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许世友去世,邓小平为何下令:不许开追悼会,秘密下葬!

独钓一江秋 2025-02-15 11:58:15

声明:本文内容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入个人观点编写,文末已注明文献来源及附上截图,敬请查阅。

1985年,名将许世友80岁时因肝癌在南京去世。有人不解,许世友在病情严重时,为何未选择回北京治疗。

许世友逝世后,邓公指示:禁止举行追悼会,需秘密安葬。作为毛主席麾下的忠勇将领,其葬礼规格本应隆重,实则却异常简朴。

但为何选择在夜晚,瞒着众人偷偷下葬?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许世友不仅是传奇将军,亦是闻名遐迩的孝子。他生于河南新县,家有兄妹六人,幼时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

许世友因营养不良患上大头症。当时农村习俗,孩子若早年患病,常被无奈选择放弃治疗。

许世友的父亲本欲卖子换粮以养其他孩子,但许世友的母亲坚决反对,死活不同意将他送走。

许世友被从人贩子手中夺回,对此他始终对母亲充满感激。父亲去世后,母亲历经艰辛,只为抚养他们兄弟姐妹,许世友对此铭记于心。

许世友8岁时便入少林寺习武,旨在强身健体,以便保护母亲。

在此处,亦能缓解母亲生活重压。时值动荡岁月,身怀绝技的许世友投身红军,成为一名英勇将士。

许世友体格强健,在军中被誉为硬汉。然而,他常因思念母亲且不知其生活状况,而暗自垂泪,这一面鲜为人知。

1932年,战事加剧,许世友所在的红四军第12师即将撤离鄂豫皖苏区,此举致使他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离途经新县时,许世友明知有风险,仍返家探望老母。因时间紧迫,仅匆匆一见便匆匆离别。

未曾料到,此次离别竟长达二十多年,直至后来重逢。那时的许世友,已从青涩少年蜕变为山东军区司令员。

时间久远,许世友母亲以为他战死沙场。那一声“娘”响起,许世友与母亲目光交汇,确认彼此安好。

望着熟悉又陌生的脸庞,两人鼻尖发酸,相拥痛哭。许世友跪地,为多年未尽孝而深感忏悔,泪水不止。

建国后,许世友军务繁重,无法常伴母亲左右,遂决定把老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

农村老人多不适应城市生活,因水土不服而生病。许世友无奈将母亲送回老家,后由儿子许光代父回乡,照料年迈祖母。

重逢两年后,许世友的母亲离世,这对他打击极大。作为传统之人,他后来跪在母亲坟前,哀悼不已。

边泣边言:忠孝难兼顾,生前未侍母,死后必守坟。许世友之孝顺,深感人心。

【1985年,传奇名将许世友与世长辞,令人奇怪的是,在邓公一声令下,竟然不允许对许世友开追悼会,后来,在一天夜晚,进行了许世友将军的下葬仪式,为何要如此行事呢,有什么可忌讳的事情?】

“生时忠于毛主席,死后愿伴母亲旁”,许世友常言。这位孝子离世后,与其交好的邓小平却亲令,不许为许世友举办追悼会,何故?

1956年发生了一件与毛主席相关的事。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土葬一直是安葬死者的主要方式。

中国地大物博,但土葬方式浪费资源,既占用大量耕地,又耗费众多木材,且伴随封建迷信思想。

毛主席为摒弃封建糟粕,率先倡议推广火葬方式。

起初,许多人不愿执行火葬,为此毛主席率先垂范,带领国家机关领导依个人意愿选择火葬方式处理身后事。

为此,将毛主席的倡议整理成《倡议书》,他率先签名,随后朱德、彭德怀、周总理、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也赞同并签字。

毛主席逝世后,因其特殊身份,遗体未火化,而是置于水晶棺内做防腐处理,以供后人缅怀瞻仰。

然而,周总理与朱老总均选择了火化作为他们的身后事处理方式。

在最初签字时,许世友即表明拒绝态度,并找毛主席陈情:“人死后如灯熄灭,切勿火化。”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无法过问许世友身后事。许世友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感觉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他心中一直遗憾未能照顾好母亲,因此许世友早有计划,决定去世后要为母亲守墓。

许世友致信长子许光,明确身后事安排:他逝世后,务必不进行火化。

他决意归葬家乡,为母守坟,弥补生前未尽之孝,誓死后相伴老母。六年后,80岁高龄的许世友身患重病。

许世友深知其土葬意愿需获党中央批准,遂亲笔致信党中央表达诉求。同时,他向侄儿嘱托,希望在其去世后,能以其简朴的方式,在奶奶坟前随意安葬。

许世友渴望回乡土葬的愿望极为坚定,此要求需由国家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最终定夺。

【1985年,开国上将许世友与世长辞,他生前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为母亲守坟,所以不火化要土葬是许世友坚持的一件事情,最后邓小平同意了许世友的要求,却唯独不允许为许世友开追悼会,这是为何?】

邓小平与许世友共事多年,深知许世友外表粗犷而内心细腻,且终身遗憾未能向母亲尽孝。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因病逝世,其身后事的处理方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邓小平被委以重任,决定此难题。他原则性强,时值党中央强调火葬并已推广,多数民众接受,需作出最终裁决。

如何破例对许世友?众人疑邓小平难决断时,他鉴于许世友遗愿之诚,批示道:按此执行,仅此一次。

邓小平虽同意许世友土葬遗愿,但要求秘密进行,不许开追悼会。党内部仅办简单告别仪式。

许世友告别仪式极简,仅以安静概括。其遗体于某夜由南京四车运回故乡新县。

四辆车异常低调,未挂遗像与黑纱,无人察觉它们竟是护送许世友下葬的仪仗。

许世友灵柩经一日夜行程,被置于父母墓旁,相距仅50米,实现了他为母守坟尽孝的心愿。

许世友之墓朝向正南偏东,正对其出生地,此处视野宽广,利于后人瞻仰悼念。

党中央对许世友土葬行为持宽容态度,因此依据相关规定,其墓地未设墓碑。许世友墓位于河南信阳市新县,坐落于青山绿树间,墓包高200厘米,直径350厘米。

后来,王震提议在墓地前放置一块黄冈岩石碑,并特邀著名书画家范曾亲笔书写“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该石碑得以竖立。

许世友为革命事业奋斗60年,历经波折,终在百年后达成为母尽孝的心愿,此为一圆满结局。

中国新闻网报道,许世友为守母坟请求土葬,邓小平特批但强调下不为例。

中国知网揭示叶世友土葬习俗: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仪式流程及文化意义,全面展现土葬这一传统丧葬方式的独特内涵。

中国知网记载,许世友被秘密安葬。

0 阅读:34
独钓一江秋

独钓一江秋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独钓一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