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鲜为人知的文豪大家

查夏柳聊历史 2022-10-13 22:36:02

大家都知道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将,可总是忽略了还有一群飘散尘世间的蜉蝣,他们在那个自身所在的时代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只是无人铭记。

例如明朝李贽,或许对这个名称很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存在,但是此人是曾著有《续焚书》、《藏书》、《易因》……这些一鸣惊人的作品将在明朝之后流芳百世,做出的功绩将为以后的思想改革开放可算是功不可没。

嘉靖六年,李贽在福建泉州出生,原以为要碌碌无为过完一生。却在中途遇到了一个人生转折点,那个转折点便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王阳明。

他是李贽的人生启蒙导师是也是拨云散雾的一缕阳光,而李贽在王阳明的带领下成了那久旱甘霖的春雨,成就了一代人才。而李贽也在王阳明的思想下影响颇深,从而在为以后做出惊天动人之举。

小时候李贽就开始跟着父亲读书,见证了许多闻所未闻的能人异士,让他心驰神往,但从而也衍生出了自己的思想,在著有《老农老囿论》中曾自述过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

在那个连皇帝都要顶礼膜拜的孔圣人的时代,李贽却写出此文章狠狠地挖苦了孔子,却也因祸得福以“叛逆”之名闻名了十里八乡。

长大后李贽曾在《续焚书》卷四中阐述过自身的观点,他对于道学是完全批判的,终日匡坐以想象天降大任于自身也,充满了对圣人的迷信,以及其迂腐的认知。

况且道家所传扬的只不过都是些虚伪、狂妄以及可望不可即的希望来诬祸民众。所以在批判中曾有一句写道:盖因国家专用此等辈,故临时无人可用。可见李贽对此是如此的深恶痛绝。

在那个以饮茶抚琴为乐的时代,李贽曾对茶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他是罕见地懂茶之人。

茶;清苦而回甘,饮茶过量贻害自身。茶本身就是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在“用”的这方面可算是出现了偏差,茶水与酒水无异,都是在嘲讽人内心深处的贪欲。

李贽此人虽有广大的薄见之识,为人却非常叛逆、乖张,人缘也一般,曾还批判过孔子,遭到了《四库全书》作者的批判。

但是他的思想主张是以“革故鼎新”为中心,从而反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腐烂恶臭的旧社会,是完完全全的痛斥批判。

让之后儒家思想得到了正确的传播,相对于那个封建时代完全就是背道而驰。所以,在那一次万历帝勃然大怒,下令烧了李贽所著的所有书籍保存好的也就那么几策。

况且在价值导向也略有不同,批判过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反对思想禁锢等等……令人惊奇的操作,但是这个操作属实为后面明朝思想走上正轨添上了浓厚的一笔。可是此举却也被后人称之为离经叛道。

李贽的一生,有很多传奇的故事,但都是走在抨击要不就在抨击的路上,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曾大无畏地指出其错处,属实是晚明当之无愧的狂人。

同时他还反对程朱理学的“德礼”曾指出不应该用这些来禁锢当时人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为从而使得变得举步维艰,认为要释放本身的天性,要遵照世界多样性进行生活,从而达到“各遂其生,人人自治。”的自由社会。

可是一生有了许多传奇称颂的色彩,可是其中的悲哀和艰辛也是不为后人所知。

为官三年后,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打算解甲归田以教书为业,在那个时候李贽早已看尽了人生疾苦。

1584年,李贽57岁的时候,落发为僧,让妻子回到了老家,从此就是两茫茫相见也无言。在76岁时,遭到东林党人的弹劾,说李贽是祸乱世道,惑世诬民之人,从而因此入狱,最后却在牢狱中自杀。

他一生传奇曾突破了当时封建时代的压迫的思想控制,反对一些名气响亮的著作中潜藏的悖论。但可怜却落得如此下场,他的著作屡次被列为禁书,后期又因此入狱。好在他被后人传颂为“自由价更高”的思想前卫,也成了那一群沉浮世间藉藉无名的文豪大家。

0 阅读:41
查夏柳聊历史

查夏柳聊历史

查夏柳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