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的军费都花到哪儿去了

奋斗小火球 2024-05-07 20:46:58

 在晨光初破的一日,章太炎先生,那位学识渊博、诗书浸染的大儒,在心中满载着沉重的历史与悲悯,笔下洋溢着辛酸与讥讽。他那灵感迸发的瞬间,草就了一副词藻精练、意味深长的对联。这对联,不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对时代的深刻剖析与批判: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我的理解:

南苑花开北海落,长安古道何日还?见诸侯膏血枯竭,唯留帝影独舞欢。

昨日献琉球,今朝让台湾,何时休割我河山?观赤县神州日窄,却听寿钟连声敲。

这对联,表面看是字字珠玑,背后却是泪水满腔。章先生以独到的视角,将历史的痛点嵌入每一个字句,每一个词汇都显得如此刺骨,如此动人。他以辛辣的讽刺,将“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的祝福彻底反讽,让人在赞叹其文字的巧妙同时,也不禁为那段血泪斑斑的历史感到悲愤。

这副对联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清朝末年的颓败与苍凉。章先生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他的文学造诣,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和深深的忧国忧民。岁月流转,百年过去,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副对联,不难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警世之意。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副对联不仅是文人的妙笔生花,更是时代的缩影和反思的火花。

  在那个清晨,天未亮,紫禁城内灯火辉煌,慈禧太后身着华服,迎接着朝中百官的朝贺。当锣鼓喧天、金碧辉煌中,寿宴热烈非凡,似乎全天下都沉浸在这片欢声笑语之中。然而,就在这片喜庆之际,远在东北的战场上传来了震撼心魄的消息——大连、旅顺沦陷。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但为了不打扰慈禧的好心情,这场风暴被刻意掩埋,宫中仍旧歌舞升平,连绵不绝的戏曲唱作了三日。

当时,整个国家本应沉浸在悲痛与哀嚎之中,然而宫内的世界却是另一番景象。仿佛两个平行世界,在慈禧的六十华诞中,宫外的山河碎裂与宫内的锣鼓不绝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在不久之后,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清军战败的消息频传,台湾的沦陷成为了必然的结果。两亿四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这巨额的民脂民膏被迫贡献给贪婪的日本。

在台湾,民众拒绝接受外敌统治,英勇地抗争,但最终力不能支,台北城破。而慈禧,仍旧在华丽的宫殿中沉浸于自己的庆典之中,仿佛外界的风雨与她无关,这场戏剧般的虚假庆典,在疆场上的血与火前显得尤为荒谬。

这一历史段落,宛如一幕荒诞戏剧,将国家的灾难与一个老妪的寿宴紧密绑定。在她的生日庆典中,国家的灾难仿佛成了背景布幕上的装饰,让这场庆典带有了一种无法言说的讽刺意味。慈禧,这位权势滔天的老妪,似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直至将整个国家推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这种盲目的自我享乐,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了后人反思的焦点。

而那些在历史的边缘被误读或被忽视的细节,如同被埋藏的珍珠,待到后来被一一揭示,每一次的纠正都像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反省。这些在历史的大潮中泛起的小浪花,让我们在回望过去时更加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决策背后都藏着深远的影响,每一个错误都是未来苦果的种子。

  慈禧太后生活在一个富丽堂皇的泡沫之中,沉迷于佛教的修行与自我神化的幻象。她留下了多张自扮观音大士的照片,图中她戴着璀璨的冠饰,手持净瓶与柳枝,坐落于盛开的莲花之上,其形象似乎洋溢着慈悲与仁爱。这位自称“老佛爷”的女人,虽日日虔诚礼拜,却似乎未曾获得她所崇拜的神佛真正的青睐。每当她的寿辰,国家便似乎陷入不幸之中,民众流离失所,国家动荡,仿佛预示着天意的不宽恕。

在历史的长河中,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尤其令人记忆犹新。为了这一天的庆典,清廷从两年前就开始筹备,成立了专门的庆典机构,不惜一切代价装点盛事。与此同时,日本却在暗中秣马厉兵,对大清虎视眈眈。清政府为了一个人的庆生而忙得焦头烂额,忙到无暇顾及国事,这对比让人感到讽刺而痛心。

在庆典期间,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颐和园内的狂欢从未停歇。据史书记载,庆典耗费了清政府一年近八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达数百万两白银,而这一切开销,竟然部分来自挪用的军费和公共工程资金。慈禧的寿宴,不仅是一个庆祝的场合,更成了一场豪华的消费展示,昭示着权力的荒诞不经。

而就在庆典声浪中,清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土被割让,民众苦不堪言。然而,宫中却依然灯火辉煌,歌舞升平,仿佛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清政府官员们纷纷上贺,贡献了无数财富和珍宝,这些宝物在紫禁城和颐和园堆积如山,光是光绪敬奉的礼物就耗费了数十万两白银。

这一段历史,如同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权力的虚伪与腐败,以及一个帝国在奢华背后所隐藏的衰败。慈禧太后,这位康乾盛世的余晖下的权力象征,她的每一次庆典,不仅仅是对她个人权力的一次展示,更是对整个帝国结构的无情嘲讽。在她的欢声笑语背后,是无数民众的血泪与绝望。

  西方哲学家孟德斯鸠曾经提到,专制国家有一个潜规则:从下至上,每个人都要向自己的上级送礼,皇帝亦不例外。这并非只是针对中国,或者特指大清,而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传统,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权力的阴影下,礼物交换早已成为权力的象征和忠诚的仪式。在大清朝,这一传统被推向了极致,权力的礼赞几乎变成了国家的软肋,不断侵蚀着江山的根基。

叶赫那拉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华诞,竟从海军军费中挪用数千万两白银扩建颐和园,以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需求。这笔资金原本可能购买英国制造的最先进的“吉野”号巡洋舰,一艘装备有二十门速射大炮的现代战舰。然而,这艘舰艇最终落入了日本之手,在随后的甲午海战中,以其强大的火力对大清北洋舰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筹集购舰款项,日本民众甚至连皇后都自愿捐出珍贵首饰,展现了一种全民支持的壮观景象。

据传慈禧太后日常生活的花费高达四万两白银,这笔费用几乎是购买“吉野”舰所需金额的一半。这种极端的奢侈与国家财政的窘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这种矛盾,让清朝的衰败似乎已成定局,而慈禧太后的无度消费,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的一个缩影。

慈禧太后与明治皇后的对比,如同大清与日本的对照,一方面是无休止的内耗与奢华,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的全力以赴和民众的自我牺牲。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在这样的背景下,辜鸿铭在武汉得见章太炎的对联后,灵光一现,即兴作出《爱民歌》: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这首诗虽带有戏谑的色彩,却也深刻揭示了政府的自肥与民众的苦难之间的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不仅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对现实的深刻讽刺。一北一南,两位文人的作品,虽风格迥异,却同样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晚清的悲剧,尽管与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息息相关,但历史的车轮远非一人所能推动。俗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一段漫长且痛苦的历史积累。慈禧太后的罪责,在于她在中华民族已是伤痕累累的身躯上,不惜再撒上刺骨的咸盐。自乾隆时期以来,清朝内部的腐败已根深蒂固。乾隆皇帝纵容了和珅这样的大贪官,而嘉庆帝更是接过这一重担,将“贪”字的意蕴发扬光大,同时深化了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国势由盛转衰。到了道光年间,贪污、毒害、混乱、庸碌已成为无法遏制的国病。随着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继续衰败,虽然出现了几位试图挽救国运的中兴名臣,但他们亦难以根治深重的历史疾病。最终,至宣统皇帝时期,大清已如同末路老病,仅余等死的命运。

在这逆流中,大清如同一艘难以调头的巨轮,腐朽破败到了无力前行的地步。267年的帝国历史,终于在无奈与痛苦中画上句点。然而,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民心所向,最终引领国运走向光明。悲剧之中,不乏转机与希望——那便是结束了一个腐败的王朝,迎接共和与新生的曙光。

就如那夕阳缓缓西下,不仅映照着慈禧的人生落幕,也象征着一个王朝乃至整个封建制度的终结。尽管前路依旧崎岖难行,天边却已有曙光透过厚重的乌云,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在这漫长的夜晚之后,黎明的光辉已经不再遥远。

0 阅读:0

奋斗小火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