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当师政委后成少将,78岁去世,老领导:这辈子他受了不少委屈

这这这哈哈 2024-12-10 11:22:52

18岁当师政委后成少将,78岁去世,老领导:这辈子他受了不少委屈

1934年,在贵州山区,一支独特的红军独立师正准备执行掩护主力东进的艰巨任务。这支平均两人一支枪的队伍,由一位18岁的年轻政委段苏权和师长王光泽带领。谁也没想到,这次任务不仅让段苏权身负重伤,更开启了他漫长的求生之路。从山洞藏身到沿途乞讨,从被误认牺牲到重返战场,这位年轻的红军政委用顽强的意志续写了传奇。1955年,当这位曾经年少有为的红军干部被授予少将军衔时,许多老战友为他感到不平。1993年,78岁的段苏权在北京逝世,追悼会上,任弼时夫人陈踪瑛的一番话道出了他一生的坎坷与委屈。

少年从军创传奇 热血投身革命路

在湖南茶陵这片红色的土地上,1915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生命降生了。这个名叫段苏权的孩子,14岁就投身革命事业。

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迅速燎原,年少的段苏权很快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他先是担任共青团茶陵县委书记,随后又被提拔为共青团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色政权正在不断发展壮大。1934年,贺龙、萧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准备从贵州前往湘西,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就此做出。

为了确保主力部队安全东进,红军决定组建一支独立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年仅18岁的段苏权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师政委,与师长王光泽共同担起这份重任。

这支独立师的情况并不乐观,全师仅有800余人。武器装备更是匮乏,平均两个战士才能分到一支枪,其他人只能拿着飞镖和榔头作战。

但在段苏权和王光泽的带领下,这支装备简陋的队伍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在当地开展游击战,以灵活的战术牵制了1万多敌军。

20多天的时间里,独立师成功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的任务。这支小规模部队以弱胜强的战绩,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时期的段苏权,已经展现出卓越的政治素养和军事才能。他不仅是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之一,更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在革命战争的洪流中,这位18岁的政委带领部队转战湘黔边界,打击敌人的同时也在保存实力。这段经历,为他此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革命事业需要年轻人的热血,也需要智慧和担当。段苏权和他的战友们用行动证明,年轻并不意味着能力不足,关键时刻年轻人也能挑起重担。

山野藏身保性命 乞讨归家显顽强

战火纷飞的1934年,在四川秀山县梅江场的战斗中,段苏权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一颗敌人的子弹穿透了他的右脚,让这位年轻的师政委失去了继续随军东进的能力。

面对严峻的形势,师长王光泽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他安排两名战士将受伤的段苏权送到秀山县雅江乡丰田村。

在这个陌生的村庄里,段苏权遇到了他的救命恩人李木富。这位老裁缝二话不说,将重伤的段苟权藏在了山上的一个洞穴里。

第二天,敌人就找上门来。他们用枪指着段苟权,从他身上搜出了3块银元。关键时刻,李木富挺身而出,他以段苟权命不久矣为由,苦苦哀求团丁放过这个伤员。

李木富在当地素有威望,加上团丁也判断段苟权活不了多久,这才放过了他。这一场虎口脱险,为段苟权赢得了康复的时间。

在李木富夫妻的精心照料下,段苟权的伤势逐渐好转。当他发现这对好心夫妇家中生活也十分贫困时,便下定决心不再给他们增添负担。

李木富夫妻是真心实意要帮助段苟权。他们不仅给段苟权做了一副拐杖,还特意准备了一个讨饭用的竹筒碗。

找不到党组织的段苟权,只能选择拄着拐杖,带着竹筒碗,一步一跛地踏上漫漫回乡路。这条路上,他靠乞讨维持生计,吃尽了人间冷暖。

在岳阳,段苟权遇到了一线生机。他找到一列装煤的火车,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得以搭上便车。1935年7月,他终于抵达了攸县皇图岭车站。

命运在此时对段苟权露出了善意的微笑。在车站,他遇到了一位茶陵老乡,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接下来的两年里,段苟权在家乡养伤修养。期间,他的父亲还为他娶了一位媳妇,让这个饱经沧桑的革命战士暂时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一个意外的消息传到了段苟权耳中。一位曾当过红军战士的老乡告诉他,八路军在太原设有办事处。

这个消息对段苟权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带着重返革命队伍的决心,他立即动身前往太原。

在太原,段苟权见到了老上级任弼时。这位老领导看到"死而复生"的段苟权,激动地说:"我们给你开过追悼会,原来你还活着,好啊,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求生之旅,不仅展现了段苟权顽强的生命力,更见证了一名革命战士对信仰的坚守。从负伤被迫脱离队伍,到历经艰险重返革命队伍,段苟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意志。

建国授衔遭打压 委屈坎坷报国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段苏权被安排到中南军区工作。作为一名老资格的红军干部,他恪尽职守,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55年,全国开展授予军衔的工作,这本该是对革命功臣的一次褒奖。然而,段苏权的军衔评定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波折。

按照段苏权的资历和贡献,他完全符合中将军衔的评定标准。早在1934年他就担任独立师政委,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正师职干部。

评定军衔时,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对段苏权的履历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一个18岁的年轻人怎么可能担任师政委,这种说法令人难以置信。

在这种质疑声中,段苏权最终只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个决定让许多了解他的老战友感到不平,但段苏权本人却始终保持沉默。

文革期间,段苏权再次遭受不公正对待。有人揪着他18岁当师政委的经历不放,说这是在自我吹嘘,是在编造革命履历。

这些无端的指控让段苏权饱受折磨。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直到1978年,随着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开展,段苏权的革命历史才得到正式确认。许多老战友和相关人员站出来为他作证,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在回忆中说:"段苏权同志确实是18岁时就担任独立师政委的,这在红军史上是有据可查的。当年就是因为他表现出色,组织才破格提拔他的。"

萧克将军也对段苏权的遭遇深表同情。他说:"段苏权同志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那些质疑他的人,根本不了解当年的情况。"

在平反后的岁月里,段苏权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继续为党的事业默默工作。

1993年,78岁的段苏权在北京逝世。在他的追悼会上,任弼时的夫人陈踪瑛说了一段令人动容的话:"老段这辈子受了不少委屈,但他从来不抱怨,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

段苏权的一生,是一部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活史书。从18岁的红军师政委到晚年饱受质疑的老革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意志。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复杂性,也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格。他们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即使遭受委屈也从不改变自己的革命信念。

历史终将还公道 英名永驻后人心

1993年的北京,一场特殊的追悼会正在举行。这是为段苏权同志举办的最后一次告别仪式,许多老战友和革命后辈前来送别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

追悼会上,任弼时的夫人陈踪瑛发表了一番令人动容的讲话。她说老段这辈子受了太多委屈,但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这种品格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在场的许多老同志纷纷回忆起段苏权生前的点点滴滴。有人说起他在文革期间遭受批斗时的沉着,有人讲述他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时的坚韧。

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站出来说:"段苏权同志18岁担任师政委是铁一般的事实。当年在红军队伍里,有能力的年轻人被破格提拔是很正常的事情。"

原湘西军区的老战士们也为段苏权作证。他们回忆说,1934年那场掩护主力部队的战斗中,段苏权带领800多人的队伍,以两人一支枪的装备,牵制了敌人一万多人的进攻。

追悼会结束后,一份关于段苏权生平的详细材料被整理出来。这份材料记录了他从14岁参加革命到78岁离世的完整经历。

在这份材料中,段苏权在贵州山区负伤后的求生经历被重点提及。那段靠乞讨回到家乡的岁月,成为了革命战士不屈不挠的生动写照。

2000年,湘西地区的党史工作者开始系统整理红军史料。他们在秀山县找到了当年救助段苏权的李木富的后人。

李木富的儿子向史料工作者展示了父亲留下的一些物件。其中包括一双用破布缝制的草鞋,这是当年段苏权离开时留下的。

2010年,中央军委决定为革命先辈平反冤假错案。段苏权的军衔问题被重新审视,他18岁担任师政委的历史得到官方确认。

在湘西的革命纪念馆里,专门辟出一个展区讲述段苏权的故事。那个18岁的红军师政委形象,成为激励年轻一代的典范。

2020年,一部以段苏权为原型的革命历史剧开拍。剧组深入湘西采风,实地走访了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力求还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段苏权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新一代人传颂。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什么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公道自在人心。即使一时受到误解和不公,只要坚持真理,历史终将还原事实的真相。

段苏权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革命道路上的艰辛与辉煌。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0 阅读:8

这这这哈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