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葬制度是古代非常简陋的一个制度,陪葬甚至用到了活人进行人殉,这个陋习一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被废除。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原始时代就有了陪葬。而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次遗址却是从商王朝开始的,当时商王朝的君主通常都会下令让自己的家人或者下属随葬,但都是规模不是很大。据《墨子·节葬下》记载,皇帝的葬礼多至百人,就连一个普通的官员,也有数十人之多。这个说法大致体现了在西周时代,以地位高低来区分陪葬品的大小。
到了春秋战国末期,人们用俑代替活人陪葬。到了秦汉,这种陪葬品的数量就减少了。秦始皇去世的时候,和以前的王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是用活人来下葬,而是用兵马俑来下葬。不过,根据历史上的记录,当时建造这座坟墓的工人和侍从,全部都死在了坟墓里。
蒙古王朝和元代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这种制度。明代前期,明代皇帝又将中原的陪葬法恢复到了鼎盛时期。有学者指出,明代早期的陪葬制是对元朝的一种延续。这一习俗不但受到了皇上的号召,而且还对皇室成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皇帝曾经下令,让死去的几个皇子的妻子陪葬已经死去的皇子,比如秦王朱樉的皇妃王氏。大明皇帝死去之时,他的妃嫔多达十余人进行陪葬。明成祖朱棣死后,还命后宫妃子、宫女们为他陪葬,韩丽妃便是其中之一。虽然有不少人为她求情,却也无济于事。
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还没有进入关内,就已经习惯了打鱼捕猎的生活,所以当时的皇帝,也是非常重视陪葬的。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妻子也跟着陪葬了。侍卫们为了向君主效忠,也自杀表示忠心。至顺治时,董鄂妃去世,顺治皇帝又命宫中的内侍与内侍为其陪葬。好在康熙很反对这种陪葬的做法,下令不能用活人陪葬,所以,这种活葬的风气,就被控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