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富起来,中国苹果、大樱桃的始祖——倪维思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4-08 08:26:37

现在中国市场上见到的苹果都不是中国原产的绵苹果,而是欧美引种的西洋苹果。苹果是全球温带地区产销量最大的水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水果像苹果那样富有传奇,苹果深深地影响了全球温带地区的宗教、风俗、科技、文化、经济、饮食和自然风光。

在古希腊神话里,阿喀琉斯出生后,他的父母非常高兴,为他大摆筵席,遍请天上诸神以示庆贺,唯一一个没有请的神就是不和女神厄里斯,因为她总爱无缘无故地在人群中挑起矛盾。厄里斯在天上看着诸神在筵席上大吃大喝唯独没有请她不禁勃然大怒,她发誓要报复,于是她骑着扫帚在筵席上飞过,顺手抛下一个写着“献给最美女神”的金苹果。众女神发现后开始激烈地争夺起来,大家吵来吵去最后意识到苹果只有一个,所以一些地位不高的女神退出竞争转而支持别的女神。经过一番优胜劣汰,最后只有三位女神最具有竞争资格,她们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跟美的女神维纳斯。

帕里斯选美

由于三位女神的支持率相仿佛,所以她们想让天帝宙斯做出最后裁决,宙斯拿眼睛直瞟维纳斯,他认为维纳斯天姿国色、仪态万方,更具有女性的魅力,但一想赫拉是自己的妻子,雅典娜是自己的女儿,要是把金苹果判给维纳斯那妻子和女儿还不要了他的命才怪。于是他立刻想出一个妙计,他对着三位女神说:“在不远处的山丘下有一位牧羊的、名叫帕里斯的特洛伊王子,他是世上长的最漂亮的王子,对女性的美有独到的鉴赏眼光,我让赫尔墨斯带上这个金苹果领着你们去他那,结果立见分晓。”

于是三女神迫不及待的在赫尔墨斯的带领下来到帕里斯面前,说明来意后天后赫拉首先骄傲地表白:“你若把金苹果判给我,我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度、财富都给你。”继而雅典娜自信地说道:“你若把金苹果判给我,我将世界上所有的智慧都给你。”最后维纳斯羞答答的上来说道:“我尽管不能给你国度、财富和智慧,但是你若能把金苹果判给我,我将世界上最美的女子给你做妻子。”帕里斯想国度、财富和智慧似乎对他没有多大用途,还是妻子最实惠,于是立刻将金苹果判给维纳斯,这样维纳斯被公认为世上最美的女神,苹果就成为爱的信物和美的象征,史称这次选美叫帕里斯选美,是世界上第一次选美。

赫拉、雅典娜对帕里斯的判定极其不满,发誓要报复。维纳斯果不食其言,在帕里斯访问斯巴达国时,在她的帮助下,帕里斯将天下第一美女斯巴达的王后海伦给拐跑了,这正好给了赫拉与雅典娜报复的机会,在她们两个的挑唆之下,希腊各城邦空前联合起来攻打特洛伊以夺回海伦,最终引起十年特洛伊战争,阿喀琉斯最后也战死沙场。

帕里斯选美

在《旧约圣经·创世纪》中,当耶和华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并且取下他的一根肋骨为其创造了一个妻子夏娃。神让他们照管伊甸园,并且再三警告他们说:“园中各种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独院子中央的那棵生命树上的果子不可以吃。”耶和华走后,蛇对夏娃说:“为什么不吃生命树上的果子呢?你若吃了它就会眼睛明亮富有智慧。”夏娃经不住诱惑偷吃了生命树上的果子并且还让亚当也吃了一个,随即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发现自己赤身裸体连忙跑到树林中用树叶为自己做衣服。

当耶和华来到伊甸乐园呼唤他们时,他们不敢出来,耶和华立刻责问他们是否偷食禁果,亚当说:“是你给我造的那个女人让我吃的。”耶和华非常震怒,于是诅咒他们说:“男人必须在田间劳苦才得以温饱,女人必须遭受生产的痛苦。”同时神也狠狠地诅咒蛇,让它无法站立,只能肚腹贴地嘴巴吃泥。神想若是他们再偷吃一次,他们就会不生不死,与他等列,于是神派遣天使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史称“失乐园”,这也是人类原罪的开始。据说后来许多人认为亚当、夏娃偷食的果子就是苹果,传说亚当吃苹果时由于非常紧张不小心将其卡在喉咙里,于是男人与女人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区别,男人长出了喉结。

世界上最著名的苹果树肯定是果实砸中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年)的那一棵。牛顿去世后,牛顿侄女的丈夫孔杜伊特曾搜集过牛顿一生的文件,发现牛顿自己早已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时间是1666年夏天,23岁的牛顿为了躲避瘟疫回到了老家伍尔索普庄园,这座庄园当时属于他母亲的财产。8月7日的下午,他坐在庄园的一棵苹果树下,好巧不巧,正好有一颗苹果落下来砸到他的头上,引发他的思考。牛顿也正是根据这个现象,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学说。1726年,牛顿曾向自己的几位好友描述过这段经历,其中就包括他的好友,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开启了物理界的新天地,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使人类对自然探索走向新纪元,苹果也因此为世界科学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苹果砸中牛顿的那棵苹果树

自从那颗幸运的苹果砸中牛顿以后,生长它的那棵苹果树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命名为“牛顿苹果树”而名声大噪。每每有人从这棵苹果树经过时,总是会说:“这就是那棵世界最洋气的苹果树,它可是砸过牛顿的。”可以说这棵苹果树果实的一次意外成就了牛顿的名气,同样,牛顿的盛名也成就了这棵苹果树。牛顿本人虽然为大家贡献了自己的故事,但并未告诉人们这棵苹果树的具体地址。根据一本17世纪的历史书记载,这棵苹果树就生长于牛顿故居伍尔斯索普庄园的后花园,并且生长的很茂盛,所有人都可以在墙外看到它。

由于这棵苹果树启发了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一直都有人在庄园里打理这棵树。不过在18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这棵意义深远的苹果树吹倒,断裂成几块。但幸运的是,人们并未彻底放弃这棵苹果树,而是通过重新养护剩下的枝干,苹果树幸运地起死回生,而且变得更加健康茁壮,至今还在同一位置生长,树龄已经超过了360岁。

因为这棵树与牛顿结缘,许多人都想沾沾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福气,苹果树因此得到了超高规格的保护,英国女王亲自为它颁发了保护令。为了更好地传承这种精神,如今这棵苹果树已经通过嫁接移栽至全球,包括中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等诸多国家。其中的两棵母体树,除了伍尔索普庄园的那棵以外,另一棵被移植到了牛顿的母校——剑桥大学。这棵苹果树的品种叫“肯特之花”,所结的果子是纯色的绿苹果,是一种较原始的苹果种类。很多剑桥大学的学生都品尝过它的果子,并且给出的答案都出乎一致——不好吃。

2010年,英国航天局将牛顿苹果树的树枝带到了国际空间站;2016年,苹果树的种子也被带到太空进行了一场“太空兜风”,结束旅程后又被栽培到牛顿的故乡。牛顿苹果树也被种植到了中国,在上海科学会堂前面,就栽培了一棵嫁接的牛顿苹果树。在天津大学,也有一棵移栽于此的牛顿苹果树。2010年,剑桥大桥曾经送给李嘉诚3株牛顿苹果树树苗,随后他就将树苗赠送给了汕头大学,因为苹果树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学校还特意为苹果树配备了一个可调节气温的房间,希望沾沾牛顿的福气。

苹果酸甜可口,脆嫩多汁,富含糖、蛋白质、钙、磷、铁、锌、钾、镁、硫、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纤维素等,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医疗功效。法国著名文学家大仲马因写作操劳过度失眠严重,久治不愈,后来他接受一个医生的建议,每天晚上睡觉前空腹吃两个苹果就很有效,大仲马经试验后果然效果很好,又继续在世界文坛耕耘。苹果在全球各地的广泛栽培,成为世界上最有故事的水果。

水果不但美味可口,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现在中国许多区域的人们依旧依赖着种植某种水果为生。是谁泽被苍生将大量西洋水果品种引种到中国?对现在中国水果影响最大的人又是谁呢?他就是在中国早已被人们遗忘的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牧师倪维思,正是他将大量美国现代水果引种到中国,基本奠定了现在中国北方水果的格局,是对中国果业生产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约翰·利文斯通·倪维思(John Livingstone Nevius,1828-1893年)

约翰·利文斯通·倪维思(John Livingstone Nevius,1828-1893年),1829年3月4日出生于纽约州西部“湖泊之乡”洛迪村和奥维德村之间的一个农场里,是荷兰裔美国人本杰明·内维斯和玛丽·丹顿的儿子。倪维思18个月时,父亲因意外摔伤而辞世,母亲后来再婚搬去新英格兰居住,倪维思则留在纽约州与祖父及父亲的家人一起生活,在农场长大,所以他从小就熟知农村的生活。农场成长的环境使得倪维思自幼常在自家农场帮忙,喜好果树栽培,早年还在纽约专业学习过园艺,掌握了果树种植技术,这些为倪维思来到中国后,进行西洋果树引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844年,16岁的倪维思和他的兄弟鲁本进入位于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Schenectady)的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读书。大学期间,他常利用假期时间在自家果园里做些果树嫁接工作。倪维思在美国,经常听到“苹果佬约翰尼”(Johnny Appleseed)的故事,甚至还见过约翰尼本人,对他以后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很大的启发。“苹果佬约翰尼”的本名叫约翰·查普曼(John Chapman,1774-1845年),生于麻萨诸塞州,苹果佬约翰尼是他的别名,他的一生被编撰成许多故事广为流传。

约翰尼是个非常传奇人物,他的少年时期的事迹不详。大约在1800年左右,约翰尼开始从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苹果酒压榨机中收集苹果种子,并很快开始向西长途跋涉,从阿勒格尼山脉到俄亥俄州中部及其他地区种植了一系列苹果苗圃,开始以宣扬种植苹果为一生职志。约翰尼蓄着飘扬的长发,头上顶着一口翻转的浅锅,赤着双脚,穿着残旧的粗布裤,把装咖啡豆的麻袋剪三个洞,露出头及双手,作为上衣,看上去活像一个稻草人。据说他用了大约50年时间走遍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和印第安纳,到处播种苹果树。

约翰尼还将种子和树苗送给所遇到的人,边民们都认识这个孤独的怪人。就这样,他在美国种下了千千万万棵苹果树。要是旅行中他碰到农场就在那里过夜,吃过晚饭,会给主人讲故事,略表谢意。有时候没有农场,就在野地里或林子里过夜。他虽然孤身一人在荒野里游荡,却从来没遇到过什么危险。印第安人都认识他,待他很友好。甚至野兽都不去打扰他。

约翰尼敬畏上帝,热爱大自然,喜爱动物,自己培植药草,徒步旅行,前往遥远的尚未完全开发的中西部。他的布袋中有一本圣经,并带着苹果种子,沿途送给愿意接受的人,被称为“果园宣教士”,以宣教的精神推广果园种植。约翰尼是美国的民间英雄,他穷尽一生时间撒播苹果种子,梦想创造一个人人衣食无忧的国度。约翰尼栽种苹果,造福广大人们的行为给倪维思留下很深的印象,成为他一生学习的榜样。

当然“苹果佬约翰尼”的故事经过当时和后世的演化,成为其不畏艰险,不图回报,数十年如一日,大公无私为民谋取福利的光辉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们。不过现实与故事总是有很多偏差,约翰尼种植的苹果与倪维思引种到中国的西洋苹果是两种苹果。真实的苹果佬约翰尼种植的是酸苹果,基本无法食用,只能用来酿造烈性苹果酒。美国早期西部的定居者都喜欢饮用烈酒,约翰栽种苹果树,只是为了酿酒想让这些人有酒喝。

他也不是无偿地种苹果,约翰尼在定居者到来之前率先在某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座苹果园,以便能出售这块土地来盈利。据说他最后拥有1200余亩的苹果园。和普通民众对约翰尼的喜欢不同,美国政府可没有那么喜欢他。因为约翰尼助长了酗酒之风。禁酒令生效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出动砍倒了苹果佬约翰尼种的所有苹果树,但是约翰尼种植苹果树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演绎成为民谋取福利的榜样。

1848年倪维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乔治亚州的一所学校教学。1850年倪维思考入普林斯顿神学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在神学院学习期间,倪维思非常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普林斯顿基督教北长老会的准牧师。在普林斯顿神学院毕业后,1853年,倪维思与海伦·科恩·倪维思(Helen S.Coan Nevius)结婚,同年,倪维思向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总部递交申请书,要求到中国传教,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差会批准了他的请求。

经过一番准备,倪维思带着刚刚新婚两个月的妻子,以传教士的身份于波士顿登船出发,开始为期4个月的海上航行,前往中国。1854年2月,夫妻二人到达上海,随后赶往宁波,在宁波他们开始跟语言教师涂先生学习中文,随后在这里旅行、传教。1859年夫妇二人来到杭州传教。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英国伦敦布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传教士。清嘉庆十年(1805年),马礼逊受伦敦布道会差遣,前往中国传教。嘉庆十二年(1807年)马礼逊越过大西洋来到纽约,又乘坐帆船横渡太平洋前往中国,于9月7日到达广州,后来移居澳门,是第一位在中国传教的基督教新教教徒,也是伦敦布道会在中国的创始人,是基督教圣经的最早翻译者。

马礼逊在澳门翻译圣经时,同时兼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中文通译员(Translator)。倪维思夫妇来到中国发现,尽管基督教新教传入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但是信徒的人数仍然不多,而且大多在沿海及长江流域下游。不过在各个通商口岸,各形各色的教堂,已经比较多了。19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亨利·维(Henry Venn)和美国公理宗传教士鲁福斯·安德森(Rufus Anderson)等提出,要在传教地区建立起自养(self-supporting)、自治(self-governing)和自传(self-propagating)的本土教会(indigenous church),即“三自理论”(Three-self Theory)。该理论被在中国传教的倪维思和罗约翰所接受,在各自的传教地区形成了相似但又不同的传教方法,但大致的目标是期望能够建立自养、自治和自传的地方教会。

倪维思来到中国,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西方传教士如果要在中国进行行之有效地传教,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中国自己的信徒,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教会,并让中国人自己牧养,摆脱对西方传教士在经济和精神上的依赖。他强调:第一,注重培养当地的传教士,独立治理自己的教会,不被西方传教士所牵制。因为当地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可以用当地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教和治理教会,更有利于教会发展。第二,重视教育,培养当地的学生,使其学成作为教师,再培训当地的教会领袖。第三,强调要对归信者进行真理教导,系统地学习圣经,让受过培训的信徒回去教导本教会的信徒,促进信徒对圣经的理解,而不主张在大街上对大众布道。

第四,教导当地信徒自己担负本地教会的发展,比如负担本地传道人的薪酬和外出传教的费用,自己建造教堂,开展慈善事业等。为了在中国实现教会的自养、自治和自传,倪维思和他的夫人进行了各种努力,但是他的传教方法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获得太多成功,却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倪维思为了提高传教地区人们的收入,让教徒能够获得经费“自养”,于是将“苹果佬约翰尼”带给他的启发在中国开始推广和实践,他将大量西洋水果引种到中国,并在民间进行推广,对中国现代的农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烟台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水果,尤其苹果栽种历史悠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福山县志·卷一·地理土产类》记载:福山境内栽培有“花红”;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邓州府志》记载:“黄县(现烟台龙口)名产频婆、花红、楸子”;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福山县志》记载:果类中有苹果、花红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黄县志》记载:苹果“曰频婆、曰花红、曰楸子”。不过这些都是中国原产的“苹果”,与后来倪维思引种的西洋苹果有很大差别,但是可以表明这里适宜种植苹果。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天津条约》主要有4个:《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主要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打到了天津,清政府被迫与美、俄、英、法签定条约。在《中美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诺向美国开放通商口岸,同意美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而在《中法天津条约》中,登州(蓬莱)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在这里居住、经商和传教。于是,许多传教士来到登州传教。

山东的地理位置,与倪维思的家乡纽约地区差不多。《天津条约》签订时,倪维思夫妇已经离开中国,正在日本旅行、传教8个月,听到登州成为通商口岸后,1861年,夫妇二人离开日本来到登州传教。因为登州刚刚成为通商口岸,寻找居住的地方非常困难。几经波折,夫妇二人租赁了近水门处的观音堂作为布道所,开始了其在山东的传教活动。以庙堂作教堂,就是今天人们看到,也会觉得奇怪,当时就更不用说了。不过独具慧眼的倪维思,却看出观音堂是登州佛教徒认可的宗教场所,是一种可以快速获得本土文化认同的方法,在这里传教比较容易获得当地人的认同。

倪维思夫妇在登州看到这里的妇女多不识字,缠足,养孩子,持家之余,闲暇时间较多,于是决定让她们接受教育,学习技艺,实现自身价值。1862年,海伦创办登州女子学堂,成为山东第一所女子学校,开登州和山东女子教育之先河。女子学校中“女学生放大脚,穿踹裤(即不扎裤腿)”,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举动。因为当时中国许多地方男子娶亲往往不看女子的容貌,而主要看脚缠足后小不小,“三寸金莲”是许多女子缠足的标准,越小就认为人越漂亮,就越容易找到好婆家;没缠足的女子往往被认为是死了母亲,没人管教,所以才放任脚乱长,因此没有教养,以致到了适婚年龄,也无人愿意娶她们。

为了让自己嫁出去,嫁到好人家,当时的女子都要忍受万般苦楚进行缠足。海伦在改良当时社会风习,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和民众素质,有前驱先路之功。晚清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曾倡行放足,但未得推行。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废除缠足陋习,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大力推广,但直至20世纪20-30年代,也未能禁绝缠足,以至于到新中国建立时,还有一些地方的妇女缠足。可见风习的改变何其艰难,由此也可以想象早在19世纪60年代海伦倡行放足会有多大阻力。

在登州,倪维思夫妇发现这里的地理位置与美国家乡纽约所处的纬度相仿佛。海伦在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登州的纬度几乎与耶路撒冷一样,尤其是湛蓝色的天空上,映衬出城墙和山岭醒目的轮廓每每让我想起圣城。倪维思在去往登州的路上对山东地理土壤情况进行的观察:山东的土壤因地而异,山东东部是一个多石的海角,层峦叠嶂。登州的山一般都不太高,几乎都是绵延不断的山丘和峡谷。山谷土地肥沃,农民在上面精耕细作。气候方面,登州空气清洁,令人心旷神怡,清新的微风从海上吹来,使得夏日不至于过度炎热。如果住的是欧美式的房子,也许根本不会感觉热,气候非常宜人。

登州当地大量种植小米、高粱、小麦、玉米、甘薯、各种豆类,以及洋葱、芜菁、卷心菜、韭菜、甜瓜、黄瓜、小红萝卜等蔬菜,这些与美国北部和中部各州非常相似。对于登州当地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倪维思给予了肯定。虽然登州当地水果种类不少,如绵苹果、梨、桃、葡萄、蓬莱杏等,但是果树品种单一,品质差,口味不佳,只有蓬莱杏和葡萄还可以比得上美国的同类水果。

经过调查,倪维思认为登州地区的气候、土壤也与纽约相仿佛,可以种植出与美国极为相似的蔬菜和粮食作物,不过当地原有水果种类“品质差,口味不佳”,跟美国相差较大。由此倪维思推断“中国水果品质差的原因不在自然条件,问题在于缺乏优良的果树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于是,倪维思尝试运用“适应策略”,经世致用,移植西洋果树,改良山东水果,从物质实用层面惠及中国百姓。拥有良好园艺经验的倪维思来到和其心中圣城一样美丽气候宜人的登州,加上这里的物产、人文,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引种西洋果树这一伟大事业理念。倪维思是一个传播火种的人,他是中国农业改良的先驱者,造福了中国万千百姓,也成就了中西科技交流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让人们富起来,中国苹果、大樱桃的始祖——倪维思之五

0 阅读:0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