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国家层面批复了40多座重要城市的2035年总体规划,明确了这些城市的性质、核心功能、城镇开发空间等关键要素,摹画了未来10年的发展格局。
这些城市,被称为“国批”城市,包括了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所有省会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佛山、东莞等少部分地级市。
那么,此次规划调整,透露出怎样的城市发展新信号?谁的定位最高?谁升级了,谁又降格了?
第一,40多座城市的具体定位如何?都是什么“中心”?
这次规划,在城市中心定位方面,“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层次的中心城市梯度体系。即:“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区/ 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等。
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有6个城市。
北京: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创中心。
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科创中心。
天津、重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广州: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
深圳: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
具有国家层面中心城市定位的6座城市,“北、上、天、重”是直辖市,“广州、深圳”不是直辖市,且都集中在广东省,凸显出广东的重要地位。

二、以大区或国家战略为定位,有13座城市。
共分为4大经济分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同为大区中心城市,但前缀不同、地区范围不一,从而也有差别。
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杭州、南京、苏州。
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太原。
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春、哈尔滨。
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沈阳
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
看得出来,这13座城市,前缀含有“重要的”中心城市,说明就不只有一家。而直接以“中心城市”相称,则就只有一家,意味着其在该地区的引领地位。

三、以所在地区、城市群为定位,有11座城市。
在4大经济分区之外,进一步划定了“华北、西北、华南、西南”4个地域分区和长三角、长江中游”2个特殊分区。
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
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银川、西宁。
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宁。
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贵阳。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合肥、无锡、常州。
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长沙。
长沙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昌。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宁波GDP已经赶超天津,剑指TOP 10,但其定位,只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仅与无锡、合肥、常州相当。而湖南省会长沙市,拿下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把“重要的”三个字去掉了。

四、以特殊区域或特殊使命、任务定位,有10座城市。
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济南。
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大连。
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昆明。
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石家庄。
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城市:佛山、东莞。
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秦皇岛。

第二,19个重点城市,谁的定位最为独特?谁被赋予相对特殊的功能?
一、深圳市。
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划中心城市,但拥有“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两大独特定位。在经济领域,以“经济中心”命名的城市仅有上海和深圳,足见深圳经济地位之高。
二、广州市。
“综合性门户”定位独一无二,作为中国“南大门”,集多种城市综合功能于一体。

三、杭州市、成都市、西安市、武汉市。
杭州被赋予“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这一“国字号”定位,凸显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跑实力,“科技六小龙”应该说便是很好的例证。
成都、西安、武汉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综合且全面。而成都除了西部经济中心外,还身兼多项区域核心职能,有“西部门户”之势;武汉则是中部多个领域的中心,巩固了“中部第一城”的地位。
应该说,这4座城市都拿下了超出同能级城市的定位。

四、宁波市、厦门市、大连市、哈尔滨市。
宁波是“全国航运物流中心”,厦门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承载地”,大连是“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哈尔滨是“向北开放门户”,应该说,与这4座城市自身的区位和产业特色紧密相关。

第三,27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各自的定位怎么样?谁最高?
具体来说,不同的省会、首府城市,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战略地位等不一样,在定位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一、广州市为第一档,武汉、成都、沈阳其次,其他城市各有特色。
4大经济分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每个大分区都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广州市被冠以“南大门”之称,而武汉之于中部、成都之于西部、沈阳之于东北,都相当于大分区里“一哥”的角色。
二、省会、首府普遍都有中心城市功能,但是海口、拉萨成了例外。
作为一个省份、自治区“行政、交通、教科文卫”等中心,省会、首府的地位应该都不低。但是,海口、拉萨的实力相对来,确实太弱了。主要原因,还是海南省、西藏的经济体量不大,而且还缺乏足够大的经济腹地。
三、省会、首府大多数亦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枢纽有“国际性”和“全国性”之差别。
广州、郑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杭州、南京、哈尔滨、海口、昆明、乌鲁木齐等12个省会、首府,拿到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
此外,除了这12个城市以外,还有4个直辖市和4个副省级城市“深圳、青岛、大连、厦门”亦拿到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
相比之下,长沙、宁波、济南、福州、合肥等城市,虽然已经是“万亿元”城市俱乐部成员,但只是“全国性”枢纽。
此次,国家对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的批复,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明确了具体方向。城市定位的调整,不仅仅会影响城市自身的资源配置和发展路径,还将会重塑该区域的经济格局。
当然,规划不等于一切,“罗马”不是靠规划就可以建成的!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