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的独到之处

儒雅湘水送余波 2025-01-26 20:56:35

1849年,时年28岁的旧贵族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与彼得拉舍夫小组活动被捕,罪名“政治犯”,被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充当了整整十年的苦役犯。

陀翁1859年出狱,1861年着手写作、翌年出版的《死屋手记》,真实反映了他自己流放西伯利亚的牢狱苦役生活。

身处监狱数年,陀翁得以以现身说法全方位多角度观察个个苦役犯的行为与动机,对苦役犯司空见惯的陋习、罪性进行了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描摹。

在第一章死屋里,作者用冷峻的笔触素描式描述了形形色色苦役犯的不同表现、神态与心态,尔后笔锋一转,陀翁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先知先觉、以作家的洞察力,对所有苦役犯高度概括总结:

一般说来,把虚荣和外表放在第一个位置上面的人,都已受了腐化,卑鄙得很。谣言和诬蔑是一直在发生着的,简直就是地狱,极端的黑暗。……

作者继续描摹狱中罪犯的百般丑态:

“魔鬼必须先穿破三双草鞋,才能把我们聚成一堆!”——他们自己对自己说。因此,谣言、阴谋、婆婆妈妈的谗言、妒忌、争执、仇恨,永远处于这个黑暗的生活中的首要位置。没有一个泼妇会像这些杀人犯的几个人那样搬弄是非。……

陀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个苦役犯的扭曲、奇葩心态、变态心理、行为,有弑父的、有军事犯、有政治犯、还有故意犯罪,只是为了能够进到监狱里来,以躲避外边更加艰苦的生活。

通过陀翁多年作家般的观察,他发觉这些苦役犯和被判刑者,没有一点点的羞耻和忏悔,甚至还说:“几年以来,我没有在这些人中看见过丝毫的忏悔,也没有看到他们对于自己的犯罪感到一点点的沉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是完全有理的。这是事实。……”。

苦役犯里大家互相偷窃,互相咒骂是家常便饭。

在《死屋手记》里,陀翁通过对罪犯的动机、神态、心理观察,发出了罪犯对所犯之罪的麻木不仁、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几乎到了登峰造极地步的感叹。这些监狱里的罪犯是以将罪性付诸行动了,还有那些监狱外的心灵空虚、心麻木、灵沉睡的人呢?那是多如牛毛啊!

陀翁在狱中,是一个例外,他随时随地拿着《圣经》,以至于有一个苦役犯明明偷了他的圣经,还装作若无其事的。

人类心中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在陀翁笔下一览无遗,而且他们是如此的麻木,在罪中兜转打滚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透过《死屋手记》,陀翁再现了人类心灵对罪的麻木,在罪中兜转的各色人等,如同行尸走肉。死屋本意是监狱,陀翁隐喻这个罪恶的世界,形形色色被罪捆绑的人,生活在黑暗、污浊、虚荣、蛮横、虚伪里,却自以为是、自以为义,为生存而生存。

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

他们叫舌头学习说谎,劳劳碌碌的作孽。

这是人类中大多数人的光景。

但愿上帝保佑,让陀翁在小说最后的祈祷:

“愿上帝保佑!自由,新的生命,新的生活,死人复活了……多么美妙的时刻啊”临格地球。阿们!哈利路亚!

愿陀翁的祈祷临格地上!!!

0 阅读:1
儒雅湘水送余波

儒雅湘水送余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