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特岛立足之后,麦克阿瑟将军的雄心壮志迅速转向了吕宋岛这片战略要地。从莱特湾扬帆起航,无论是穿越苏禄海的碧波,还是驶入锡布延海的深邃,亦或是横跨菲律宾海的壮阔,乃至借道中国南海的悠远,每一条航线都预示着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在这段超过两日的航程中,麦克阿瑟的舰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菲律宾群岛上七十多个日军机场的空中威胁,如同密布的乌云,遮蔽了前行的道路。为了在这片危险的海域中开辟出一条安全的通道,麦克阿瑟精心策划,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踏脚石——民都洛岛。
在日军眼中,民都洛岛无异于一片“绝望之地”,其地形复杂,丘陵连绵,泥泞不堪,曾让日军指挥官本间雅晴在此屡建机场,却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连日本的测量专家也对山下奉文断言,民都洛岛绝非修建机场的理想之地。因此,山下奉文错误地以为,美军同样会对此岛望而却步。他未能充分估量美国“海蜂”部队的坚韧与智慧,更未能洞察麦克阿瑟的真正意图。他错误地预判了美军的行动路线,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帕奈与尼格罗海滩,却忽视了民都洛岛这一关键的战略支点。民都洛岛,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面积竟超越了莱特岛,达到了9700平方公里,而日军却仅在此部署了区区200名士兵,这无疑为麦克阿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遇。他视此为上天赐予的礼物,决定借此机会展示美军的力量与决心。于是,他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观战活动,邀请了海军陆战队的高级将领、众多随军记者以及英军的高级观察员等各方人士共襄盛举。其中,陆战1师的奥勃莱恩•贝克上校便是这众多观战者中的一位。他刚刚康复,正准备重返战场,就在这时,一封来自麦克阿瑟将军的信函悄然递到他的手中。信封上那独特的印记,背面镌刻着“发扬巴丹和科雷吉多尔精神!”的豪迈宣言,瞬间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战斗意志。信中的内容,更是让他热血沸腾:致陆战1师第5团亲爱的奥勃莱恩•贝克上校:我军已在莱特岛成功登陆并站稳脚跟。接下来,我们将执行‘步兵III’作战计划,在吕宋岛的林加延湾、苏比克湾和巴坦加斯发起登陆作战,誓要将美国国旗与菲律宾国旗重新飘扬在马尼拉广场之上。此役将由陆军第6和第8集团军携手并进,而先行攻占民都洛岛的重任,则落在了我们共同的肩上。鉴于陆战1师与我军的长期紧密合作,我坚信,我们定能携手共克时艰,再创辉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1944年11月15日于菲律宾塔克洛班
如此激昂的言辞,不仅是对奥勃莱恩•贝克上校的鼓舞,更是对全体美军将士的激励与召唤。奥勃莱恩接到信件后,心中激荡起无尽的喜悦与豪情。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邀请,更是对自己能力与价值的认可。于是,他欣然应允,并立即向鲁普尔塔斯少将请示。在得到批准后,他搭乘一架顺路的飞机,穿越云层,飞抵马努斯岛。随后,又马不停蹄地从马努斯直飞莱特,恰逢民都洛航渡启锚之际。而他所乘的那条LST-472号坦克登陆舰,更是他昔日的老战友,重逢之下,倍感亲切。LST-472号,作为民都洛登陆编队的一员,驶出苏里高海峡南口,随即进入夜航灯火管制。黑暗中,战舰如幽灵般穿梭于波涛之间,所有的舱口和舷窗都被黑布紧紧蒙住,唯有星光偶尔穿透云层,照亮这片神秘的海域。奥勃莱恩依偎在一辆被钢丝牢牢固定的吉普车旁,目光穿过茫茫夜色,凝视着海峡西岸那片深邃的莽林。四周,宿务岛、尼格罗斯岛、班乃岛和维塞亚群岛上,日军的重兵正严阵以待,仿佛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悄然上演。在这片苏禄海上,LST-472号航行了290海里,每一刻都扣人心弦。夜风呼啸,带着海水的咸香与清新,吹拂过奥勃莱恩的脸庞。不远处,一座40毫米高射炮静静地矗立着,炮座上的四名炮手各司其职,瞄准手与副射手紧握着手轮,随时准备迎接可能的空袭。两个弹药手则在一旁抽烟,一个哼着家乡小调,一个则握着十字架默默祷告。这一夜,日本飞机并未前来骚扰,让奥勃莱恩得以在这片宁静与紧张交织的氛围中,感受着战争的独特魅力。相较于那些参观者所选择的“纳希维尔”号巡洋舰——那里有着复杂完善的通讯系统、周到的生活与工作服务——奥勃莱恩更愿意留在LST上,因为他深知,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登陆作战的艰辛与荣耀。海面上,磷火闪烁;岛屿上,火光点点,无论是日本人的还是菲律宾居民的,都在这夜色中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这是一次非凡的旅程,一次对勇气与智慧的考验,更是一次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洞察。在麦克阿瑟上将的诚挚邀请下,奥勃莱恩踏上了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途。奥勃莱恩上校接过亚历克斯先生递来的精密航海望远镜,目光紧紧锁定在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岛屿之上,渴望揭开它们的面纱。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一声突如其来的飞机引擎轰鸣,如同利刃般划破了苏禄海的宁静祥和。高射炮手们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各舰艇的对空射击指挥中心与情报中心紧密联动,一条条指令与信号在系统中飞速流转,数据被反复核验,以确保万无一失。炮口昂首向天,弹药手们依据指令迅速调整引信,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紧迫与专注。与此同时,疲惫的陆军士兵与军官们紧急穿上救生衣,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就在此刻,一架日本飞机如幽灵般从云层中冲出,毫无征兆地发起了攻击。它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姿态俯冲而下,与海平面形成90度的夹角,直逼LST-472号舰桥而来。一声巨响,飞机在舰桥上炸裂,携带的炸弹随之引爆,瞬间将奥勃莱恩上校击倒在地,头部重创,陷入昏迷。四周,是横陈的尸体与残破的肢体,伤兵们的呻吟声此起彼伏。海面上,油斑与死尸漂浮,天空中,空战正酣。
自杀式飞机一架接一架地被击落,它们拖着长长的烟尾,企图在坠落之际给予目标舰最后的“亲吻”。美舰则全力反击,127毫米炮与40毫米炮的炮火如暴雨般倾泻,天空中烟团密布,战斗机的引擎声尖锐刺耳。舰队不断遭受重创,但“达希尔”号驱逐舰的出现,为奥勃莱恩上校等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在驱逐舰的帮助下,他们成功转移,对于奥勃莱恩而言,麦克阿瑟的“观战”信,却成了他命运转折的预兆,将他引向了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此刻,日本的“零”式机、“九七”式舰载轰炸机与“九七”式陆基战斗机仍在疯狂地进行自杀式撞击。而民都洛航渡船队,则如同一条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行的巨龙,无畏地迎接着每一个挑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一艘战舰在毒蜂般的攻击下,如同被狂风肆虐的林木,剧烈地摇曳、震颤,发出不屈的咆哮,坚持着破浪前行。正当它奋力抵抗之际,天空突现阴影,一架日机从一艘LST(坦克登陆舰)上空掠过,机翼如利刃般斩断了通讯天线,随后在距坦克登陆舰仅数米之遥处,猛然扎入波涛之中,激起一道壮观的水柱。
与此同时,另一架日本双引擎轰炸机,向着庞然大物般的“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猛扑而去,却瞬间被280毫米的巨炮所吞噬,化为一团绚烂的火光,瞬间湮灭。而在另一侧,一架日本彗星式战斗机,带着决绝与狂热,直冲“哈拉顿”号驱逐舰而来。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舰长展现出了超凡的机智与冷静,果断下令右满舵,使得这架神风战斗机在最后一刻偏离了目标,从“哈拉顿”号的舰桥上斜掠而过,右翼擦过建筑物,机身扭曲,最终撞上了救生艇,左翼则将探照灯甩入了大海。随着携带的炸弹轰然爆炸,巨大的烟囱被无情地掀飞,燃油如瀑布般倾泻而上层甲板,瞬间点燃了熊熊烈焰,将勇敢的水兵们逼入了绝境,他们不得不跃入冰冷的海水中以求生存。而失去了烟囱的“哈拉顿”号,则被一团团洁白的高压蒸汽所笼罩。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民都洛航渡舰队的旗舰“纳希维尔”号巡洋舰也未能幸免。大西泷治郎与福留繁中将曾特别指出,这是麦克阿瑟的旗舰,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摧毁。当那致命的一击落下时,麦克阿瑟并不在舰上,而登陆总指挥斯特鲁布尔少将则在此刻接过了旗舰的重任。不幸的是,这一击不仅夺去了斯特鲁布尔的参谋长、突击队司令登克尔准将的参谋长以及众多高级将校的生命,还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最终,“纳希维尔”号与“哈拉顿”号不得不被迫撤回莱特湾,留下了无尽的悲痛与哀伤。这一天,成为了所有人心中难以忘怀的悲痛之日。菲律宾人民第一次听到了美国人用饱含泪水的声音唱响《星条旗之歌》,那歌声中既有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也有对逝去战友的深深怀念与哀悼。12月15日,斯特鲁布尔少将的航渡编队再次踏上征程,在民都洛岛南岸的圣约瑟镇附近成功登陆。
这一次,他们得到了菲律宾大自然的温柔接纳——那含着一脉哀愁的田园风光、悠然自得的水牛、红花绿树交织成的美丽画卷。而登陆过程之顺利,无一人伤亡,更是为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安宁与希望。在那片苍翠欲滴的竹林深处,一位身着古朴蓑衣的农夫悠然行走,他的斗笠轻轻摇曳,仿佛与四周轻拂的竹叶共鸣,奏响了一曲宁静致远的田园诗篇。在这片静谧之中,竟无一名东瀛士的踪迹,仿佛这片土地自古便与世隔绝,远离了战争的喧嚣与纷扰。一封来自马歇尔的贺电穿越了千山万水,抵达了麦克阿瑟的案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麦克阿瑟在莱特岛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在民都洛岛上正在进行的英勇事业的由衷赞美:“尊敬的麦克阿瑟将军,您在莱特岛上所成就的伟业,以及在民都洛岛上不懈奋斗的英姿,皆彰显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与非凡的勇气。我衷心祝愿您与麾下将士能够继续高歌猛进,屡创佳绩,愿平安与胜利之光永远照耀着您前行的道路。”
对于麦克阿瑟而言,这份荣誉与祝福背后,却藏着更为远大的抱负。他站在吕宋岛的门槛上,目光如炬,直视着前方那片尚未被征服的土地,心中激荡着无尽的豪情壮志:“此刻,我立于吕宋之畔,犹如一位虔诚的祈祷者,历经数月的期盼与准备,终于得以向那顽抗之敌发起挑战。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对信念与决心的考验。愿我们的每一步前行,都能成为通向和平与胜利的坚实步伐。”在这片被翠竹环抱的宁静之地,与那位蓑衣农夫的悠然自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麦克阿瑟心中那份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