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木兰诗篇》中的情景与交响乐的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

铭桉看国际 2023-09-21 12:43:03
大型情景交响歌剧

歌剧《木兰诗篇》被定义为“大型情景交响歌剧”,而所谓的情景交响歌剧经笔者梳理得出,情景交响歌剧主要包含两个特点。

其一,在重视剧中情与景的交融的同时,它改变歌剧传统的形式,将交响乐队置于舞台之上。其二,歌剧的情与景,包括舞美和灯光所烘托出的艺术氛围与交响乐队两者之间的相呼应,给了观众听觉和视觉的享受,让观众能真切的体验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

交响乐能快速导入歌剧情景,通过音乐的不停更替,细致刻画了角色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歌剧《木兰诗篇》中情景与交响乐的融合,也让乐章中情感反复变化,而强烈的矛盾冲突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让剧情更为饱满。而歌剧中的情景不单单是指剧情的发展,还包括舞美灯光、人物角色、背景等等。

歌剧《木兰诗篇》中,灯光烘托着交响乐的进行,使观众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情境中。如当女主角木兰进入战场时,舞台上给的灯光是昏暗的,其次,音乐中加上鼓的敲击声,通过种种的舞台要素的烘托,使得战场上紧张激烈的氛围被完美的呈现出来。

剧情是歌剧《木兰诗篇》的主要线索,如若没有出彩的故事情节,这部作品也不会受到观众们的青睐。情景是剧情的具体表现,剧情是较为抽象的文本概念,而情景是能将剧情更为形象化的展现方式。

与其同时,情景可以说是戏曲舞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剧舞台中用以凸显戏剧主题和情节环境的变化,从而配合演员表演和舞台呈现。

歌剧《木兰诗篇》是部大型情景交响乐,而情景交响乐就是指交响乐队和戏剧情节的相辅相成,对戏剧演员的演出起到推动的作用。

歌剧《木兰诗篇》在情景的表现力上,远超以往的中国歌剧作品,极大限度的发挥出情景在歌剧艺术表演中的作用和效果,歌剧发展结构上伸张有力,戏剧的冲突矛盾使得戏剧发展环环相扣,情感细腻,符合逻辑,再搭配上交响乐,更为准确的凸显了歌剧作品的主题思想,使得整部歌剧的情景乐相互交融,浑然天成,不仅是给观众在视觉上,更甚是在听觉上也造成极大的冲击。

例如歌剧《木兰诗篇》中为了营造出塞外战场四季更替的场景,主要运用音乐与灯光的相互协调合作,以及情景与交响乐队的结合,通过多种舞台要素的结合,使得季节的呈现也变得尤为生动具象。

塞外的春天,歌剧《木兰诗篇》在音乐的呈现中,这部分将小提琴为基底来烘托其他乐器的声音,长笛嘹亮活泼,代表着鸟儿的灵活生动,为我们带来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与此同时,情景的刻画上,配合着音乐中春天色彩的呈现,舞台屏幕也变成了翠绿的树叶的背景,阳光撒满了整片天空,并透过叶子的缝隙,慢慢洒落,渗透了进来,顿时把春天朝气蓬勃的气息填满整个舞台。

为了渲染夏天的炎热,歌剧《木兰诗篇》在音乐的呈现上,用一段紧凑的小号声中慢慢展开,交响乐带着强烈的、变化的节奏演奏着,使得音乐层次变得立体和分明。在情景的刻画上,屏幕变成了红色,也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到夏天的热情似火。

为了渲染秋的萧瑟,歌剧《木兰诗篇》在音乐的呈现中,一段竖琴的琶音似乎在描述着“牧羊的女孩失去了她的羊羔,疯狂的骑士挥舞这带血的长矛撕毁了她的绣花长袍”,为秋季的到来做了一个铺垫。

紧接着,随着小提琴高亢、圆号沉闷的低音的融入,使得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音乐将人们带到“寒风怒号,霜天万里回荡着声声鼓角,大路上飘过烟尘和战旗”的一种满目疮痍、萧条、破败的家园景象。同时,在情景的变化上,交响乐配合着屏幕背景,变成代表秋天萧条的黄色。

为了突出冬季的到来,情景的刻画中,屏幕由黄色转变成深沉的蓝黑色,描述了冬日夜的沉闷和黑暗。

在这一乐段主要描述着木兰深入虎穴探敌营的情节,因此,在歌剧《木兰诗篇》在音乐的呈现中,将交响乐队整个张力充分的进行了诠释。

乐曲的演奏也转为小调的进行,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铺垫,同时,加上紧张、短促的节奏演绎,制造了木兰只身一人探敌营的紧张的气氛。

而当战争即将吹响结束的号角时,乐曲也到了收尾之际。然而,随着战争的序幕被拉开,许多英雄的战士们为战争牺牲、木兰为救刘爽受重伤,于是,在情景的刻画上,伴着和平的音乐主题的出现,屏幕呈现了红色绸缎围绕着的十字架,这样特定的情景设定,也为下一乐段剧情展开做了铺垫。

运用交响乐与情景的相互辉映,深刻且细致的刻画了边外塞上的四季景色变化,稍纵即逝的时光,同时,也极大的压缩了战士们十年征战的艰苦历程,这样的呈现,也给观众们最直观的感受和体会。

可见,歌剧《木兰诗篇》中情景与交响乐碰撞能增强歌剧的戏剧性,突出歌剧的中心主题思想,给观众们更直观的体会和感受。

除此以外,情景与交响乐结合的创新性在这部作品中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体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

整部作品饱含意境、交响化,使得音乐充分体现了情与景的相互呼应,也增强了歌剧的艺术效果。因而,这样的视听艺术完美结合,也被称之为“歌剧交响乐”。

歌剧《木兰诗篇》历史故事与民族音乐

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无论在作品的体裁、题材、民族音乐、演唱方法等方面,都富有新意,特别是将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巧妙灵活运用于音乐的创作方面,凸显了歌剧《木兰诗篇》的民族性特色,在中国民族创作的历程中,这部歌剧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个标杆。

歌词体裁

歌剧《木兰诗篇》是以叙事诗《木兰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而《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创作于民间的叙事民歌,后收录于《乐府诗集》中。而叙述诗《木兰辞》之于《乐府诗集》而言,“它是对传统乐府的漂亮的总结,同时又引发着一种新的乐府更高水平的叙事诗的诞生”。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马纷乱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沉重的创伤,但换个思路来讲,战争也迅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思想文化的前进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融合。

叙述诗《木兰辞》的对仗极度工整、词语精美准确,郎朗上口,可以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木兰辞》中采用了排比句,节奏欢快活泼,语言有趣富有生机,辞的创作也从侧面反映了北方民族豪爽的性格特点。

《木兰辞》以淳朴平实的语言,叙述着木兰征战沙场,替父从军十余年,最后平安凯旋的故事,将木兰这一角色赋予了传奇的色彩。

通过这个传统而又经典的故事,映射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表现了中华人民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崇高境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再加上几代乐师们不断的润色,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歌剧《木兰诗篇》中,将《木兰辞》进行创新、引用,延续了古文中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诗歌的叙事体裁,为了使歌词更加符合歌剧发展的情境,编剧运用散文诗来创编歌词,为这个历史悠久的故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其创造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剧本体裁

歌剧《木兰诗篇》对《木兰辞》进行了再创作,为了使得故事内容更为丰富,编剧刘麟为这部歌剧添上了一段爱情故事,增设了刘爽这一角色,作为木兰的战

友、恋人,由男高音来担任这个角色。《木兰辞》中写到“双兔傍低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由此可见,剧中再增设男主角是完全符合戏剧中矛盾冲突发展的。

除此以外,歌剧中还增设了木兰的四位战友、花母、花父等角色,歌剧中人物的设置使得剧中声部的配置、和剧情的呈现变得更为合理和完整。

花木兰的故事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因故事的脍炙人口,所以广为流传。传说木兰是北魏人,喜习武。

而木兰的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在木兰孩提时,就训练、培养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等能力,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训练,木兰也有了好武艺傍身。

然而,朝廷突然的征兵信息打破了这片祥和,征兵信息上通知每户家庭须派一人从军,奔赴战场。

然而,此时花父的年事已高,已然不适合兵荒马乱的战场,而木兰的弟弟还年幼,况且也没有兄长,考量再三,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上战场。

于是,木兰紧跟着队伍踏上了征程,来到了充满硝烟的边疆。木兰害怕自己女儿身的秘密被战友们发现,因此,她在军营的生活中是异常小心谨慎的,在行军过程中更是毫不松懈,紧随着队伍的步伐,而在夜晚休息时,也会警惕着,和衣入眠,在战斗的时候,木兰更是毫不示弱,一直奋勇当先。

然而时光稍纵即逝,木兰在从军十余年里的时间也有了不少成就,屡屡立下战功,因此,战友们都非常钦佩和敬爱她。

而在战后,战士们即将凯旋之际,皇帝下令召见、赏赐立了大功的战士们,木兰得知后,甘愿放弃一切的功名利禄,只想重返家乡,与亲人团聚,过平淡的田园生活。

而花母花父在得知久别的女儿将要返家的消息后,兴奋不已地去迎接她,终于一家人团聚。木兰在返家后,脱下了战袍,终于回归了是她原本的生活。

战友们和刘爽在拜见完皇帝后,十分思念和牵挂昔日的好兄弟、好战友——木兰,于是快马加鞭去盼望木兰。

而在战友们看见已是女性装扮的木兰,都震惊不已,没成想一同奋战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名女性。而后,木兰用戏谑的语言试探刘爽对自己的心意,最后,刘爽也表达了自己的木兰的爱,最终两人相爱。

0 阅读:4
铭桉看国际

铭桉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