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底,正在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陈云,因过度疲劳而旧病复发,躺在了病床上。为了照顾陈云,中组秘书长邓洁奉中央之命,来到陕北公学女生五队,挑选一个同志云护理陈云。一个名叫于若木的女同志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毛遂自荐,承担起了这份重任。
一、
于若木1919年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书香世家。其父于丹甫是清末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也是山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于若木在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学习期间,受中共地下党员、她的语文老师周小舟的影响,积极投身“一二·九”运动,于1936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春,于若木被组织上送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这一天,于若木与同学们正在上课,忽然听到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同学们以为是国民党的飞机来轰炸,于是纷纷冲出教室,准备去防空洞躲避。
和同学们一起冲出教室后,细心的于若木抬头看到这架飞机飞得很低,上面也没有国民党飞机的青天白日辉章,反而有一颗很大的红五角星。从这个细节上,她判断这不是国民党的飞机,而是一架苏联飞机,因此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冲进防空洞时,她却不慌不忙地收拾好课本,这才慢悠悠地钻进了防空洞。
于若木的判断很准确,这的确是一架苏联飞机,机上坐着的,是从新疆返回延安的陈云。飞机落地后,很多没有近距离见过飞机的同学,纷纷跑去看新鲜,于若木也被几位同学拉着,来到了延安的简易机场,第一次见到了从飞机上下来的陈云。
不久后,应成仿吾校长之邀请,陈云来到延安公学,给学生们作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专题报告。在做报告时,陈云的沉稳、成熟,给于若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组织来陕北公学挑人照顾陈云时,于若木第一个报了名。
二、
经过组织上的批准,于若木从陕北公学搬到中央组织部,负责照顾陈云。
当时的陈云,住在一个窑洞里。于若木就在窑洞门口摆了张办公桌,陈云有什么事需要办的,由于若木负责转达;陈云有什么不舒服,也由于若木去找医生来替陈云治疗。
在朝夕相处中,两人很快便熟悉起来。
有一天,于若木照顾陈云吃完药,准备回值班室,陈云喊住了她,请她到房间里坐一坐。于若木以为是自己是有什么工作没做好,忐忑不安地来到陈云的窑洞。
进入窑洞后,陈云请于若木坐下,真诚地对她说:“我看你这个人很老实本分,很朴实。我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一起能够合得来,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只是在此之前,于若木从没有想过陈云这么大的领导会喜欢上自己,因此面对陈云的这个“表白”,羞得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见于若木如此窘迫,陈云没有让她立即回答,而是告诉于若木可以回去好好考虑考虑,也可以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见。不管答应不答应,他都不会怪她。
从陈云的窑洞出来后,19岁的于若木将陈云想和自己处朋友的事告诉了在延安的二哥于道源。在哥哥的支持下,于若木和陈云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这对有情人于1938年3月,在延安结婚了。婚礼非常简单,陈云买了些糖果、瓜子、红枣、花生,请中央组织部的同志来热闹了一下。
婚后不久,于若木给家里写了封信,将自己与陈云结婚的事告诉了家人:“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三、
婚后的于若木,并没有因为嫁给了陈云而搞特殊。据她的同学回忆,结婚后的于若木,仍然继续在延安公学的学习,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与丈夫团聚一天。每次从家里返校,她总是把陈云的衣服带回学校,利用休息时间在延河边上把衣服洗干净,到周末回家时再带回去。不少同学都和她开玩笑,说她这个大家闺秀,怎么一结婚就变成了操持家务的能手?
有一次,廖承志来看望陈云,恰好陈云不在家。廖承志便将自己带来的几双袜子交给于若木,说是送给陈云的礼物。
当时的延安,物资极其匮乏,就连中央领导人,也都是穿着土布织成的袜子。为了让这几双袜子能多穿两年,于若木在每一只袜子的底部又加了一层布袜底,以增强耐磨度。陈云回来看到后,大大表扬了于若木一通,这几双袜子也陪着陈云渡过了整个抗战。
由于操劳过度,陈云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每次回来,于若木都要在吃过晚饭后,拉着陈云出云散步。有时在散步时,有领导来找陈云商量工作,她就站得远远的,等两人谈完了,继续陪陈云散步。
在延安,陈云和于若木是出了名的“模范夫妻”。有人曾问过于若木:“你和陈云在年龄、职位、生活经历上相差那么大,你们怎么还那么恩爱??”于若木的回答是:“我们除了夫妻关系外,还有一层同志关系。他总是循循善诱,不断提高我的思想和觉悟水平,弥补我们之间因年龄、职务、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家庭生活自然就能融洽和谐了。”
于若木和陈云结婚之后,发现陈云的烟瘾很大。为了陈云的健康,她建议陈云戒烟,并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一五一十地告诉陈云。在她的“监督”下,原本一天要抽两包烟的陈云,凭着惊人的毅力,戒掉了抽烟的习惯。戒烟后,陈云的身体也是一天比一天好。
除了要陈云戒烟之外,于若木还很关心陈云的营养问题。她自学了很多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通过蔬菜和杂粮的搭配,尽量增加陈云的营养摄入。在她的努力下,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陈云也从没有得过浮肿病。
四、
除了关注陈云的健康之外,于若木对革命队伍里其他同志的营养问题也很关注。有一次她在报上看到浮肿病的病因是缺少蛋白质,每天吃2两黄豆就能解决后,便将自己的这一“发现”告诉了陈云。陈云随后下令从东北调了一批黄豆进关,让每个干部战士每月都能领到一两斤黄豆,很多人健康状况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在陈云身边的日子里,于若木根据陈云身体的情况,为陈云制定了一份看似普通,但却能保证营养吸收的食谱。每天除了主食之外,她总是保证陈云能喝到一碗豆浆,吃到两种以上的不同蔬菜,同时要求陈云一定要定时定量吃饭,饭后吃一支香蕉或一个苹果,因为香蕉富含钾,有平衡体内钠的作用,常吃香蕉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陈云很乐于接受,积极配合。
在于若木的建议下,陈云还养成了坚持喝淡茶的习惯。他喝的茶,每次只放3片茶叶,既可以提神醒脑,促进新陈代谢,又不致于过分刺激兴奋神经,有效避免浓茶对体内器官的伤害。陈云本人也承认,这是自己保健长寿的一个窍门。
解放后,陈云的生活水平比战争年代有了很大的改善,于若木便建议陈云每天早晨喝上一杯牛奶。可陈云不习惯喝牛奶,于是于若木便每天早晨都要制作一些豆浆给陈云喝。她告诉陈云,豆浆中不含胆固醇,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好处。从此陈云的早餐里,豆浆成了必不可少的“熟面孔”。
1979年,陈云经常肚子疼。由于工作繁忙,陈云并没有重视这件事,也没有告诉任何人。有一次,他疼得睡不着觉,于若木这才发现。通过能陈云疼痛部位以及痛感的分析,于若木认为这不是一般的肚子疼,硬拉着陈云云检查,结果查出陈云患上了直肠癌。
幸运的是,由于于若木的重视,陈云的直肠癌发现早,经过手术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在于若木的精心照料下,陈云的直肠癌治愈后,体质反而大有好转。于若木回忆说,本来陈云是很怕冷的。每年冬天,哪怕屋里开着暖气,陈云还要穿厚厚的毛线背心,外面再穿呢中山装。直肠癌治愈后,陈云过冬穿一件薄薄的“开斯米”绒线衫,再套一件外衫就够了。这也让陈云对于若木十分感激,家里来了客人,他总是得意地撩起外衣向客人炫耀说:“你看只穿这么薄的衣服,也不冷。”
多年来对营养学的专注,让于若木也成了营养学领域的专家。她曾出版地【 《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专著,倡导实施了护苗工程、大豆行动计划、学生营养餐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工程,为营养食品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著名营养教育家。
五、
众所周知,陈云是“共和国的掌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但无论是陈云,还是于若木,从没有利用过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过任何利益。
在上海市青浦区的陈云纪念馆里,陈列着两辆特殊的车子。一辆是红旗牌车,另一辆则是红旗牌的自行车。
这辆红旗牌轿车,是中央配给陈云的公车。拿到车后,陈云立下了“家里任何人不得搭乘”的规矩,即使是妻子于若木也不行。而于若木对陈云也是十分支持,尽管两人上下班的路线相同,但她每天都骑着这辆红旗牌自行车上下班,夫妻二人各用各的车,公私分明。正如于若木说过的那样:“我们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的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
陈云之子陈元,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过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有一天陈云把陈方叫进办公室,告诉他当时社会上经济犯罪、刑事犯罪很多,一些高干子弟也参与了,影响很不好。“这方面你得注意,而且不能跟他们一起去做这种事情,你一定要自己管好自己,做一个正派的人,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做一个普通人,不能以革命功臣的子女自居,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这种家风的熏陶下,陈家的几个孩子陈元、陈方、陈伟力、陈伟兰和陈伟华,个个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其中二儿子陈元,更是因为在金融方面的贡献,担任过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并于2013年升任十二届政协副主席。
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参考资料:
人民网:《陈云和他的夫人于若木》
《齐鲁晚报》:《好家风来自好作风——“共和国掌柜”陈云留给子女的精神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