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明朝儒学的平民化

凝天读史 2023-03-04 11:36:20
引言

回望明代,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百姓生活、文化学术和社会风气的平民化。

明代书院讲学的出现,使得知识完成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转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上层社会与底层市民文化的合流,让程朱理学变为了百姓日用之学。

明代知识的平民化对明朝文化发展和当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明朝的统治者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以布衣出身的皇帝,他登基之后提拔了诸多寒门贵子,给予了平民百姓入朝为官的机会。

对于明朝的文人士大夫来说,读书的终极目标就是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为百姓打开了上升渠道,用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文人,实现了阶级流通,并促成了明代平民文化的盛行。

那明朝的文化究竟是怎样实现平民化的?百姓的生活又迎来了哪些转变呢?

从程朱理学到百姓日用之学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升入庙堂,成为了中国的正统学说,儒学自此之后便成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官学。

自汉朝开始,一直到唐宋之时,儒学都与统治阶级脱不开干系。

一直到明朝后期,平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发展,儒学才从庙堂返回了民间,实现了学说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儒学在平民化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关注现实的文人,使得儒家的学说思想更具现实性。

明朝中叶,心学风行天下,书院的讲学者由原来的理学学者变为了阳明学者。

由于王阳明等人注重讲学,因此嘉靖、万历年间,阳明学派的文人士大夫和教书先生百姓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讲学活动。

这种心学的讲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学术的交流圈,而且还让心学、理学慢慢从阳春白雪的知识转化为了平民化的思想,将平民化的种子撒向了全国各地。

随着讲学之风的盛行,民间也出现了一大批书院。

这些书院不以招收弟子读书为任务,而是以交换活动为目的,给予了平民百姓、农村子女读书的机会。

随着乡村书院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这些乡村书院的课程内容也日益充沛了起来。

在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读书人通常都习惯用晦涩的语句来创作传播,但是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后,这种情况却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王阳明非常注重教学的通俗性,他在世时经常告诫人们,一个好的讲师应该让听众真正听懂他在说什么。

因此明中后期,人们的学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讲学的语言也逐渐口语化。

随着阳明心学的普及,讲学从原来的只有文人能够参与的活动,转变为了一般民众也可以参与的社会活动。

即便是没有什么文化修养的山野布衣,也能够听懂讲师所讲的知识。

正是因为文人士大夫们抛弃了文邹邹的“之乎者也”的语言,开办了大量学堂和讲堂,程朱理学才逐渐成为了百姓日用之学。

到了明代末期,书院的讲学者甚至还出现了平民出身的平民儒者,这群平民儒者的出现也对儒学和理学的平民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平民儒学的特色

虽然说明中后期,平民儒者的出身大有不同,成长道路更有差异,但是他们都能够将学术知识和现实社会相结合,为学者和听者提供诸多以百姓为本的平民儒学思想。

明中后期的平民儒学特点非常鲜明,其一,平民儒学打破了传统的士大夫对于文化知识的垄断,更加强调学术的平民性,将学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普及化。

其实孔子原来在创立先秦儒学的时候,是非常注重知识的社会化和平民化的,但是由于古代统治者的需要,儒学才被赋予了庙堂色彩和官学色彩。

明朝的文人大夫注意到这一弊病之后便提倡复古,恢复并发展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学者重视平民教育的传统,打破了封建士大夫对文化的垄断地位。

例如王艮就非常注重语言的通俗性,他一直以“愚夫愚妇皆所知所以为学”当做自己的理想。

在王艮的努力下,明中后期出现了儒学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平民学派“泰州学派”。

不只是王艮极其注重打破垄断,其他的平民儒者也为此做了诸多努力,他们的努力都加速了儒学的平民化。

其二,平民儒者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过去的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目光都放在了文化学术乃至为官之道上,没有真正从百姓出发。

但是明朝的平民学者却真正以平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诸多具有平民色彩的新学说。

例如泰州学派的王艮就以“民众摆脱贫困,追求人生生存权利”“百姓日用之学”和“安身立本”为出发点,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深受百姓的喜爱。

其三,阳明心学抛开传统的转注,以自己的角度解释起了儒家经典。

由于儒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认定为官学,所以儒学书籍一直都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环。

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子都不会轻易质疑儒家典籍和儒家思想,人们通常将儒家学说和儒家圣人的语言视为学术的最高判断标准。

但是平民儒者却会根据自己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任意的解释经典。

儒学的平民化直接改变了明朝社会发展

由于平民学者非常注重学术思想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所以在他们的倡导下,民间掀起了一股追求物质生活和追求精神生活的新风潮。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论是统治者,文人士大夫,还是商贾百姓,都对儒学的学术思想都深信不疑。

可是在平民儒学打破了儒学的神圣性之后,商贾们就将目光从儒学收回,放在了自己所经营的事业之中,关注起了个人的生活。

使得娱乐化和商品贸易迅速发展,改变了明朝百姓的生活习惯。

更为重要的是,平民儒学还促进了小说和戏剧的发展。

平民儒学的诉求就是让百姓日用之道替换正宗儒学的圣经贤传,在他们的推动下,文学完成了由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流变。

民间涌现了一大批小说家,创造了诸多类似于《金瓶梅》《牡丹亭》之类的小说戏曲,直接推动了明清两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通俗文学之所以能够在明清盛行,与平民儒学的文化导向息息相关。

平民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一份珍贵遗产,它对学术的普及和文化的多元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朝百姓走向平民化,走向娱乐化的具体表现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人员弃儒就贾的社会现象,这些文人士大夫放弃了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转而从商,通过经商获得了巨大财富。

例如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张翰所写的《松窗梦语》中的《商贾纪》就描写了商贾熙熙攘攘奔走于全国各地的活跃景象。

在儒学平民化的过程中,人们改变了先前对于商人的刻板印象,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商人在发展商品贸易的过程中也同样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障。

在商品贸易飞速发展,文化平民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百姓的精神文化也愈发多样了起来,民间出现了一大批类似于《西游记》《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文言小说。

这些小说的出现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形成了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新型格局。

在过去的文学产品中,人们大多将目光聚焦于帝王将相,读书人的身上,但是在明朝小说中,作者笔下的主角却从读书人变成了商人,从帝王将相变为了普通百姓。

冯梦龙与凌濛初的《三言二拍》就写了七十多个有关于商人的故事,《三言二拍》当中的商人形象也大多都为相貌俊美、衣品不俗的正面形象。

不仅是小说,就连戏曲也抬高了对商人的评价。

在平民文化兴起的过程中,民间出现了大量随之而来的新兴产业,使得诗歌、文章、散曲等高雅文学染上了世俗的气息,受到了普通百姓的重视,真应了那句“佳句真诗乃在民间”。

参考资料:

《松窗梦语》

《三言二拍》

《论语》

0 阅读:10

凝天读史

简介:谢谢大家的支持,一直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