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战国那会儿跟白起、李牧、王翦齐名的四位顶尖大将之一。他这辈子打仗从没输过,攻哪儿都能拿下,在历史上那是出了大名了。
赵惠文王那时候,他多次领兵抵挡秦国想要吞掉赵国的念头。公元前283年,他一路猛攻,直接打下了齐国的阳晋城,这下子可把其他诸侯国都给震住了。
不过,一提廉颇,咱们脑袋里立马就会蹦出另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蔺相如。
蔺相如原本是个平民百姓,没过多久,他就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量,好几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赵惠文王解决了大麻烦。就这样,他很快就在赵国的高层里站稳了脚跟。
文能治国安民,武能保疆守土,可赵国的这两位大佬就是不对盘,关系紧张得跟仇人似的。话说回来,蔺相如和廉颇之间到底有啥过节呢?后来,蔺相如又是怎么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这事啊,得从那块和氏璧聊起。
【01】
【和氏璧】
这天,赵惠文王正在宫里忙着看大臣们的报告,冷不丁地,有个宫女跑进来,说有个人带着楚国的宝贝和氏璧来了。赵王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马让人把那献宝的人请进宫里头。
赵王瞅着手里的和氏璧,心里头直嘀咕:“想那周朝有砥厄玉,宋朝有结绿宝,梁国悬愁玉也挺有名,楚国这和氏璧,真是了不得,天底下顶尖的宝贝啊!”
但好景不长,没多久,秦昭襄王就得知了赵国拥有和氏璧的事儿。
自打商鞅变法后,秦国就越来越强大。到了秦昭襄王那会儿,公元前288年,他自个儿宣布要做西边的帝王,打算把其他六个国家都吃掉。虽说这目标没实现,但他的那份霸气可没减。
听说和氏璧这宝贝落到了赵王手里,他心里那叫一个痒痒,铁了心要把这宝贝搞到手。为了能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他琢磨出了个挺妙的点子。
要是想拿走啥,得先给点甜头。所以,他马上给赵王写了封信,打算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和氏璧。
赵惠文王一听到那消息,心里头就七上八下的,赶紧把大臣们都叫来商量办法。可没想到,大殿里头,大臣们意见不统一,啥说法都有,这让赵王急得直挠头,一挥手,就说算了,先散朝吧。
就在这时,大将廉颇挺身而出,开口道:“大王,我有点事儿得跟您禀报一下。”
赵惠文王一看这情形,赶紧开口说:“廉颇大将军,有啥话就直接讲出来吧。”
廉颇直截了当地说:“大王,咱们赵国跟秦国比起来,那是弱了不少。要是咱们不把和氏璧给秦王,他肯定得找借口找咱们麻烦,到时候,事情可就闹大了,没法收拾。”
赵惠文王心里也挺犯嘀咕,就直接问了:“廉颇将军啊,要是寡人真把和氏璧给了秦王,他却不给咱城池,那可咋整呢?”
廉颇被赵王给问懵了,只好双手一抱拳道:“哎呀,这个嘛……臣心里也没个准谱儿。”
廉颇的回答叫赵王心里不太痛快,朝会就这么别扭地结束了。这事儿让赵王一直闷闷不乐。就在这时,宦官头头缪贤听说了这事儿,他马不停蹄地去求见赵王,因为他手底下有个能人,说不定能摆平这个难题。
春秋战国那会儿,王公贵族们都喜欢养些门客在身边,要说门客最多的,还得数战国四公子。听说,他们暗地里招来的门客人数,竟然足足有三千人之多。
宦官头头就是管宦官的老大,他们为了站稳脚跟,也会掏钱请些帮手给自己出主意。说起来,这个宦官头头缪贤请的帮手,不是别人,就是蔺相如。
听说有人能把那个棘手问题给搞定,赵王高兴坏了,马上让人把他叫来见面。
在大殿里头,赵惠文王瞅着底下站着的人,直接问道:“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咱们的和氏璧,这事儿咱能不能答应呢?”
蔺相如果断地说:“秦国势力大,赵国势力小,咱们没法不答应。”
赵惠文王再次发问:“要是秦王把和氏璧弄到手了,却不肯给我,那可咋整?”
蔺相如回答说:“秦王想用几座城池来换我们的和氏璧,咱们要是不答应,就显得赵国不讲道理。可要是赵国把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城池,那就是秦国不讲道理了。我琢磨着,大王您还是把璧给秦国吧。要是秦国拿了璧不给城池,那全天下的人都会笑话秦国的国君,说他是个说话不算数、不忠不厚道的家伙。”
赵惠文王听完之后,点了点头,但随即又皱起了眉头:“不过,这该派谁去好呢?”
蔺相如又说:“大王要是真没别人能去,那我就去秦国送和氏璧。大王您宽心,只要我活着,和氏璧就丢不了。要是秦王拿了璧不给咱城,那我豁出命也得把和氏璧给赵国弄回来。”
赵惠文王琢磨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点头答应了蔺相如的提议,马上就叫手下人和保镖跟着蔺相如去秦国跑一趟。
蔺相如一到秦国,秦王得知赵国把和氏璧给送过来了,心里头那叫一个高兴,马上就叫人去把蔺相如给请来了。
蔺相如见了秦昭襄王,赶紧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拿着和氏璧,左看右看,嘴里直说:“这真是顶级宝贝,传说中的和氏璧,现在归我了!”
蔺相如瞧着秦王光顾着乐呵,压根儿不提换城那茬儿,他心里头一转念,开口道:“陛下,臣有个事儿得跟您说,和氏璧上有点儿小毛病,臣给您指出来吧。”
秦王没多想,赶紧叫宫女把和氏璧拿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和氏璧,立马掉头就往大殿的柱子那儿跑。
根据《史记》里头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说:
王给了和氏璧,蔺相如就拿着璧退后几步站着,靠着柱子,气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头顶都快碰到帽子了。
蔺相如拿起和氏璧,装模作样要往柱子上砸,气呼呼地说:“我跑到秦国来,赵国的老百姓都怕秦王说话不算话,劝我不要来,可我当时坚决不肯听。但现在瞧您这意思,根本不打算给赵国那十五座城。如果您非逼我,那我干脆就和这和氏璧一块儿,在这柱子上碰个头破血流算了!”
秦王一看这架势,没辙了,只好妥协说:“嘿,咱们有话好好商量,十五座城池嘛,我答应给赵国就是了。”
蔺相如听到秦王给了保证,立马坚定地说:“行,我信大王你说话算话。和氏璧那可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对您那是敬重得很,才舍得拿出来。赵王送璧之前,还特地斋戒了五天,以求诚意。所以,我希望大王您也能斋戒五天,这样我才好安心把和氏璧交给您。”
秦昭襄王心里清楚,这时候可不能再惹毛蔺相如了,万一他真的把和氏璧给砸了,他一条命倒不算啥,关键是那宝贝就毁了。想到这儿,他赶紧回应:“行!我答应你了!”
蔺相如一回驿站就想通了,秦王说的斋戒根本就是个拖延时间的法子,他压根儿不打算把城给赵国。这么一想,他赶紧把手下叫来,吩咐他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过了五天,秦王完成了斋戒,又一次把蔺相如叫来,打算让他再把和氏璧献上来。
蔺相如居然开口说:“打从秦国穆公那会儿起,二十多个国君,没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被大王您给耍了,回头没法跟赵国交代,所以就先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秦昭襄王一听和氏璧被送回了赵国,火就上来了,这时蔺相如开口了:“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您派人去赵国要璧,赵国立马就得送上。如今秦国这么牛,要是先给赵国十五座城,赵国哪敢扣着和氏璧不给,得罪您呢?”
秦昭襄王一听完,猛地站起来,火冒三丈,立马就要下令杀掉蔺相如。
蔺相如还是一点都不害怕,直接说:“我明白,骗了大王肯定是死路一条,但我情愿就这么死了。”
蔺相如这么一讲,秦王就犯难了。心想,就算把蔺相如给杀了,和氏璧也到不了手,反而还会跟赵国彻底闹僵,那可真是亏大了。
想到这些,秦王无奈之下,只能让人把蔺相如送回去。
蔺相如顺利把和氏璧从秦国带了回来,还没给赵国丢脸,赵王高兴坏了,直接提拔他做了上大夫。秦国那边呢,也再没提换璧的事儿,这事儿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不过,秦王一招没奏效,立马又琢磨出另一招来。
根据古老的史书《史记》里的说法: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又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者去告诉赵王,说想和赵王和好,在西河外边的渑池见面。赵王心里害怕秦国,不想去。廉颇和蔺相如商量后说:“要是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既弱小又胆怯了。”赵王一听,觉得有理,于是就决定去,还带着蔺相如一起。
秦王决定打赵国,一下子就拿下了石城。转过年来,他又下令去打赵国,这回直接杀了两万多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秦王就喊赵王去渑池开会,商量结盟的事儿。
赵王一听这消息,心里头吓得直哆嗦。想当年,公元前299年那会儿,楚怀王就是被秦王用开会的名义骗到秦国,一扣就是好几年,最后还在那儿咽了气。这事儿才过去没几年呢,赵王生怕自己也落个同样的下场。没办法,他赶紧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一块儿商量咋办。
廉颇一听到这事儿,赶紧跟赵王说:“大王,您要是不去,那咱赵国不就显得胆小怕事了嘛,到时候肯定会被别的国家笑话。”
赵惠文王听完之后,摇了摇头说:“这么说,我非得走一趟不可了。”
蔺相如一看这情形,就走上前说:“大王,我愿意跟着您一起去。”
赵惠文王一看蔺相如答应一起去,心里顿时踏实了不少。
廉颇看到这个情况,直接说:“大王这次出门,从开始走到见完人再回到咱这儿,顶多也就三十天。要是三十天后大王还没回来,那我就提议让太子即位,好让秦国死了这条心。”
赵惠文王考虑再三,觉得为了整体利益,就点头同意了廉颇的提议。
赵王他们没多久就到了渑池,一看秦王在那儿摆了好多桌酒席,正热情招待他们呢。大家伙儿正喝得高兴,秦王冷不丁让歌舞停了,说想让赵王弹个琴,给大伙儿添添乐子。
赵王没多想,立马就弹了首曲子。但等赵王弹奏完毕,秦国的史官突然蹦出来,扯着嗓子宣布,说在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聚会喝酒那会儿,赵王还给秦王弹了曲子助乐呢。
这话一说,赵王愣了神,蔺相如也是火冒三丈,他立马站起走到秦昭襄王跟前讲:“陛下,赵王听说您在秦地音乐上很有造诣,能不能让我给您送个盆缶来,咱们一起乐乐?”
秦昭襄王一听,瞪大眼睛问:“你确定你知道自己在说啥吗?”
蔺相如一点也不受影响,还是硬把盆缶塞到秦王手里,让秦王敲一下玩玩。可秦王就是不买账,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气氛一下子就紧张得要命。
蔺相如一看这情形,慢条斯理地说:“我现在就在大王五步远的地方,大王要是不答应我,那我可不顾一切了,五步之内,就算豁出性命,我也得让大王身上沾上我的血。”
秦国将士瞧见蔺相如拿秦王开涮,立马冲上前去想解决掉蔺相如。可蔺相如突然大喊一声,震得在场人都一愣:“我看你们谁敢动手!”
秦王没办法,只好不太情愿地敲了一下那缶。
蔺相如立马高声对御史吩咐:“快记下来!就在那一天,秦王可是给赵王敲了回缶呢!”
最后,宴会闹得很僵,秦王从头到尾都没占到便宜。秦王心里清楚,廉颇肯定已经安排了重兵防着秦国,想要扣留赵王是不可能的。所以,尽管他一百个不乐意,也只能让赵王回赵国去了。
赵王靠蔺相如帮忙,平安回到了赵国,他立马提拔蔺相如做了上卿,这一下子,蔺相如的职位就比廉颇还要高了。
赵国的难关又一次平安度过了,按理说大家都该乐呵乐呵,可谁承想,廉颇对蔺相如升官这事儿心里头很是不爽。
事情真是一茬接一茬,蔺相如刚跟强大的秦国周旋完,心想这下仕途该平稳了吧,结果大将廉颇又跟他不对付。那蔺相如到底是怎么摆平跟廉颇之间的疙瘩的呢?
【02】
【将相和】
这天晚上,王宫里热闹非凡,歌舞不断,所有的文官武将都来了,一块儿给赵王接风洗尘,庆祝他平安回来。就是廉颇没到场,赵王没办法,只好把宫里的好酒赏给廉颇,让他也沾沾喜气。
廉颇这会子一个人闷在家里,端着酒杯一口一口地往肚里灌。他心里琢磨着,王宫那边肯定是热闹非凡,蔺相如肯定混得风生水起。一想到那家伙如今爬到了自己头上,廉颇心里头就不是滋味,堵得慌。
廉颇的手下人瞧见他在那儿自个儿喝闷酒,就走过去,试着轻声问他咋回事。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因为蔺相如升了官,职位还比廉颇高。更让廉颇窝火的是,那家伙升了官不仅没来安抚廉颇,还一个劲儿地煽风点火。这下子,廉颇心里的那股子不乐意彻底被撩拨起来了。
他一把把酒杯摔在桌子上,大声说道:“行了,我可是赵国的大将军,打下过那么多城池,立下赫赫战功。那个蔺相如,光靠耍嘴皮子,职位怎么就跑到我前面去了。再说了,他本来就是个小人物,这让我心里怎么平衡?以后见着他,我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瞧瞧。”
拿定主意后,他就琢磨着怎么找机会给蔺相如点颜色瞧瞧。可奇怪的是,左盼右盼,蔺相如就是不来上朝,这让廉颇心里头直犯嘀咕。
根据古代史书《史记》里头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这部分内容说:
相如一听到这事儿,就不愿意去参加那个会。每次上朝,他都找借口说自己不舒服,就是不想和廉颇争高低。后来有一次,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来了,他赶紧让车夫把车赶到一边,躲开了。
没想到,廉颇扬言要当面给蔺相如难堪的话,全让蔺相如知道了。于是,蔺相如直接说自己病了,不去上朝,就是不想和廉颇撞上。说实话,蔺相如被廉颇记恨,也挺冤枉的。
在渑池会议上,蔺相如挺身而出,拼死保护赵王,不让秦王得逞,成功确保赵王安全返回赵国。事后,赵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给了他不少赏赐。可没想到,这却招来了廉颇的不满,让蔺相如心里挺不是滋味。
可是,老这么躲着不去上朝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蔺相如心里也清楚,但他实在是想不出啥好主意,只能一直咬牙硬挺着。
这天,蔺相如和平常一样在街上溜达,老远就看见廉颇一脸怒火地往这边冲,蔺相如一看这架势,立马扭头准备开溜。
廉颇猛地一嗓子吼出来:“给我停下!为啥要溜啊?”
蔺相如只好随便应付了一句:“廉将军,我突然记起家里还有点急事,得先撤了,实在不好意思哈。”
说完,蔺相如立马迈开大步,匆匆走了。
廉颇瞧他这副德行,忍不住挖苦说:“哼,真是个没骨气的家伙,就知道逃来逃去。今天算你小子走狗屎运,不然的话,看我怎么好好收拾收拾你,让你知道知道本将军的厉害。”
蔺相如侥幸逃过了一难,可这事儿不小心传到了手下人的耳朵里。结果,那些原本对他毕恭毕敬的手下,也开始瞧不起他,甚至私下里嘲笑他。这让蔺相如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憋屈得很。
这天,有个手下觉得蔺相如表现得太过胆小怕事,就来找他,说要走人:“大人,我是来跟您告别的,希望您同意我离开。”
蔺相如满脸不解地问:“你咋就要走呢?是我哪儿没招待好吗?”
手下听完之后,就直接讲了:“我是因为觉得大人您品德高尚才跟您来的,但现在看您见到廉颇将军那样子,就跟老鼠碰到猫似的,真没想到您会这么胆小。”
蔺相如听了这话,没多说啥,直接就问:“你来说说,廉颇和秦王,到底谁更牛?”
手下心里犯嘀咕,不过还是答道:“那肯定是秦王呗。”
蔺相如接着说:“秦王那霸气冲天的样子,我蔺相如都敢在他大殿上直接怼他,让他手下的大臣们丢脸,我还会怕廉颇将军吗?我心里明白,秦国为啥不敢随便动赵国,不就因为咱俩,我和廉颇将军在这儿镇着嘛。要是咱俩现在斗起来,那肯定没法一起扛事儿了。我之所以让着他,是因为国家的仇恨最重要,个人的那点小恩怨,先放一边。”
下属听完之后,打心底里认同,于是也不再提起辞职那档子事了。
蔺相如那话传到廉颇那儿,廉颇一听,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别提多复杂了,惭愧得要命,直接说:“这么看来,我才是那个光想着争权夺势的家伙。快去,找几个人把我绑了,送到蔺大人府上去道歉。”
那天,廉颇扛着荆条,直接走到蔺相如家,又一跪下来认错。他对蔺相如说:“相爷,我是个粗鲁人,您之前那么宽容我,我还一根筋,想给您难堪。今天我特地来认错,您要怎么罚我,我都认。”
蔺相如一看这情形,赶紧把廉颇给搀了起来,高兴地跟他说:“廉将军,快起来吧,你没给我难堪。今天能把您心里的疙瘩解开,我就满足了。往后啊,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根据古老的史书《史记》里头说的:
两人最后和解了,成了关系铁得跟亲兄弟一样的朋友。
廉颇和蔺相如冰释前嫌后,两人最终成了好朋友。从那以后,他们联手合作,让赵国在战国末期变得异常强大,成了数一数二的大国。
公元前263年的时候,秦国的大将军白起,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攻打韩国的上党地区。那会儿,上党地区的头儿冯亭正忙着写一封投降信,不过,他打算投降的不是秦国,而是北方的另一个厉害国家——赵国。
现在赵国的老大换成了赵孝成王,他收到冯亭的归顺信后,心里头那个美啊。上党郡这块地方,东西多得很,军事上也是个关键地儿,要是能把它收入囊中,赵国的实力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不过呢,话说回来,赵孝成王心里也犯怵秦国的强大,他怕要是真把上党给占了,秦国一生气反过来打他们怎么办。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就去找平阳君赵豹聊聊这事儿,想让赵豹给出出主意。结果赵豹一听,立马摇头,说啥也不同意收下上党郡。
赵豹的想法挺直接,上党郡眼下已经是秦国到手的肥肉了,赵国要是这时候去掺和一脚,肯定会惹恼秦国。真要是那样,赵国说不定还会吃亏。
赵孝成王听了赵豹的建议后,心里犯了嘀咕,但他对上党郡还是念念不忘。不死心的他,转头去找平原君赵胜商量对策。赵胜一听,直接说道,送到嘴边的肉哪有不吃的道理,毕竟那可是上党十七座城池啊!
按照《东周那些事儿》的说法:
出动上百万大军去攻打别国,耗了好几年时间,连一座城池都没攻下来。现在咱们没动一兵一卒,也没费一粒粮食,就得到了十七座城池,这可是天大的好处,绝对不能放过啊。
那会儿,战国七雄里头,能跟秦国较劲的就赵国一个,俩国家的军事实力差不多。不过呢,秦国搞了个商鞅变法,政治上就强了不少,赵国这方面就比不上了。
赵国要是想在政治上搞改革,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拿下上党能让赵国在短时间里国力、军力都涨一涨。等时机到了,跟秦国干一架,争夺天下,咱们也是有希望的。
赵孝成王一拍板,决定把上党郡收入囊中,他心里也明镜似的,知道秦国绝不会轻易放过这事儿。为了防着秦国来军事找茬,他琢磨着得派个猛将去上党郡守着。
赵王找平原君商量,问谁能跟秦国那个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抗衡。平原君就推荐了老将廉颇,他说廉颇虽然打仗没白起那么猛,但要是守城的话,应该能跟白起周旋周旋。
接着,赵孝成王就让平原君去接手上党郡,并且安排廉颇一块去那边守着。
这会儿,白起带着二十万大军正在城外摆开阵势,打算一下子攻下上党,可没想到,秦昭襄王突然下令,让他赶紧撤军。这命令来得太突然,白起心里头那叫一个纳闷。
说起来,秦国那个当丞相的范雎,一听说上党那块地方被赵国给收了,他就赶紧跟秦王说,咱们撤吧。你想啊,赵国一得了上党,那势力不就噌噌往上涨嘛,再加上他们那个老将廉颇在那守着,咱们去打,肯定捞不着啥好处。所以啊,咱不如先歇歇,养精蓄锐,等以后有机会了再动手。
不过,白起对赵国突然插手的做法非常恼火,他心里憋着气,多次跟秦王说想去长平打仗,跟廉颇分个高下。但秦王秦昭襄王不想冒这个险,最后还是让白起撤军回朝了。
老话常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但得等时机。就这样,秦国花了两年时间准备打仗。到了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调动了全国五十万精兵,浩浩荡荡开往赵国的长平,打算把之前上党被赵国抢走的那口恶气给出掉。
秦国带着五十万精兵强将压境而来,赵国当然也不肯退缩。赵孝成王直接让廉颇挂帅,也带了五十万大军,在长平那边摆开阵势。
那会儿,秦赵两国上百万大军都聚到了一块儿,长平这块地方到处都是士兵和盔甲,战国时候最大也最残酷的一场仗眼看就要开打,这仗就是人们说的“长平之战”。
这回打仗,秦国一开始派了大将王龁出马。王龁带着秦军一路猛冲猛打,接连攻下了好几座城池,直接就把军队开到了长平城的城门口。
这时候,老将廉颇安心守着城池,没急着出兵。他下令火速把城墙加高加固,不管秦军在城下怎么挑衅,他都跟大山一样稳当,压根不想出站。两边就这么僵持着,谁也没辙。
廉颇一开始用的死守方法真的挺管用,两边就这么耗着,一年过去了,秦军愣是一点便宜没占到。
但没多久,赵国首都邯郸就悄悄传开了,说廉颇老了,没啥作为了。这话风一吹,没多久就刮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对廉颇光守不打的做法相当恼火,觉得他是因为害怕秦军强大,才不敢出去干一架。但真相是,这都是秦国那个丞相范雎搞的离间计。
他收买了几个赵国的大臣,在邯郸城里到处散布廉颇的坏话,混淆是非,制造矛盾。这一招,不偏不倚地击中了赵孝成王最敏感的地方。
那时候,赵孝成王因为长平之战把国家折腾得太狠了,心里头很是犯愁。他琢磨着,不能让仗再这么拖下去了,得赶紧跟秦国做个了结。于是,赵孝成王决定,把上了年纪的廉颇换下来,换上了赵国大名鼎鼎的将领赵奢的儿子赵括来指挥。
这时候,蔺相如已经上了年纪,身体被各种疾病缠身。他听到那消息后,好几次跟赵孝成王说,希望他能改变主意,但赵孝成王都没答应,全给拒绝了。
最后,白起在长平把赵括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亲手射死了赵括,还活埋了四十五万赵军。赵国吃了大败仗,没多久,蔺相如也在悲伤中离世了。
【03】
【最后】
战国时期,战场上堆满了尸体,血流成河,这样的残酷场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历史的车轮慢慢向前滚动,不论是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还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最终都只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过往云烟。
但是,在那段动荡的历史时期,蔺相如和廉颇,一个是懂得退让的君子,一个是勇于认错的勇士。他们用实际行动上演了一出背着荆条请罪的戏码,心里头想的都是和解,这才有了后来将相和睦相处的美好传说。
不过,赵惠文和蔺相如走后,等赵悼襄王坐上了王位,廉颇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这位赵王猜疑心重,他特别宠信郭开,而郭开后来被看作是导致赵国灭亡的头号“人物”。
郭开得到提拔后,为了保住自己的高位,就把廉颇给挤兑出了朝廷。廉颇一看自己在朝廷里没啥戏唱了,干脆就搬到了大梁住下,而且这一搬,就再也没想着回去。
秦国慢慢恢复了实力,打算把其他六国都统一起来。这时候,赵王才突然想到了廉颇这位大将。但可惜啊,所有的希望都被郭开给搅和了。他那句“廉颇都老了,还能打仗不?”不仅让廉颇心里苦,也让整个赵国都跟着唉声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