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僧漫步郊野,悠然地写下一诗,技法高超,余味不尽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1-21 05:10:43

大自然神秘梦幻,经常吸引着文人墨客们前往观赏和探秘。一首优秀的诗篇不仅注重修辞、章法和格律,而且也能显示提炼素材的能力、融入情感的技巧。

面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捕捉创作灵感,谱写传世篇章,一直都是诗人们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与其殚精竭虑,不如大胆突破,丰富的人生经历,真实的生命体验,都会让诗篇变得生动和出彩。下面一起读诗:

广陵城外野步呈莘老

北宋 · 释道潜

林梢聒聒鸟声繁,积雪初消涧水浑。

老树卧波寒影动,野烟浮草夕阳昏。

风回笛响山前路,犬吠人行竹外村。

杖屦不知幽兴远,归来新月在柴门。

诗的大意是:郊野中古木参天,躲在树梢的鸟儿在不停地鸣叫,令人感到有些厌烦。溪涧里冰雪初融,泛起了一些沉渣,显得一片浑浊。苍老的大树枝干遒劲,一阵凉风拂过,搅动了水面上的倒影。夕阳西坠,夜幕降临,野草在缭绕轻烟的笼罩下,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漫步于崎岖的小径中,山风送送着一阵悠扬的笛声,不停地回响在幽深的山谷中;徜徉在苍翠的竹林里,细碎的脚步声惊起了山村的犬吠,更让人感觉到一派静谧氛围。穿着便鞋、手拄竹杖,游兴浓厚,不知不觉就走出了很远。返回自家柴门附近时,一弯新月正高挂在天宇中。

道潜是北宋著名诗僧,大文豪苏轼与其交往密切,甚至还经常拿他调侃。有一次东坡先生就故意让一位歌女亲近道潜,道潜则心静如水地吟诵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苏轼听闻不禁拍手称赞,从此更对他刮目相看。

道潜的诗歌质朴清丽,多反映禅居生活和个人修行,写景如画,叙述生动,颇有唐人意韵,尽显其深厚的诗歌底蕴。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广陵(即扬州)城外野步的情形,诗人信手拈来,然后呈送给他的好友“莘老”,表达出一种恬静与悠然的心情。

首两句描述城外景象,诗人漫无目的地走在郊野中,看见鸟儿在树梢间上下跳跃,耳边又不时地传来雀儿的聒噪声。一个“繁”字形容出鸟雀数量众多,显出一派生机旺盛的情形。“积雪初消”暗示此时正值冬末春初,天气渐暖。

“涧水浑”则表达出水底的鱼儿可能也开始活跃,泛起沉沙,更有枯枝黄叶落入水中,从而使得水面显得有些浑浊。作者充分地调动起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郊野春景图,既展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又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轻松的基调。

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描述诗人在城外所见。“卧波、浮草”采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老树倒映水面、轻烟缭绕林间的画面。“寒影动”让人产生一种朦胧而又灵动的感受,让沉寂的水面忽然有了一点春天的生意。

“夕阳昏”三字,暗示出诗人出游的时间是在傍晚时分。随着午后气温逐渐升高,树林里的浓雾慢慢变淡,不过由于人迹罕至,无法彻底冲散薄烟,草地上仿佛覆盖着一层薄纱,也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风回笛响山前路,犬吠人行竹外村”,颈联虚实结合地描述了作者穿行于山路中的体验。小路蜿蜒,笛声清脆,竹林幽静,犬吠声声,展现出一幅郊野图画,诗人虽然是观察者,但其实也是这幅图画中的一个元素。

吹笛之人可能是不远处的游客,更应该就是诗僧道潜,他兴致高涨,便情不自禁地吹奏起随身携带的竹笛。山村里四下寂静,忽然传来行人的脚步声,打破了一片宁静的气氛,也引起了非常警觉的看门犬不停地狂吠。如此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让人好像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真切地体验到郊野的宁静和安详。

尾更显余味不尽,“杖屦”本指手杖和鞋子,此处表达诗人轻装出行,动作洒脱。“幽兴远”抒写了流连忘返之意,诗人兴味盎然,全然忘记了时间的飞逝。“新月、柴门”的意象更是给人一种美好的遐想。

北宋诗僧漫步郊野,悠然地写下一诗,技法高超,余味不尽。读者似乎看见一位清癯的老者,神情自若地立在庭外,风清月皎、斗转参横,四下静谧、柴扉虚掩,如此恬静的禅境,着实令人神往。

0 阅读:42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