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故事?

猫眼观史 2023-07-21 21:57:14

在人类文明史上,总有猎奇的意外,从而改变或差点改变历史进程。

你相信吗?因为一块羊肉被打个惨败、一个人灭了一个国家、撒酒疯酿成几千人死亡、中国外交官差点生擒日本天皇。

然而,这些都是历史上记载明确的事情,让我们一一揭开。

一、哥要的不是羊肉,是面子

公元前606年春天,楚国派郑国攻打宋国,宋文公见对方来势汹汹,便让手下名臣华元,带着猛将乐吕去应战。

要说这华元真不是一般人,原本宋国国小军弱,但愣是靠他的才华,把宋国小舞台撑得方方面面的。

华元一共辅佐了四任宋国领导,业绩水平相当牛掰。

又身兼政治、军事、外交、刺客、武将数职,属实全能型人才。

然而,就这么牛批的人,居然因一块羊肉,直接兵败被俘,这是怎么回事呢?

华元在大战前天晚上,为鼓舞士气,请众将士吃了顿全羊宴,战士们对华元是感激不尽,士气更加战意昂扬,军营气氛一度和谐。

看着一碗羊肉汤就搞定了军心,华元这时候开始飘了,可此时他发现有人瞪着自己。

这人叫羊斟,是华元的贴身仆人,主要业务是马夫,类似今天公司CEO的司机。

他生气不为别的,就因为满屋都在吃羊肉,独他一人连汤都没给喝。

华元看着羊斟不仅没端碗羊肉,反而火上浇油一句:“此次宴会是为将士们的,和你个下人有什么关系?”

羊斟听完后便破防了,这么多人独自己啥也没有,是当众让其难看,现在甩这么一句,这不明摆骂人家啥也不是了吗?

就这样,本着羊肉没吃上还不被当人的恼怒,羊斟极度心理不平衡,晚上华元和军士们睡得正酣时,羊斟陷入了精神内耗中。

自己好歹还叫羊斟呢,结果连羊肉都没混上……

第二天早上,战争打响了,华元信心满满看郑军劳师远征,自己这边则精力充沛。

随后,华元一声令下,羊斟发疯的驾驶战车向敌军冲锋,以万夫莫当之勇在战场上狂奔着。

这一幕让华元深感吃惊,怎么没吃上羊肉的,比被犒赏的军士还卖力呢?

不管了,反正一个下人也是耗材,羊斟冲的越猛,胜利就越大,到时候战绩也是华元的。

就这样,华元从容指挥周围战车冲杀敌阵。

然而很快华元发现情况不对了,怎么羊斟这战车是越开越快呢?况且战车脱离本军主力,往人家敌方内部跑了?

华元惊慌的喊到:“羊斟!你干什么?”

羊斟此时突然回头望着华元,一脸阴冷的笑道:“昨天吃羊肉是你做主,今天打仗去哪是我说的算!”(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郑败宋师获华元》)

而羊斟这句话,也成了古代的流行梗,就是成语各自为政的出处。

就这样,还没等华元反应过来,羊斟就骑着战车深入郑国阵地,反手把华元从车上拖下来,然后向郑军投降纳俘了。

后方宋军不知前线情况,见华元战车冲进敌阵后,也都跟着往前送人头,郑军凭着内线收缩,将宋军包围团灭,猛将乐吕也在失去华元指挥后,于战场中被击杀了。

就这样,宋国精锐折损大半,第一重臣华元被俘虏,为数不多的猛将乐吕也战死了。

随后宋文公见国家顶梁柱没了,顿时就寄了,耗费一百辆战车,四百匹精良战马,想去郑国赎回华元,这又是一笔额外损失。

结果赎金还在路上呢,华元自己想办法逃回来了。

可接下来才是真让人意外的事情。

华元逃回宋国后,见到了羊斟,他并没有惩罚羊斟,反而说道:“我被俘虏不是你的问题,是那几匹马耍二百五,这是意外对吗?”(子之马然也?《郑败宋师获华元》)

而羊斟还真有个性,当场直男回答:“和马没有关系,就是我偏要这样干。”(非马也,其人也《郑败宋师获华元》)

就这么一段对话,让双方是互相不体面,不久羊斟逃到鲁国,而华元则靠舆论救了一波,把战败被俘美化成深入敌后。

如果说这场开头和结尾的巨大反差,是一场旷世丑闻的话,下面我们给读者洗洗眼睛,来段同样的反差故事,但确是励志爽文类,一个人把一个国家给灭了,小说都不敢这样写,历史却是这样记的。

二、给脸不要就灭国

公元647年,帝王天花板人物李世民,派遣手下外交官王玄策、副使蒋师仁,到天竺国去收保护费。(天竺今印度)

众天竺王派使者跟随王玄策,要去大唐朝拜纳贡。

正当这伙人往大唐走时,中天竺的戒日王死了,其手下重臣阿罗那顺趁机作乱,顺手就当了老大。

这家伙成为新任戒日王后,命大军袭击王玄策的外交使团,不仅抢了所有财富,还把人杀的杀俘的俘。

王玄策找机会逃离后,心想要这么回去,估计饭碗是给砸了,脑袋还得搬家。

在这种穷途末路下,王玄策按理说算玩完了。

但他不愧是巨唐之人,李世民不仅自己牛批,帐下清一色都是猛男。

王玄策改变路线抵达吐蕃,并高举大唐名义,征召1200名吐蕃军,7000尼婆罗骑兵(今尼泊尔),总计8200名骑兵混合军,这支除了领头是唐人,其他全是藩兵的部队,浩浩荡荡杀向了天竺国。(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新唐书》)

到那之后,王玄策的复仇大军三天就攻破了中天竺,天竺军在丢下一万三千余尸体后,溃不成军逃向内陆。

阿罗那顺不服气,准备拥兵再战,然后一顿操作后,自己人被俘虏了,连俘带杀又是几千人,余众和其老婆过江抵抗。

结果在王玄策和蒋师仁的横扫下,全家老小加文武百官一并打包,连人带畜牲四五万被收割,五百八十座城池不战而降,各地天竺王见此情景,唯恐自己下一个被蹂躏,纷纷带着礼物前来讨好。

(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新唐书》)

王玄策便带着比军队多十几倍的战俘,以及堆积如山的礼品回朝交差了。

按理说如此战绩,必然是耀眼的赏赐吧?

没有,唐太宗得知后,敷衍王玄策个朝散大夫(五品官),事后便没人再提了。

其实原因很意外,也很爽文,因为大唐当时对外战绩,堪称是开挂加BUG的存在,几千人杀的几十万人溃散,一个将领征服多少个国家,这在大唐那真是习以为常的事儿。

在唐朝当官不灭几个国家,您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

况且,最让人猜不到的是什么呢?

王玄策这个举动,在若干年后把唐太宗给害死了。(此段历史争议很大)

因为当时带回的天竺俘虏中,有个叫那迩娑婆寐的妖僧,吹牛自己活了两百多岁。

由于唐太宗疾病缠身,便想让他给自己治病。

但吃了天竺妖僧的药后,不仅没有好转,还引发磕药中毒,不久李世民便驾崩了。

(文皇帝(李世民)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太平御览》)

当然,这种历史的吊诡,无论如何不能问责民族英雄王玄策,毕竟“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霸气,成为了中国史上一大空前绝后的传奇,然而后续引发的唐太宗死亡事故,也只能算一种机缘巧合。(也有说法李世民本就时日无多,邪僧的药仅是加剧。)

上文的奇闻趣事是一念之差,造成了一败一胜,下面讲个因撒酒疯,造成好几千人死亡,四个重量级人物还就此被毁。

三、撒酒疯引发的血案

公元1387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粉碎北元对华夏的祸害,命手下大将冯胜、蓝玉、傅友德率大军收复辽东。

金山之战爆发后,蓝玉突袭军阀纳哈出,元军被蓝玉按在地上摩擦,后一举拿下辽东,纳哈出当场吓尿,直接向蓝玉表示投降。(洎蓝玉至一秃河,纳克楚所遣使亦还报,极言大将军兵盛。纳克楚大惧,仰天叹曰:‘天不复使我有此众矣!’遂率数百骑诣玉《明通鉴》)

为了能安抚人心,蓝玉决定设宴款待纳哈出,搞一波酒场做戏,让纳哈出忘记挨揍的难堪。

蓝玉为此在酒桌大献殷勤,还主动向纳哈出敬酒,见纳哈出被自己打的头破血流,外加衣服都被撕坏了,蓝玉想把衣服脱下来给纳哈出穿上。

原本是其乐融融的场景,却坏就坏在这举动上。(会纳哈出请降,诣右副将军蓝玉营,酒次,与玉相失。《明史》)

蓝玉确实一片好心,但不知道纳哈出喝酒上了头,还是他本就小心眼,反正他觉得蓝玉是侮辱自己。

按照纳哈出的概念,蓝玉是借送衣服来笑话他窘迫。

因此,纳哈出甩了蓝玉一个白眼,并当众在酒桌上摆脸色。

蓝玉非常尴尬,且对自己好心当成驴肝肺相当恼怒。

接下来气氛越来越串味了,蓝玉和纳哈出两人开始较劲,蓝玉要求纳哈出务必穿衣服,纳哈出说你喝酒喝的过我才行。

两个历史著名武将,在酒桌上为了件衣服,大有翻桌子动手的架势。

随后纳哈出便把酒洒在地上,借机低头用蒙古语和周围将领大声密谋,原话是要找机会逃跑,不行就对明军下毒手。(纳哈出取酒浇地,顾其下咄咄语。《明史》)

期间有个姓赵的指挥,由于他本身就会蒙古语,自然把这帮鞑子的话听干净了。

随后他便朝上级点了炮,然而这上级不是别人,正是蓝玉外甥常茂。

(茂方在坐,麾下赵指挥者,解蒙古语,密告茂:“纳哈出将遁矣。”《明史》)

常茂是明初开国战神—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生前嗜血好杀,打仗如雷电般迅猛,他儿子遗传了狂暴基因,自然也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更何况常茂那天也没少喝……

常茂得知纳哈出耍这套下三滥,当即厉声骂道:“纳哈出你给脸不要脸是吧!老子弄死你丫的!”

然后拖刀就把纳哈出给砍了,纳哈出的将领见状,全都乱作一团,骑上马撒丫子全跑了,归降大明即将功亏一篑。

(纳哈出大惊,起欲就马。茂拔刀,砍其臂伤。《明史》)

明军迅速全力包围,才让这群鞑子没逃成,双方即刻剑拔弩张,气氛变得焦灼起来。

幸好冯胜能说会道,才把纳哈出和其部众稳住,这才避免一场血腥惨剧。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冯胜派悍将濮英率3000军士殿后。

可冯胜没想到居然还有鞑子没被收编,为了给纳哈出报仇,对着殿后的濮英就发起突袭,濮英虽然骁勇善战,但依然寡不敌众被俘虏,数千殿后将士也全军覆没。

然而濮英也是男儿本色,为防止鞑兵拿他换纳哈出,濮英趁看守不备,拔剑自杀了。

一场盛大的军事胜利和受降仪式,却以如此恶劣的屠杀收场。

如果不是蓝玉的傲慢,和常茂的莽撞,那几千名为大明忠心耿耿的将士,也不至于沦为沙漠枯骨,濮英也不会就此牺牲。

事后,本是朱元璋重点栽培的常茂,却因如此过激行为,造成被贬龙州,此后再也没有被任用。

常茂大展拳脚的政治仕途,在自己酒后乱为下毁掉了。

至于冯胜,那更是东窗事发。

原本冯胜是常茂老丈人,这波大义灭亲也是迫不得已,但常茂觉得岳父不仁不义,便要同归于尽。

常茂收取冯胜罪状,以及勒索蒙古王后,贪污大量缴获财富的事情,一并告发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这对岳父和姑爷如此荒唐,是深感哭笑不得,但他本人也早看冯胜不爽了。

借着他姑爷常茂检举,便趁机把冯胜兵权收走,终结了冯胜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让他回凤阳养老去了。(帝收胜总兵印,而安置茂于龙州,《明史》)

一年后,朱元璋将冯胜赐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同时,常茂的舅舅蓝玉,也因这场激变,引发朱元璋猜忌,并为后来蓝玉案埋下祸根。(蓝玉的罪状里提到过这件事)

谁也不会想到,一场撒酒疯竟毁掉四个名将,害死几千战士,还衍生出后来数万人大肃清。

而接下来的故事,就不仅因意外而改变了个人的命运,甚至差点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四、2000奇兵生擒日本天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着清政府无能,无论陆战还是海战都系数大败。

眼看日军杀向东北,清朝又恐惧满洲龙兴之地被捣毁,所以对日本卑躬屈膝,就差慈溪带头给日本人磕两个了。

然而,中国人并非都如清廷这般丢人现眼。

有个叫宋育仁的,他就想凭一己之力,给日本一击必杀。

而他的职位也很有意思,外交代理参赞,说白了,就是正职回国办事了,让他先充个临时工。

当得知清朝在辽东和黄海被打残,要和日本签条约时,他的惊天奇谋出现了,这个计划最高明之处不在别的,就在一个字—“奇”。

宋育仁计划招募两千精兵,逆袭闪现到日本东京,随后把日本天皇俘虏,摧毁该国首都。

一旦成功,日军必然惊慌失措,当这批人渣回防本土后,清军则趁机发动反击,成功了日军就全灭,若是失败,日本也得被战术偷家,外加遭遇清军牵制,陷入进退两难的死胡同,时间一长日军耗不起就得翻车。

而宋育仁认为,清军战斗力拉胯的一批,不如花钱请西方雇佣兵,再购买大量先进战舰。

自此,宋育仁迅速和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人拟定计划,招募两千多名澳大利亚水手,再抢购英国卖给南美国家的五艘运兵船,十艘鱼雷快艇。

组成一支强大的“灭日特别行动队”,借着澳大利亚商船名义,以保护海商安全为说辞,顺理成章登陆日本本土。

而该计划看似过于奇幻,事实却有很大成功率的。

因为日本之所以迫切要清朝投降,就是出于国内经济崩溃,军队连军饷都发不起了,民变和兵变是压都压不住。

外加日本濒临山穷水尽,他们无法和体量巨大的清国拼消耗。

清朝虽败像明显,但日本也衰势已露。

况且,西方商会是有权雇海舰保护自己,这点日本人是一点脾气也没有。

(澳大利亚为英国的属地,西例商会本有自募水师保护商旅之权《借筹记》)

宋育仁将想法上报清政府,获得了封疆大吏刘坤一,晚清重臣张之洞等人的极力支持。

在获得清朝官员援助后,宋育仁与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英国康敌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进行会面,过程也相当顺利。

英国银行同意借款300万英镑,用于一系列武器订购、军饷发放。

可贵的是,这些贷款都是压了宋育仁的身家性命。

经过多方面努力下,“灭日特别行动队”堪称兵强马壮,军饷充足,白人雇佣兵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战力水平,都比日军有压倒性优势。

其实宋育仁早已看破一切,日军精锐全在辽东和朝鲜,国内防御力量极度空虚,人马匮乏不说,作战水平也是战五渣。

就连日军战舰也为包围清军,早都全员出动了,日本海岸就没啥太大驻防。

当东京的守备力量,被从天而降的精锐奇兵一波突袭后,可想而知的手足无措,就算交手也是一触即溃。

这里强调一下,宋育仁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深谙日本弱点,是清朝少有看清国际形势,并能改革中国的高人。

接下来,宋育仁将苦心打造的精兵,交给北洋水师提督琅威里,这支2000精锐组成的勇士,将从菲律宾出发捣毁日本首都,生擒日本天皇。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然而,当宋育仁的上司龚照瑗回职后,发现宋育仁整这么大个狠活,立马就去慈溪那参他一本。

得知该事件的慈溪,吓得是一身冷汗,她愤怒指责宋育仁是“妄生事端”,破坏了她割地赔款的“英明举动”。

慈溪将宋育仁“奇袭东京”计划全部废止,并要他马上回国。

随后慈溪便要惩罚宋育仁,但又碍于国内情绪,做贼心虚的慈溪,也只能草草作罢。

就这样,一场改变历史进程,让中国避免丧权辱国的旷世奇谋,在慈溪等汉奸的操作下,彻底胎死腹中。

历史上诸如此类,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局的故事有很多,然而,与其说它们是一连串的意外,不如说一切都是事在人为。

1 阅读:172

评论列表

我-早-就-猜-到-啦

我-早-就-猜-到-啦

2
2023-08-01 09:58

玄策 真不愧是寇仲的兵[呲牙笑]

猫眼观史

猫眼观史

文史专栏作者,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