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影视剧中或者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二人对骂的情节。
但是古代骂人啊,都很含蓄,因为直接骂人很容易犯法。
这时候呢?大家就骂的特别文雅,什么“惶惶如丧家之犬”,“大胆小儿,敢如此啱啱狂吠”等等,这些话听起来非常优雅,但实际上呢,就是在骂人。
02子贡听着朋友的形容,知道那个人就是他的老师孔子,然后就把孔子找了回来。接着对孔子说:“老师啊,别人都说你发呆的样子,很像一条疲惫的狗呢!”孔子听后,哈哈大笑说:“一个人的外形啊,相貌都不重要的,不过呀,他们说我是一条无家可归的狗,这一点说的也没错嘛!本来就是这样呀!”孔子和子贡的这段对话,从此被记录下来。
然后就出现了“丧家之犬”这个成语。但是啊,咱们结合这个故事背景,可以看出来,在当时,“丧家之犬”这个成语并不是骂人的话。子贡的朋友之所以说孔子像狗,那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孔子的神态、外貌做出的形容。主要意思不是说孔子像狗,而是说孔子无家可归,可怜的让人发笑。因为古时候很多无处落脚的人,都会选择在城门的墙角坐着,孔子坐在那里,自然就被别人当成是无家可归。
03可以看得出啊,“丧家之犬”这个成语,在早期呢,其实算不上是贬义词,主要就是说狗很可怜,意义有点偏中性。可是呢,后来渐渐的发展,这个成语的语境、用法就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他的意思已经变得和“过街老鼠”差不多,直接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主体变成了人。明朝时,朱元璋希望老百姓都能够文明说话,当文明人,于是把骂人写进国法当中。当时啊,你敢骂人,别人就敢把你告到官府里去。
邻里之间,即便有了天大的矛盾,也不敢骂人,只能“文骂”,就类似于诸葛亮骂人那样。优雅的骂人呢,一旦被告进官府,有大把的理由为自己开脱罪名。如果直接像咱们今天这样粗鲁直接的吐国粹,别人告你一告一个准,如果你骂的特别凶,特别难听,严重的可以砍头。
04骂人不好,真的不好!有时候我都要被一些人喷的快要气吐血了。但是呢,后来想想嘛,如今的节凑很快,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如果大家都这样骂来骂去,自己无形中的一句脏话,很可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