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突发7.9级地震,为何很多明知是地震带,却仍有大量人口居住

念波社会事 2025-03-28 21:56:32

2025年3月28日,缅甸突发7.9级强震,震动波及泰国、云南多地,高楼摇晃、民众奔逃的画面牵动人心。然而,一个老问题再次被推向台前:明知这个地方地震频发,为何仍有千百万人选择在此定居?

今天就以缅甸为例,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生存的“不得已”,经济与资源捆绑

地震带往往与资源富集区重叠。以缅甸为例,其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地质活跃的同时,也孕育了翡翠、矿产等自然资源。云南边境的瑞丽市,因毗邻缅甸成为玉石贸易枢纽,数万人依赖跨境生意谋生。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泰国曼谷。尽管地震导致一栋在建高楼坍塌、股市暂停,但这座东南亚经济中心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吸引力,仍让无数人甘冒风险。

文化与归属感,故土难离的“根”

“家乡不仅是房子,更是祖辈的记忆。”云南德宏州一名傣族村民曾对媒体表示。许多地震带上的居民世代居住于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网络。居民们在地震后虽惊恐疏散,但多数人仍不会选择搬离,因为家族、社群关系难以割裂。

这种情感连接在灾害中更显坚韧。曾有一名越南中餐馆老板提到,地震后虽无法联系亲友,但仍坚持等待消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被动的选择,贫困与迁徙成本

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迁徙意味着高昂成本。农村许多家庭依赖土地生存,即便知道地震风险,也无力承担搬迁后的生计重建。地震带上的居民常陷入“风险与贫困”的循环:灾害加剧贫困,贫困又限制逃离能力。

写在最后

2008年以来,我国也发生过很多较大的地震,比如汶川、雅安、鲁甸、玛多、九寨沟、泸定……还有去年日喀则定日县的6.8级地震。

这些地方的居民,并非不知道自己身处地震带,特别是四川地区,可能全国人民都有认知,但是极少数人会因为地震带选择搬离家乡。

一方面,跟政府的地质灾害治理有关系,一些灾区重建后,显著提升了房屋抗震能力,人们的安全感得到增强;另一方面,搬走意味着很多人会丢掉唯一生计,丢掉世代居住形成的乡土认同和宗族网络的无形羁绊,尤其是老年群体,他们对祖屋、祖地的执念非常强烈。

所以,自然灾害无可避免,也不会有大量人群因此搬离躲避。唯一需要我们考虑的是,应该如何提高灾害预警、如何增强抗震设施、如何提升救灾能力,将每次与大自然的博弈,损失降到最低!大家觉得呢?

0 阅读:283
念波社会事

念波社会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