死的。不过呢,咱得客观地看,李时勉说的也不完全错。《明史》里就记载了,朱高炽得病啊,是因为长期吃那些炼丹术士的药丸,啥药丸呢?就是壮阳药啊。这说明啥?说明朱高炽确实在男女之事上有点放纵,身体才越来越差。而且啊,他一生有十七个孩子呢,十个皇子,七个公主,在明朝十六帝里,这生育数量仅次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宪宗朱见深,从这也能看出他在这方面是有点纵欲的。但是啊,咱可不能因为这点就否定他是个好皇帝,他在治理国家上,那可是相当厉害的。
朱高炽的成长之路
洪武十一年,朱高炽出生了,这孩子可不一般,他的外公是大名鼎鼎的徐达。打小啊,家里就对他的教育特别重视。其实啊,朱高炽小时候也是个有本事的,能骑马射箭呢。可后来接受了儒家教育,他就更喜欢那些儒家的学问了,性格也变得喜静不喜动。再加上家里条件好,吃穿不愁,慢慢地,他就成了个大胖子。不过呢,这并不影响他受宠。朱元璋就特别喜欢这个孙子。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亲自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还把他和其他王世子们叫到南京,要亲自培养他们,为的就是让他们以后能好好保卫大明江山。在朱元璋考察这些孙子的时候,就发现朱高炽这孩子与众不同。他为人忠厚老实,对兄弟们也好,特别宽厚仁慈,在那些皇孙里,那是独一份儿,就像朱元璋心里期待的皇室子孙的模范一样。可惜啊,他只是个燕王世子,不是太子那一脉的,皇位按道理是轮不到他的。
靖难之役中的朱高炽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朱允炆刚当上皇帝,就命令各个叔叔回京奔丧。朱棣没办法,就派朱高炽三兄弟去替自己奔丧。这时候啊,朱允炆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打算削藩呢。朱高炽他们这一来,正好可以扣为人质,用来削弱朱棣的兵权。可朱允炆没这么做,为啥呢?因为他和朱高炽相处得挺好,不忍心扣押他。就这样,朱高炽兄弟三人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北平。后来啊,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带着朱高煦和朱高燧上战场,让朱高炽留在北平守家。有一次,朱棣兵力不足,想去拉十七弟宁王朱权入伙,尤其是看中了他手下的朵颜三卫。
靖难之役
朱棣就多次去拉拢朱权,可朱权呢,想坐山观虎斗,等朱棣和朱允炆两败俱伤了,他好从中获利。没办法,朱棣只好带着主力部队去找朱权。就在朱棣走了之后,朱允炆派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来围困北平。这时候朱高炽手里只有两三万老弱残兵啊,这怎么打?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但是啊,这李景隆是个草包,朱高炽可有本事呢。他趁着天寒地冻,让人在城墙上泼水,这城墙就变成了一座冰城,李景隆的大军根本攻不上去,只能围着。在被围的这段时间里,朱高炽一方面安抚城里的老百姓,让大家别慌,另一方面呢,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守城。而且啊,他还安排骑兵在深夜去骚扰李景隆的大军,把李景隆的军队搞得疲惫不堪。最后啊,朱棣回来了,和朱高炽前后夹击,把李景隆打得屁滚尿流,仓皇而逃。这还没完呢,李景隆战败后,方孝孺给朱允炆出了个主意,用离间计。
不管朱高炽看不看,都会在朱棣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
他们给朱高炽送了一封劝降书,说只要朱高炽投降,以前的事都不追究,还让他当新的燕王。这招可够阴的,不管朱高炽看没看这封信,都会让朱棣心里起疑啊。这要是朱棣怀疑朱高炽了,那可就麻烦了。更要命的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一直在朱棣面前说坏话,想抢太子之位呢。他听说朱高炽接到了劝降书,就抢先一步告诉了朱棣,还说当初在南京的时候,朱高炽和朱允炆关系好着呢,比亲兄弟还亲。朱棣一听,就有点怀疑了,甚至都想派人去北平把朱高炽杀了。好在朱高炽聪明啊,一眼就看穿了朱允炆的阴谋,直接把劝降书和使臣原封不动地送给了朱棣,这才打消了朱棣的疑虑。
太子之位的争夺
建文四年,朱棣打赢了靖难之役,进了南京当皇帝。按道理,应该册封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可朱棣有点犹豫,为啥呢?因为朱高炽太胖了,而且为人忠厚,没有那种狠劲。朱棣呢,更喜欢和他一起打仗的次子朱高煦。再加上一些靖难功臣也主张立朱高煦为太子,这可让朱棣左右为难了。不过啊,那些文臣们都赞成按照祖制立朱高炽。最后啊,还是内阁首辅解缙说了句“好圣孙”,才把这事给定下来了。
朱瞻基
这“好圣孙”说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可喜欢这个孙子了。就因为这句话,朱高炽才当上了太子。可这一下,朱高煦不干了,他觉得自己比朱高炽强多了,凭啥他当太子啊?于是,他就和三弟朱高燧勾结在一起,多次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朱高炽呢,人比较宽厚,也没把这些放在心上,可老这么被人说,也挺烦的。朱棣呢,也看出这两个儿子有野心,为了避免再出现一次靖难之役那样的事,在永乐九年,朱棣正式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这一下,朱高煦更嫉妒了,对朱高炽的攻击更厉害了。
朱瞻基长得更像朱棣
当太子可不容易啊,朱棣权力欲强,喜欢揽权还爱猜忌,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当太子,得小心翼翼的。历史上汉武帝的儿子刘据、梁武帝太子萧统、唐玄宗太子李瑛,不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没当好太子嘛,朱高炽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弟弟们还老在背后搞小动作,尤其是朱高燧,胆子大得很,居然敢给朱棣下毒,想自己当皇帝呢。还好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不过皇位一天没到手,他就一天不能安心。
监国岁月的艰辛与成就
朱棣当了皇帝后,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老出去打仗。每次出征,就让朱高炽留下来监国。可这监国也不好当啊,朱棣虽然让朱高炽处理政务,但是军权一点都不给他,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得一边把大明的政务打理好,一边还得小心谨慎,不能让朱棣怀疑自己有啥不轨之心。不过呢,朱高炽在监国期间可没闲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治国才能。他完善了内阁制度,还增加了内阁票拟制度,这可让内阁大臣们能更好地发挥参谋作用了。
永乐盛世有一半是朱高炽的功劳
除此之外,他还开垦荒地,让老百姓有地种;兴修水利,解决灌溉问题;解决漕运问题,保证粮食运输;扩建粮仓,防止饥荒;救济灾民,让老百姓能活下去。可以说啊,朱棣打造的永乐盛世,有一半的功劳得算在朱高炽头上。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这十四年里,朱棣北征了五次,朱高炽就监国了五次。
监国不好当
就是因为他把后方管理得好,朱棣才有足够的财力去进行大规模的北征、修《永乐大典》、让郑和下西洋这些大事。朱高炽这兢兢业业地干了这么多年,可不容易啊,其实朱棣从来没打算换太子,他就是用朱高煦和朱高燧来制衡一下朱高炽,他也知道,大明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了,就朱高煦那好勇斗狠的性格,可干不了这个活。
朱棣病逝后的局势与登基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归途中,在榆木川这个地方病逝了。这可出了个大难题,因为这里离京城可有一千多公里呢,如果朱棣病逝的消息传开了,肯定会大乱。而且啊,朱高煦一直惦记着皇位呢,他在军中待了那么久,认识不少人,要是知道朱棣死了,肯定会带着军队反叛。朱高炽这边兵力少啊,肯定会很被动。这时候,英国公张辅和阁臣杨荣为了让朱高炽能顺利登基,就想了个办法,秘不发丧。
朱高炽一手安排非常精妙
每天还是像往常一样,给朱棣的营帐送吃的喝的,营造出朱棣还活着的假象。除了朱棣身边几个亲信,其他人都不知道朱棣已经死了,大军一切照旧。然后呢,得把朱棣病逝的消息尽快告诉朱高炽啊,可这也不容易,得瞒过朱高煦啊,他在军中有不少心腹,在京城也安排了人盯着朱高炽呢。为了保险起见,阁臣杨荣决定自己去报信,防止路上出啥意外。朱高炽知道后,马上派儿子朱瞻基出京去迎丧,还让他秘密控制大军,只有这样,朱高炽才能顺利登基。在朱瞻基出发之前,他还专门向朱高炽要了个新印章,为啥呢?怕有人伪造朱高炽的信件啊。为了不引起混乱,朱高炽把自己“东宫图书”印给了朱瞻基,这既是给儿子一个印章,也是明确了朱瞻基以后储君的地位。八月二日,朱高炽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人,商量京城布防的事。然后他以监国的名义,让北征的部分大军经过长安岭后就回驻扎地,其他部队继续回京,还说护送的军官和内侍只要好好干活,回京后必有重赏。八月四日,朱高炽又写信给随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让他们带着原随驾的精壮马队尽快回京,加强京城的防御,这就是为了防止他那两个不甘心的弟弟起兵夺位。八月五日,他让附马都尉沐昕掌管南京后军都督府事,让太监王贵通带着下番官军去南京,稳定局势。一直等到朱瞻基迎接到朱棣的遗体,才对外公布朱棣的死讯。就这么短短二十天,朱高炽靠着自己的本事,稳定了朱棣去世后的混乱局面,这下,他登基就没啥悬念了。
朱高炽的改革与仁政
八月十五日,朱高炽正式登基,第二年改元洪熙,大明迎来了他的时代。他一上台,就开始改革。他把朱棣时期那些浪费人力财力的政策都停了,那些苛政酷刑也都废除了,还赦免了朱允炆的三弟朱允熥的后人,宽恕了朱允炆那一系的建文帝旧臣。他也不让人再去采办那些没用的东西了,大规模用兵也停了,还减免赋税,让老百姓能好好过日子。
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没有做到,朱高炽做到了
还有啊,他确立了南北榜科举制度。朱棣靖难的时候,把朱元璋的南北榜计划给打乱了,朱高炽这一改革,按照南北之比为六比四来任用人才,这可大大缓解了中原几百年的南北对立问题啊。就这一点,他就称得上是个明君。短短几个月,他这些政策就有效果了,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朱高炽对他那两个老和他作对的弟弟也不错,没有以怨报怨。朱高燧呢,之前想给朱棣下毒,失败后就老实了,看到朱高炽登基,他就彻底放弃了争皇位的想法,还主动表示支持哥哥。朱高炽也对他挺好,给他每年两万石的俸禄,让他去封地当藩王。朱高燧也识趣,到了封地后,主动把自己的两支护卫力量交了出来,安安心心当藩王了。朱高煦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一直想当太子呢,对朱高炽登基心里不服气。朱高炽就用怀柔政策,给他赏赐金银珠宝,还封他几个儿子为郡王,就是为了让他找不到借口反叛,保证大明内部的稳定。其实啊,大明经过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厉害的皇帝的严厉统治后,真的需要休养生息了。朱元璋当初就意识到自己管得太严了,想培养个宽厚点的储君,本来长子朱标是个好人选,可惜死得早,没办法才选了朱允炆。可朱允炆上台后就削藩,又打起来了。朱棣呢,和朱元璋一样喜欢打仗,到处征战,他们父子俩在位的时候,都没让老百姓好好休息。朱允炆没做到,朱棣没做到,但是朱高炽做到了。
朱高炽暴卒可能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结语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病重,他留下遗诏,把皇位传给了朱瞻基,庙号“仁宗”。回看朱高炽的一生,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虽然有自己的小毛病,但是他的仁德和治国才能,那是有目共睹的。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大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他弥补了前两位皇帝的不足,真正做到了与民生息和宽仁施政。如果他能多当几年皇帝,说不定大明会发展到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高度呢。只是,没有想到,后来嘉靖皇帝为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把朱高炽移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仁爱之心,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这样才能被人铭记,被历史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