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在举兵之初,朱棣的运气好到爆棚,九个多月时间里,建文帝和他的将军们连出昏招,葬送朝廷数十万兵马,几乎一路把他送到了济南城下。
但是要知道,运气这种东西不可能持续一辈子,就算是赌神也总有失手的一天。
在济南的遭遇是朱棣走背运的开始。
南兵连败之下军无斗志,大将军李景隆在近郊被击溃后,连济南城也没敢进,其他人也分头逃窜,现在城里只有个都指挥盛庸在指挥防务。
朱棣现在满脑子都是好消息。盛庸,无名之将而已,天时人和都在自己这边,在重镇德州都没遭到什么抵抗,拿下济南还有什么悬念不成。
就像朱允炆觉得四叔造反不可能赢一样,朱棣觉得拿不下济南也是个不存在的选择,可它偏偏又发生了。
这一切要感谢两个人:盛庸和铁铉。
盛庸在之前没捞到什么露脸的机会,这时他随着败兵退到了济南城内,盛庸官拜都指挥使(正二品),成了济南军队的最高统帅。
当铁铉来到城头拜会都指挥使大人时,盛庸正在忙着指挥防务,听到有个叫铁铉的山东参政求见,他不耐烦地瞅了对方一眼,挥挥手道:“知道了,下去吧。”这帮腐儒除了给自己添乱,浪费城里的粮食,有啥用咧,他如此想道。
铁铉不慌不忙:“敢问都指挥大人,守城可有把握?”
盛庸更烦了,这书呆子哪壶不开提哪壶,他沉下脸问:“莫非参政有退敌良策?”
铁铉拱手,正色道:“二十二字足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盛庸像是被点了穴一样,脸色从红转白再转红,肃然回礼:“高见!”
铁弦一句话,解决了济南防御战最大的一个问题:为何而战。
铁铉,色目人,特长是断案,从没参与过军务。作为山东参政,他本来是不该出现在济南的,但是为了践行自己的信念,铁铉决定主动赶到济南,与城池共存亡。
宋代大儒张载尝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都是以“为”字开头,张载又长期生活在陕西眉县横渠镇,所以也被后人称为“横渠四为”或“横渠四句”。
这短短22个字,深邃广博,立意高远,在后世广为流传,被无数人所引用并践行,堪称中国人的精神绝句。
而它最具生命力的时刻,往往是在家园破碎,国家危难的危急时刻。
宋末,文天祥在殿试时写下“横渠四为”。
明末,西湖三忠之一张煌言以“横渠四为”为座右铭。
这句话还被无数人讲过,晚清的林则徐、清末的章太炎、抗战时期的马一浮等等。
千年来,无数文人对这富含哲理四句话作出自己的解释,什么是“为天地立心”?
他们的解释各有不同。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说,因为人是万物之灵,与天地相通,“为天地立心”就是人类崇高的道德使命。
被梁漱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说,“为天地立心”意味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时事多艰,国人应扫除社会上弥漫的悲观情绪,振作精神,主动承担起民族与国家的责任。
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说,今人应将 “为天地立心”视为自己修德守仁的动力,去认知它,为它们赋予意义。
相同的是,大家践行“横渠四为”的行动都是差不多的。
文天祥高中状元后,一生都在矢志抗元,为保存华夏火种而殚精竭虑,最后兵败被俘,血洒刑场,煌煌正气光耀千秋;
在大明大厦将倾之时,张苍水领导海上抗清历时16年,三度闽关,四入长江,二遭飓风覆舟,纵横于锋镝之下,栖山蹈海,历尽磨难;
林则徐才略冠时,被赞为“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擎”,朝廷唯一能倚仗抵御外侮的文臣。
国家危亡之际,无数人以血肉之躯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而义无反顾,横渠四句,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这短短22个字,千年以来始终激励一代代人为国为民努力奋斗,被各个时代的牛人当做立身和做事的最高标准,并用生命为之践行,成为精神的标杆。
在建文朝,这根标杆就叫做铁铉。
哪怕以我们数百年之后的历史观来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全是为了一己之私,哪有一丝为国考虑。
铁铉从小所受教育更是告诉他,朱棣说得天花乱坠他也是反贼,就算他打赢了李景隆也还是反贼。
即使最后他当了皇帝,他还是反贼,这点是终其一生不能改变的。
在儒家道德观念下,这场战争不是叔侄过家家,是正义与非正义之战。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迥异于鸟兽虫鱼,正在于人有道德感。当一支军队明白为何而战,他们将爆发出可怕的战斗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了铁铉驻守济南,形势发生了改变。人如其名,铁铉就是一根铁弦,他用自己的钢铁之弦拨动出心中的精神力量,激励起全城军民的斗志。
济南并没有很多兵,也没时间在城外重重设防,但它再次证明了在守军意志坚决的情况下,攻城这种活有多困难。北兵围住济南猛攻三个月依旧毫无进展,面对盛庸+铁铉的组合,朱棣不会攻城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
在此之前,盛庸和铁铉只是两个无名之辈,济南之战成为试金石,让他们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传记。尤其是铁铉,他的影响将远远超出大明的寿命。
关于铁铉是如何守济南的,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
比如,在朱棣强攻不下威胁放水倒灌济南时,铁铉派人诈降,大开城门将朱棣引到门下,突然放下千斤闸,几乎将朱棣压成一块肉饼,只是运气差了点,最后只是压到了他的马头。
气急败坏的朱棣调来大炮想要轰开济南城墙,可当炮手在发现铁铉在城墙上挂出了一样东西后,没有一个人敢开炮。朱棣得报后嘴里骂骂咧咧,却同样不敢下开炮的命令,因为城墙上挂着的是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
炮击济南成了炮打朱元璋,这个责任谁也不敢负,无奈之下朱棣只好作罢。
以上故事可能只是传说,但朱棣在济南城下长达三个月一筹莫展是事实。济南之战最出彩的无疑是铁铉,相比之下,正儿八经的主将盛庸反而黯然失色。
从五月到八月,季节从夏天进入了秋天,防守北平的道衍看出了不对劲,再耗下去这可能成为朱棣最后一个秋天,他派人带话:师老矣,请班师。朱棣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好不甘心地放弃济南北撤。
盛庸和铁铉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趁着北兵撤退的机会,他们打开城门一顿冲杀,北军后军都督陈亨也被砍成重伤。
济南之役是个关键的转折点,铁铉和盛庸并没有得到来自朝廷的支持,他们凭一己之力抵挡住了之前战无不胜的朱棣。这番功劳自然要大大嘉奖,建文帝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候,接替李景隆的职位,南兵由此声势复振,乘胜收复德州,把朱棣基本赶出山东。
此后,铁铉在山东防线抵挡北军,多有斩获。朱棣连遭失败后,听从姚广孝建议,不再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挥师急趋南京,不与地方守军纠缠。建文帝应对失策,朱棣突破长江防线,朱允炆大势已去,李景隆和朱穗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京,靖难之役就此结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建文帝是非法政权。
远在济南的铁铉并未投降,他始终高举着建文帝旗号。朱棣即位后派兵攻下济南,铁铉被俘押送到京师,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端坐大殿,铁铉却反着身子对着朱棣一屁股坐下,不肯拿正眼看一下新任皇帝,还破口大骂朱棣是叛逆。
明知前方深渊,仍然坚持正道,这不就是“为天地立心”吗?
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口鼻,铁铉“亦不肯回顾”,最后被凌迟处死。
至死,铁铉的骂声才停止。
铁铉之死还有另一个版本,据说他对朱棣的问话始终不理睬,朱棣气坏了,命人割去他的耳鼻,用火烧后让铁铉吃下去,还问:“味道好吗?”
铁铉大声答:“忠臣孝子的肉,岂能不好!”
朱棣命人将铁铉投入油锅,他在咽气之前,口中仍在喃喃咒骂。
铁铉的结局令人扼腕,然而他守土一方,竭尽职守,横逆加身刚烈如铁,又令人敬佩。没能收服铁铉是朱棣一大遗憾,他虽然痛恨铁铉,但每每激赏他的忠义,还对群臣称赞他。
对于朱棣的残暴行为与铁铱宁死不屈精神,后代学者、文人以诗文深表赞叹。
抄录两首于下:
铁板差一线,走却高飞燕。忠孝肉,甘自咽,此铁真百炼。独恨大镬油沸溅,不溅一点糜烂燕子面。
执节坐廷南,百折不回,应知潇石肝肠皆铁;奇忠钟塞外,寸磔以报,谁识先生色目中人。
噩耗传到山东之后,济南城内悲声动天震地,父老家家焚香拜祭,以示悼念忠魂。
“为天地立心”,即使是失败者,人们也不会忘记他。
济南人民代代仰慕铁铉的气节操守和大义行为,哀悼他的惨死,冲破明皇朝的禁锢,在嘉靖十一年塑铁铉全身像陪祀在华不注山的崇圣祠中。
万历年间,在济南城西门内建筑一座士忠祠,祭祀铁铉和他一同在“靖难之役”中先后被朱棣杀害、逼死的六名朝臣—陈迪、胡子昭、丁志万、高巍、郑华、王省。
在此期间,铁铱的出生地河南邓州,在编修州志时把他列为忠烈人物,于万历二年“入祀乡资祠”,并评论说:公伸君臣之大义,全天地之正气,今读其传,凛然犹将使人愤激悲壮,不能不说是天资卓越的人中豪杰。
明中叶起,民间各地修起了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今日济南铁公祠,位于历下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边,已成国家著名5A级景区。在济南人民心中,铁铉已化身为关二爷一样的人物被供奉,这无关立场也无关成败,只是寄托着人民对“忠义”二字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