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集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淙淙健见 2024-05-01 10:35:56

丛集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丛集性头痛的鉴别诊断包括表现为复发性短暂性单侧头痛发作的综合征,包括原发性头痛(如其他TAC),以及潜在病因所致继发性头痛综合征。

同一患者可并存多种类型的头痛。丛集性头痛患者也可能有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头痛综合征的症状。根据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或治疗反应的差异来区分头痛类型。

原发性头痛综合征

[微风]其他TAC

TAC的特征为单侧头痛伴同侧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除了丛集性头痛,TAC还包括阵发性偏侧头痛、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发作和持续性偏侧头痛。可通过发作的持续时间、频率和节律性以及疼痛和自主神经症状的强度进行区分。这些头痛可能对不同的药物治疗见效。

●阵发性偏侧头痛

这种TAC的临床特征与丛集性头痛相似。两种综合征的特征均为阵发性头痛发作,呈重度单侧颞部/眼眶疼痛,伴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如结膜充血或鼻塞。

然而,相比于丛集性头痛,阵发性偏侧头痛的典型发作时间较短(2-30分钟)且更频繁(通常每日发作10次以上)。此外,自主神经症状往往较丛集性头痛轻,而且可预测的周期性较不明显。

阵发性偏侧头痛是一种罕见疾病。约80%的阵发性偏侧头痛患者属于慢性型,而其余20%为发作型。该病通常始于20-40岁。

阵发性偏侧头痛诊断的最重要标准是经吲哚美辛治疗可完全缓解。以足够剂量开始吲哚美辛治疗后1周内(通常在3日内),头痛发作应该消失且该效果应持续。

●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发作

这种罕见的TAC表现为中或重度、仅单侧发作的头痛、持续数秒到数分钟,至少一日1次,通常伴有同侧眼明显流泪和发红。

有2种亚型: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发作伴结膜充血和流泪和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发作伴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发作间期缓解持续至少3个月时,即为发作型,缓解期较短时,即为慢性型。

SUNCT和SUNA发作通常比丛集性头痛发作短得多,一次发作期中复发频率更高,可达一日200次。

●持续性偏侧头痛

这种不常见的TAC表现为单侧头痛,并叠加有反复发作的更严重疼痛和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 。

根据基线头痛的持续性质,通常可区分该头痛与丛集性头痛以及其他TAC。但部分患者可能有无痛间期。持续性偏侧头痛的疼痛强度低于丛集性头痛。

与丛集性头痛患者不同,吲哚美辛可改善持续性偏侧头痛患者和阵发性偏侧头痛患者的症状。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痛之一,表现为阵发性面部刺痛发作,通常发生于三叉神经上颌支和/或下颌支分布区。最常单侧发作,部分病例可伴有自主神经症状。与丛集性头痛持续数分钟的自发发作不同,三叉神经痛发作可由触觉刺激或面部运动触发,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随后可能是不应期。

部分患者同时存在丛集性头痛和三叉神经痛,称为丛集-抽动综合征(cluster-tic syndrome)。丛集-抽动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需要针对丛集性头痛和三叉神经痛两方面,以达到缓解。

原发性针刺样头痛

原发性针刺样头痛的特征为短暂剧烈的刺痛,发生于头皮的局部小范围区域,完全或主要位于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内的不同部位。刺痛持续1-10秒,间隔时间不规律,每日可有1次或多次发作。与丛集性头痛不同,原发性针刺样头痛患者不伴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

继发性头痛综合征

结构性颅损伤可能出现类似于丛集性头痛的临床发作,不过因果关系通常不明。

对有丛集性头痛症状的患者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结构性病变。仅对有不典型体征或症状提示其他疾病诊断的患者以及难治性症状患者,进行额外的诊断性检查,如血管成像或实验室检查。

可能出现丛集性头痛症状的结构性病变包括:

​[微风]血管病变

•颈动脉夹层

•颅内大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硬脑膜动静脉瘘

•脑海绵状血管瘤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微风]肿瘤

•垂体腺瘤

•脑膜瘤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颈动脉副神经节瘤

•复发性鼻咽癌

​[微风]炎症性或感染性病变

•颞动脉炎

•鼻窦炎

•牙痛或脓肿

•眼眶肌炎

​[微风]其他

•青光眼

•上颌窦内金属异物

0 阅读:2
淙淙健见

淙淙健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