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虚为什么叫“卖关子”?“关子”是什么?

玖姐说冷知识 2025-03-29 17:04:39

“卖关子”一般用来形容说到关键时刻故弄玄虚,让人抓耳挠腮着急得不行。

那这个“卖关子”到底怎么来的,卖的这个“关子”又是什么玩意儿呢?

“卖关子”这个说法最早流行于明清时期的说书先生,就是讲“评书”。

那时候,说书先生是个相当受欢迎的职业,就像如今的网络主播一样,他们在茶馆、书场里给大伙讲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经典故事,通过他们的精彩演绎,时常听得观众赞不绝口。

为了吸引听众第二天接着来听,招揽生意,说书先生就想出了个绝妙的法子。

在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会讲到故事最精彩、最关键的地方,比如两军交战正打得难解难分,或者英雄好汉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刻,突然就刹住车不说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就是最早“卖关子”的行为,故意在紧要关头停下,勾起大家的好奇心,让听众心里痒痒的,迫不及待想知道后续发展,第二天还会乖乖去听。

慢慢地,“卖关子”就有了故弄玄虚之意。

那这“关子”又是个啥呢?

“关”有发放或领取之意,陆游在《老学庵笔记》提到过,北宋时期曾出现过一种“金带关子”,是作为换取“金带”的凭证,至北宋末年,“金带关子”就成为了一种可以交易的票据凭证。

到南宋绍兴元年,由于婺州地区水路不通,出于军事需要,朝廷发行了一种叫做“见钱关子”的汇票。

“见钱关子”需要用现钱兑换,凭着“关子”可到杭州等地换取现钱或钞引。

打个比方,当时的“关子”就好比现在的支票一样,朝廷或者商家之间进行交易的时候,如果不方便直接用现金结算,就可以用“关子”来代替,拿着这张“关子”,到指定的地方就能兑换相应的财物。

虽然“关子”也属于纸币的一种,但“关子”就不像“交子”一样为信用货币,只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商”。后来“会子”流通,“关子”在发行三十年左右便停用了。

人们认为,明明可以直接用现钱交易,或以物换物,但中间非要多一道换“关子”的步骤,显得多此一举。

并且,以前的“关子”作为票据,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不确定性,给了钱,拿着“关子”的人不知道最后能兑换到多少东西。

所以,说书先生制造的这种悬念,也带着不确定性,和“关子”的特性有点相似,就把这种行为称作“卖关子”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