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技术立大功!中国团队培育出迷你耳蜗,美学者预言提前30年?

情报绕全球 2025-02-20 12:56:47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5亿人生活在听力受损的阴影中,而中国单是先天性耳聋婴儿每年就会新增3万名。另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面临听力衰退,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众所周知,听力受损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质量的顽疾之一,目前尚无法根治。

令人振奋的是,我国复旦大学夏明宇团队此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tem Cell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利用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培育出的耳蜗类器官,或给全球15亿人带来恢复听力的希望。

干细胞,当真能成为人工耳蜗2.0时代的敲门砖?

01.干细胞化身“声学工程师”

资料显示,人类之所以能听见声音,归功于耳蜗内的毛细胞,然而毛细胞基本是“用一个,少一个”,无法再生。

此次夏明宇团队发现,哺乳动物耳蜗中的一类支持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但成年后便停止增殖。他们利用iPSC技术将这些细胞重新编程为“更早期的耳蜗细胞”,并在3D培养系统中培育出全球首个“会听声音的微型耳蜗”——不仅含有丰富的毛细胞,更能与神经元形成功能性突触,再现听觉信号传递的全过程。

通过对遗传特征的鉴定,研究团队发现:这种类器官中毛细胞的遗传特征,与人体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耳蜗毛细胞极其相似。业内认为:一旦实现市场落地,或首先为耳聋患者带去福音。

而这项技术的核心正是iPSC。如同iPSC之父、日本诺奖得主山中伸弥利用该技术让老化细胞回归0岁干细胞状态,给整个生物学界开辟里程碑;夏明宇团队也通过该技术诱导一类支持细胞变回干细胞,并分化成功能完备的毛细胞,重建人类的听觉功能。

令人欣慰的是,iPSC的魔力远不止于实验室。此前,被誉为山中伸弥“背后的男人”泽芳树延续iPSC技术落地一类口服干细胞科技“赛光阴stemax”,通过激活人体自备的干细胞库实现青春追溯,直逼3万的门槛,却让众多京JD东用户戏称其为“干细胞充电宝”——

毕竟,连夏明宇团队都证明:干细胞,才是改写生命规则的底层密码。

02.从耳朵到全身的“细胞风暴”

当我国复旦大学夏明宇团队用iPSC修复耳蜗时,科学界正掀起一场更宏大的蓝图:干细胞疗法已从器官再生延伸到抑衰领域——

北大邓宏魁教授用化学重编程让皮肤细胞“倒龄生长”,被授予2024年“生命科学奖”;复旦吕垣澄博士用iPSC让小鼠重见光明,被国际顶刊《Nature》评为“Turning Back Time”印在封面;赛光阴stemax则把干细胞技术装进胶囊,让人体内部“疲惫不堪”的干细胞重获活力。

“干细胞就像身体的维修队,维修队数量越多、效率越高,衰老就越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比喻道。

今年年初,全球知名媒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了2025年度的十大突破性技术,“干细胞疗法”赫然在列。幸运的是,如今在京JD东等主流平台搜索“干细胞”,跳出来的不再是天价针剂,而是触手可及的青春科技品。

调查显示,赛光阴stemax在国内素有“亚洲首个口服干细胞”之称,“它并非字面意思把干细胞‘吃进去’,而是激活身体自身的干细胞。”比起飞日本打干细胞针,这类口服成果显然更匹配最怕老又格外谨慎的中国家庭——

毕竟五年前,“国内4名富豪花400万组团打干细胞针,却被锐评‘和喝尿无异’”的例子告诉我们:内部激活,比外部注入更稳妥持久。

03.当科学按下“再生键”

美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曾说:“用不了50年,人类将能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人体的所有器官。”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以干细胞为主体的再生医学的突飞猛进,回头看吉尔伯特“50年”的预言,似乎过于保守。

从重建耳蜗到把控老衰,以iPSC为主导的干细胞技术正在重塑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有网友乐观认为:“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像更换手机零件一样更新身体受损或者老化的零部件”。

但在这之前,唯一不变的真理,是让自己活得足够青春足够久,等到所有奇迹发生的那一天。

0 阅读:0
情报绕全球

情报绕全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