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元帅逝世,终年76岁。
同年,与彭德怀同时离职的还有六位著名将领,其中包括两位开国大将、两位开国上将以及两位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国民党将领。
王树声是新中国首批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军事将领之一,他于1974年1月7日逝世,成为开国将帅中最早离世的一位。作为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将领,他的去世标志着新中国开国元勋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王树声的离世,不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预示着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王树声出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岗,年仅22岁便参与了黄麻起义的领导工作。此后,他历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和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和总军械部部长等重要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将领之一。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将军因病去世,时年69岁。
在王树声病重期间,周恩来总理前往医院探望。王树声感慨自己“在革命中无功反而有过”,周总理立即回应:“树声同志,党中央和毛主席都认可你是一位优秀的同志!在战争时期,你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之一,长征路上你表现英勇;新中国成立后,你在军械工业领域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你对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
张云逸是开国大将中第二位离世的,他于1974年11月19日逝世。
张云逸,1892年生于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在十位开国大将中年纪最长,投身革命的时间也最早。1909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先后参与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以及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张云逸在我军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革军委副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新四军参谋长和华东军区副司令。他是军队中一位经验丰富、战功显赫的将领,并于1955年获得大将军衔。
张云逸在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声望,深受同僚敬重。毛泽东曾称赞他为人稳重,威望显著。与他共事多年的陈毅也评价他心胸宽广,品德高尚,令人钦佩。
张云逸在开国大将中享有特殊待遇,他是唯一一位领取元帅级别薪资的将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战功显赫的粟裕,也未能获得同等待遇。这一事实凸显了张云逸在军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974年11月19日,张云逸将军离世,终年82岁。
陈伯钧是新中国首批授衔的上将中最早离世的一位,他的逝世日期是1974年2月6日。
陈伯钧来自四川达县,现称达川区。他在黄埔军校第六期完成学业,参与了由毛主席发起的秋收起义,随后与毛主席一同抵达井冈山,成为毛主席早期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毛主席赞誉他为“红军中的杰出人才”。
陈伯钧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地位,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他先后担任红15军军长、红6军团军团长,以及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在东北野战军期间,他出任第1兵团副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我军高级将领之一。
1974年2月6日,陈伯钧将军因病去世,时年64岁。
陈明仁是第二位逝世的开国上将,他于1974年5月21日离世。
陈明仁出生在湖南醴陵,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曾是蒋介石非常器重的学生。然而,由于他性格直率,多次遭遇排挤。
在抗战期间,陈明仁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带领部队参与了九江保卫战和昆仑关战役等关键战斗,表现突出。此外,他还随中国远征军赴境外作战,在国际战场上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些经历充分体现了他的指挥能力和爱国精神,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解放战争期间,陈明仁在四平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抵御了林彪的多次进攻,使得林彪难以取得突破。毛泽东对此高度评价,甚至直言:“我觉得林彪在打仗方面比不上你。”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陈明仁的军事智慧,也反映了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1949年8月4日,陈明仁带领所属部队宣布起义,这一行动对长沙的和平解放起到了关键作用。1955年,他因其卓越贡献被授予上将军衔。
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将军在北京逝世,时年71岁。
1974年4月19日,国民党抗日将领傅作义逝世,成为该阵营中首位离世的著名抗战英雄。
傅作义,祖籍山西荣河,曾就读于保定军校第五期,后在阎锡山领导的晋系军队中崭露头角,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傅作义作为抗战时期的杰出将领,早在1933年便投身于长城抗战,随后在1936年又参与了绥远战役,并在百灵庙一战中取得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阶段,傅作义先后出任第7集团军总指挥和第12战区最高指挥官。他指挥的部队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五原战役的重大胜利,这些战果对当时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1月,傅作义选择顺应时代潮流,公开宣布起义,这一决定确保了北平这座千年古都免于战火,实现了和平解放,其贡献不可估量。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先后出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水利部部长等重要职务。按照当时军队的授衔标准,以他的资历和贡献,完全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傅作义在解放战争后期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也为他在新政权中担任要职奠定了基础。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将军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1974年11月17日,国民党抗日将领李延年离世,成为第二位逝世的著名抗战英雄。
李延年来自山东乐安县,和陈明仁一样,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
李延年在军事生涯中比陈明仁更早崭露头角,全面抗战开始时他已晋升为军长。此后,他先后担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和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部队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以及昆仑关战役等重要战役,成为抗日战争中备受瞩目的杰出将领。
这位抗日英雄因选择追随蒋介石,最终落入其阵营。1949年,他随蒋介石撤退至台湾,不料却遭到蒋介石的囚禁,长达十年之久。1974年11月17日,他在抑郁中去世,享年70岁。
1974年,多位知名人物相继离世,其中包括王稼祥。他生前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外交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于当年1月25日逝世,终年68岁。
竺可桢是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他生前担任过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职务。他在1974年2月7日逝世,终年84岁。
王明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些做法曾对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损害。新中国成立后,他以赴苏联治疗疾病为由长期滞留国外,直至1974年3月27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0岁。
滕代远,曾任铁道部长,之前还担任过红一方面军副政委、中央军委参谋长以及八路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他在1974年12月1日逝世,终年70岁。
顾准,这位杰出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在1974年12月3日离世,年仅59岁。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