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长达14年,为何入侵印度5个月就放弃?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若愚史话 2024-12-18 11:10:49

2013年4月20日,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发起了一项投票,邀请民众选出356年间(1645年——2001年)英军参与的所有战役,哪一个是“最伟大的战役”?

当结果揭晓,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高居榜首的既不是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也不是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英帕尔——科希马战役”。

蒙巴顿曾这样评价这场战役:“这是那些日本人在其军事生涯中遭到的最惨痛的失败,这里涉及的人数远远大于太平洋岛屿的任何作战”,英国人还一度将英帕尔战役,比喻成“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战”。

英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英帕尔战役”?

在这场战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非同凡响的故事呢?

一、日军为什么要发动“英帕尔战役”?

1944年,当二战的硝烟弥漫,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亚洲大陆上高歌猛进,已经疯狂肆虐了14年,他们自信满满,甚至狂妄叫嚣“日本陆军现已达到了天下无敌的地步”!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日军渐渐发现自己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起来,首先,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开始反攻,日军几乎占不到什么便宜,而在中国战场上,英勇的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抗日斗争也让他们头疼不已。

在这个当口,日本的盟友德国也来施加压力,希望日本能在亚洲战场取得一场快速而决定性的胜利,以缓解其他轴心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军的指挥官们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而印度的英帕尔就成了他们瞄准的目标。

为什么选择英帕尔呢?

一方面是因为英帕尔的位置,太过重要了。

英帕尔,既是印度东北部的一座要塞城市,也是连接印度次大陆与缅甸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盟军向中国战场提供物资支持的重要通道之一。

另一方面是因为英帕尔的资源,实在太丰富了。

为了防范驻扎在缅甸的日军,英国人把印缅边境地区的英帕尔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不仅在此集结重兵,还修建了机场和军需品仓库,囤积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堪称“盟军在亚洲战场的重要后方支持点”。

对于日军而言,如果能占领这里,不仅可以切断盟军的补给线,极大地削弱盟军在亚洲的战斗力,还可以进攻印度,为日军在东南亚的进一步扩张铺平道路。

爆棚的自信心再加上拿下英帕尔带来的巨大好处,让日本军部兴奋不已,1944年1月7日,日军连夜制定了《英帕尔作战计划》。

为了一举拿下目标,日军特意派出了一个大佬级别的人物,来领导这次战役——牟田口廉也,一个有着“小东条英机”之称、把“成吉思汗”当做偶像的狂热军国分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就是他下令在卢沟桥开火,才正式掀开了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为了提升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牟田口廉也对这次英帕尔战役志在必得。

“英印军弱于中国军队 ,只要果敢地实施迂回包围 ,敌军必定溃逃 ……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胜利的日子肯定为期不远了”,在这种固有认知下, 牟田口廉也制定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作战计划:轻装上阵,以战养战,速战速决。

刚开始,日军完全不把英印军队看在眼里,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这年4月29日天长节(天皇诞辰)来临前,能轻而易举拿下英帕尔,因此日军的全部作战准备都是按一个月的标准进行的,其中第15师和第31师,只带了三个星期的口粮。

日军这种“乾坤一掷”的作战计划,原本想要给盟军一个“惊喜”,没想到,最后却给了自己来了一个“惊吓”!

不可一世的日军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短短5个月之后,他们会在印度的英帕尔遭遇一场最狼狈、最凄惨的溃败。

二、不可一世的日军是如何溃败的?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率领着一支约8.5万人的庞大军队,打着解放印度的旗号,兵分三路踏上了前往印度英帕尔的征途。

这支军队中不仅有士兵,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众多牲畜,包括牛、羊、马和大象,甚至还有猴子等等,日军企图利用这些动物来运送补给和装备,必要时刻还可以宰杀了充作食粮,以此达到轻装上阵的目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牟田口廉也要想靠这一战术取得胜利,核心在于“速战速决”,但现实很快打脸了。

起初,日军的进攻似乎进展顺利,他们成功占领了一些关键据点,迫使英军不得不后退,收缩防线,以集中力量进行防守。

随着战役的推进,日军很快就发现,他们遇到了一系列预料之外的困难,英帕尔的丛林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容易征服。

茂密的丛林、崎岖的山地,都让日军的行军变得异常艰难,而且,他们还低估了英军的抵抗能力。

顽强的英军利用地形和防御工事,极大地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而且他们每放弃一个据点,就把能带的东西全部带走,带不走的也都毁掉,以致于日军虽然占领了“阵地”,却无法借此补充装备和食物。

更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前线日军口粮的日益减少,他们的补给线也开始出现问题,牟田口廉也的“动物大军”在战火的惊吓中,不断四散奔逃,别说替他们运送装备了,这些动物跑进森林中后,连个影子也抓不到。

为了保存有限的粮食,牟田口廉也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兵力来抓捕、管理“动物们”,日军原本仰仗的“以战养战”策略,因为战争的“超期发展”,最终变成了“以战耗战”,战争时间越长,日军的粮食和弹药短缺的问题越严重,士兵们不得不在饥饿和疾病中苦苦支撑。

牟田口廉知道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他虽然多次催促后勤部队,但后方的补给由于天气、地势、盟军的破坏等原因迟迟运不到前线。

为了度过危机,日军后勤部队集思广益,最后想出了一个用自行车来运输补给物资的办法,在有路的时候,他们骑着自行车前进,在没有路或者地形复杂时,他们就推着自行车走,不得不说,这些日本人的脑瓜子还是很灵的。

可办法再好,也架不住天公不作美。

“趁你病要你命”,说的大概就是这时候的日军了。

就在日军为解决后勤补给问题沾沾自喜时,印度的雨季却如期而至,连续不断的倾盆大雨让原本200米宽的亲敦江和其他小河,变成了1500米宽的“汪洋大河”和沼泽,如此一来,自行车是肯定无法通过了。

由于雷暴天气频发,空中运输机也无法飞行,空投补给物资更是想也别想,这年5月,由于地面和空中的补给线都被切断,日军的前线部队彻底断了粮。

没了食物,士兵们饥饿难耐,战斗力大幅削弱,原本的战斗意志被生存本能所取代。

成千上万的日军士兵放下武器,开始四处寻找任何可以食用的东西,野草、树皮、蜗牛和老鼠等,全都进了日军的肚子。

对此时的日军来说,威胁他们生存的头号杀手,不是随时会反扑的英军,而是饥饿和疾病。

无处不在的雨水,令人堪忧的卫生条件,让疟疾、痢疾和其他热带疾病开始在军中流行开来,士兵们变得越来越绝望,英军抓住机会,开始组织有效地反击。

结果可想而知,日军一击即溃,压根就没有反抗的能力,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亲敦江方向推进时,沿途可见被炸毁的日军运输车、坦克和赤裸的日军尸体。

牟田口廉也还试图做最后的挣扎,他向军官们发出了一系列顽强抵抗的命令,无比讽刺的是,不是这些军官已经阵亡,就是他们的部队已经被“团灭”了。

到了这年7月,日军的败局已经无法挽回。

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令撤退,这场原本计划中的速战速决,变成了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溃败,日军士兵们也开始了一场生死大逃亡,原本8.5万人的军队,最终伤亡人数高达7.3万,其中有2万人死于炮火之下,其余都是饿死、病死的。

不久,牟田口廉也因战败被撤职,不可一世的日军终于尝到了战败的滋味。

从1944年3月8日日军正式出兵,到7月13日全线撤退,英帕尔战役共持续了不到5个月,可它带来的影响确实巨大的。

有不少学者认为,“英帕尔战役”迫使日军重新评估其在亚洲战场上的战略,是亚洲战场的转折点之一,这之后盟军开始在亚洲战场转入反攻。

在这场战役中,英军做对了哪些事,才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呢?

三、英军为什么能取得英帕尔战役的胜利?

首先,事先判明了日军的进攻意图,并做了相应的准备。

由于日军太过狂妄和看低敌人,他的作战意图很快被英军通过空中侦察等手段截获了,之后,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开始积极部署防御措施,他后来回忆道:“我们对日军的想法及指挥意图的估计是正确的,这使我们获得了机会。”

第二,英帕尔地区复杂的地形对防守方有利。

英军利用地形优势构建防御工事,增加了日军进攻的难度。

第三,英军在英帕尔建立了强大的后勤补给体系,确保了部队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资和弹药,即使在被围困的情况下也能持续作战。

在这期间,盟军空军在战役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英军的后勤供应,美国派出了一大批空中运输队,使得在英帕尔的守军“平均每天能得到将近500吨空中补给”。

可以说,在英帕尔战役中,英军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之相比,日军则尽失其利,经此一战,败的一塌糊涂的日本再也没入侵过印度了!

参考文献:

1、《投票:击败日军一战成英“最伟大战役”》,宿亮,新华每日电讯,2013.4.23

2、《论东南亚战场的战略转折 一一英帕尔战役 》,于江欣,军事历史,1995.6

3、《太平洋战争(七):钳形攻势》,青梅煮酒,2024年3月出版

0 阅读:3

若愚史话

简介:欢迎关注!欢迎点赞若愚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