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广州市统计局公布2024年广州市人口数据。
2024年,广州市常住人口达到1897.8万人,较上年增长15.1万,增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的19.94万。这一数据延续了广州作为广东省人口第一大市的地位(深圳常住人口1798.95万人),人口增量全国第二。
某种意义上,广州已是超级城市。
广州增量,外来人口是主力
广州的15.1万人口增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2024年,广州户籍出生人口11.43万,死亡人口5.48万,自然增长5.95万;户籍迁入人口16.52万,扣除迁出后机械增长12.47万。
这意味着,外来人口迁入仍是增长主力,占比超过80%。这种“外源性增长”模式,与广州的经济吸引力密切相关。
从全国来看,2024年人口增长的5个主要城市(深圳、广州、合肥、杭州、南昌)中,广州的增速虽不及深圳,但其基数更大(1897.8万),增量绝对值仍保持高位,这背后是多重动力的叠加。
一是,经济与产业支撑。
广州2024年GDP总量稳居全国前列,第三产业占比超70%,金融、商贸、会展等产业持续扩容,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岗位;而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工业基础则吸纳了大量技术工人。
二是,政策红利释放。
广州近年来深化户籍改革,放宽落户限制,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同时,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的均衡化(如教育、医疗资源),降低了外来人口的融入成本。
三是,都市圈协同效应。
广佛同城化加速,两地人口总和已超2800万,形成“跨城通勤”的都市圈格局。产业互补(如广州的商贸与佛山的制造)和交通互联(广佛地铁日均客流超百万)强化了区域人口承载力,为广州提供了“隐形增长空间”。
02
吸引人才,深圳有不同路径
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以19.94万的增量位居全国第一,与广州相比,其增长路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一是,产业结构。
深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1.9%,华为、腾讯等巨头形成“创新磁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而广州的产业更趋多元化,传统与新兴并举。
二是,政策力度。
深圳的落户政策更为激进,如“秒批入户”和最高100万元的创业补贴,直接推动年轻人才涌入。广州则更侧重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留住人口。
三是,城市空间。
深圳土地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开发强度近50%,人口密度高达8791人/平方公里,远超广州的2512人/平方公里。广州的“低密度优势”为其未来增长预留了更多土地资源。
尽管深圳增速更快,但广州的可持续性更强。根据2035年规划,广州人口上限为2200万,剩余“增长余额”超300万(早期文章:广州做了一个英明决定)。而深圳的规划上限为1900万,2024年已逼近1799万,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03
“大城市病”制约,广州人口增长放缓
2024年全国人口连续第三年负增长,23个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14个出现人口减少。在此背景下,广州的增量虽居前列,但较2010-2020年年均20万以上的增速已明显放缓。
中西部省会城市(如合肥、西安)通过产业转移和强省会战略吸纳人口,分流了部分原流向珠三角的劳动力。例如,湖北2021年人口增量达55万,部分来自原广东务工人员的回流。
另一方面,广州中心区常住人口十年来已在减少,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荔湾、越秀、海珠、白云、黄埔等区域。这一趋势与广州近年来旧改清拆、外郊房价下滑以及限购政策调整等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广州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问题也会削弱吸引力。
Saintkara
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外地车,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生活垃圾剧增,各种脏乱差,并没有为广州人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幸福感越来越低[笑着哭]
东东
珠三角的人口都快要跑光了,还1897万人口[打脸],吹牛都不打草稿[打脸]。
开着奔驰去摆摊 回复 03-30 18:16
跑去哪里?跑去你陕北老家的山沟沟里?
用户18xxx05 回复 03-30 16:05
井底之蛙
用户98xxx75
广东人己经大量失业控制外来人员来广东打工
AA·壹芯
某种意义?是不是自定义[滑稽笑]
*冰河*
人口超1000万人就是超大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