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儿时智对妙联,一生成就显著,还带一特别故事

此生读写伴 2023-05-19 22:13:54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平仄相对。

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有关对联的故事、典故,即“联话”。

常清君这次讲述的是有关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小时候巧对对联的故事。

01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等,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金华仙伯,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游学于宋代大文豪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在诗、词、文、书法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

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提倡诗要有“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之髓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其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为江西诗派开创者。在文学界有“诗比苏黄”的说法。

黄庭坚的词风流宕豪迈、高旷飘逸,与苏轼的词风比较接近;其散文则具有洁净简放,纵横疏朗的风格;其书法独树一格,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

02

话说黄庭坚从小就聪慧过人,又勤奋努力,七岁能作文,被乡里称为神童。他的舅父是个有学问、能诗善文的人,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他对黄庭坚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觉得小外甥以后必成栋梁之才。有一天,舅父来黄庭坚家里串门。一年不见,想他必又有长进,便要试试他的才学。

这时两个人走到院子里,看到一片桑树,舅父于是即兴出了一句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锈;

在常清君看来,这句上联巧妙地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而且前后逻辑思维严密,语句关系递进,既描述了基本的养蚕结丝织锦的农业知识,还充分考虑到了幼年黄庭坚的身份,运用了更适合少年儿童的三字句格式,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两人眼前所见的应景之作,可谓既有特色,又有难度。

03

小小黄庭坚听了舅父的联句,便邹着眉头认真思考起来,一时也没想出下联来。舅父为了缓解一下现场气氛,便对外甥说道:“这样吧,我们先进屋里,我用笔把这句上联写出来,你再对不迟。”

两人于是又一同走进书房里,舅父拿起一支毛笔,蘸上墨汁,把这句上联写在纸上。小庭坚一看舅父手中握着的毛笔,一下子有了灵感,说:“舅父,舅父,我想出下联来了”,并立刻大声说道: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说完之后,他也拿起毛笔将这句下联写在了纸上。

在常清君看来,小小黄庭坚所对出的这句下联,也非常巧妙而且十分工整,用“草”对“桑”,是植物类名词对植物类名词;用“兔”对“蚕”,是动物类名词对动物类名词,而且也同样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也同样做到了前后逻辑思维严密,语句关系递进,将毛笔的制作过程言简意赅地叙述了出来,并且平仄也是严格相对。

小小黄庭坚果然十分了得,名不虚传。

舅父一听,哈哈大笑,连说“对得好!对得好!”心想这外甥小小年纪就如此了得,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从此他对黄庭坚更加器重,更加耐心教导。

04

常清君顺便在此也讲述一下,《二十四孝》中的那个“涤亲溺器”的尽孝故事的主角,就是黄庭坚。

这则故事说的是黄庭坚秉性至孝,自小侍奉父母极真诚而且无微不至。因为他的母亲有洁癖,受不了马桶的异味(古代当然没有什么现代的陶瓷冲水式卫生间和抽水马桶之类的),所以他从小就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数十年如一日。

即使黄庭坚后来考中进士,历任县蔚、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起居舍人等职,尽管家里可以由妻妾、儿女、丫鬟、仆人等来做这件事情,他也在照顾母亲起居方面依然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

当母亲病危的时候,黄庭坚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奉在病榻前,亲自浅嚐汤药,尽孝尽心。母亲去世后,他筑室(永思堂)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这一感人孝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我们钦佩。

常清君云:自小多才学,黄山谷名不虚传。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