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辽宁省委书记办公室收到紧急通知。
周总理亲自发出简短而急迫的通知,要求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即刻启程赴京,不得延误。
黄火青预感形势严峻,即刻搁置手头事务赴京,在周总理的保护下,他安然度过了随后的两年时光。
两年后,黄火青终遭处分。他被要求离岗,每月领取60元生活费,无需承担任何工作。
黄火青深感忧虑,致信陈锡联表达继续工作的愿望,但未获回复。
黄火青为何会遭边缘化?他有哪些经历?
壮丽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跌宕起伏,展现了斗争与奋斗的光辉轨迹,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英勇无畏的人生篇章。
1969年某日,辽宁省朝阳寺迎来一位步伐缓慢、白发苍苍的老者。
老人行为奇特,常闭门不出,不与人语,仅于院中照料花草蔬菜。天晴时,他偶搬凳坐院门口,如雕塑般,静坐整日。
邻里见他孤苦,欲上门问候,却被周围守卫的凶恶模样吓退。
久而久之,无人再敢多事。那老者或许因犯错被关,还是避而远之为妙。
老人孤身度四载,与世隔绝观草木。无人知晓其真身,非是罪犯实伟人,曾为国家建大功。
黄火青,籍贯湖北枣阳,犹如石鼓山麓挺立的一株坚韧翠竹,展现出顽强生命力与不屈精神。
他诞生于一个衰败的地主家族,尽管身份为地主,但其父母却与懒惰享乐的地主截然不同。
黄火青之父黄启程擅长中医,常为乡亲诊疗。家中墙上挂着上百种他与父亲共采的草药,彰显其家族对中医药的深厚情感与传承。
黄火青之母张同勤,性格善良且乐于助人,为革命坚定拥护者。危难关头,常有地下党员避难至其家,张同勤皆热情接纳,并提供掩护。
在张同勤的带动下,黄火青的兄弟姐妹均投身革命。而黄火青儿时颇为顽皮,是个地道的“孩子王”,谈及革命,他当时尚不理解。
黄火青确实接受过正式的爱国教育,1909年,年仅八岁的他坐在学堂,聆听国文老师的授课。
李老师好读书看报,常与学生分享报刊消息。此次,他谈及的是列强对中国领土的瓜分事件。
小孩不懂列强含义,也不明中国被瓜分后果。李老师比喻道,外国人欲如切西瓜般,将中国分块吞噬。
小孩子们面露惊恐,脸色苍白。黄火青首次深切体会到国家沦丧、家庭破碎的紧迫危机。
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覆灭,但中国陷入军阀混战。这一局面令黄火青深感厌烦。
他既厌恶对同胞开枪的中国人及战争,又钦佩孙中山,自责无能,渴望学习以改变这个糟糕的社会。
黄火青25岁时,实现了他的梦想。
1926年3月,黄火青在学生运动后正式成为共产党员。他表面上是教书先生,实则负责发展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是中共的秘密成员。
黄火青彼时尚显青涩,故入党后不久即被送往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深造,毕业后分配至中央独立师补充营。
在补充营,黄火青每日天未亮即与战友们做早操,随后迅速早餐,揣两馒头,背枪出发进行野外训练。
打野操往返路程超二十公里,完成后满身汗水。
黄火青坚持学习,即便疲惫不堪,也不放弃军事理论与思想政治这两门必修课,视其为与锻炼体魄同等重要的任务。
“文武并重”的生活方式持续一月,此间的学习与锻炼为黄火青日后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局势迅速恶化,黄火青依组织安排前往苏联深造。
三年后,黄火青归国,任红十四军一团团政委及参谋长。此间,他初次直面战场与死亡。
黄火青难忘那次战斗,当日他与团长秦超率团部执行任务,途中不幸遭遇敌军。
两军激战,战士接连牺牲。战至终章,全团唯余黄火青与秦超二人坚守阵地。
秦超与黄火青为挚友,共入党,同赴苏联求学,并在同一部队并肩战斗。面对残酷战场,他们依旧并肩而立,毫不退缩。
枪声止息,战场上已无人站立。秦超英勇捐躯,黄火青重伤濒危,幸得路遇民众相救,得以幸存。
黄火青多次历经生死险境,参与二万五千里长征,远征新疆抗日。从厌恶战争到文武双全,他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黄火青调至天津主政。天津长期受帝国主义、国民党及封建势力控制,问题众多,社会隐患积压,随时可能爆发。
天津为拱卫京畿之关键,若其局势动荡,后果将不堪设想。
黄火青肩负重任,严谨行事。他深入群众与工人,倾听意见,再团结知识分子,成功将原本分散的社会各阶层凝聚起来。
人心团结则事易成。黄火青针对天津实况,推进经济改革:发展商品经济,改造扩建企业;同时严打非法经营、投机哄抬物价,重塑经济秩序。
连串措施实施后,天津状况日渐改善。这段工作经历对黄火青后来主政辽宁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其奠定了基础。
1958年,黄火青在57岁时接任辽宁省委书记一职。
辽宁与天津情况迥异,黄火青经实地调研后决定,先发展辽宁优势产业,然后以该产业带动整体,推进发展进程。
黄火青的举措被证实正确,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辽宁发展稳定向好。但就在他事业步入高峰时,突发意外。
后半生,他秉持随遇而安的态度,无论境遇如何变迁,都能坦然接受,从容应对,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1967年,为保护黄火青免受动乱影响,周总理安排他前往北京中组部招待所,并采取严密保护措施。
黄火青在这段时期享受悠闲时光,他耐得住寂寞,常居家读书看报。兴致高昂时,便练字创作,撰写几篇散文。
无聊时,我会在屋内走动,或拿起扫帚扫地,用抹布擦桌擦窗,以此活动筋骨,视作锻炼身体的方式。
这种无波澜的生活持续两年,至1969年,黄火青重返辽宁。与前次赴任不同,此次他遭“靠边站”,实则幽禁。
黄火青被遣至辽宁朝阳寺,每月领取生活费六十元。
寺庙清静带大院,黄火青甚满意。他每日早起院中运动一两小时,饭后读书写作。其余时间则静坐门口,半日不动。
昔日沙场政坛大佬,今适孤独寂寥生活。此转变与黄火青心性相关,然更因现实无奈所致。
黄火青认为,能否续任官职与月薪六十元且无人皆不重要,关键在于澄清某些问题。他行事正直,不应长期背负不白之冤。
经长时间思索,黄火青致信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欲将诸事弄个明白,并请求待问题澄清后,能为其安排工作。
他对于能否继续做省委书记不强求,具体工作全由陈司令安排,即使只担任普通职员,他也无异议。
黄火青在信中提及,期盼能有机会与陈司令面谈,若陈司令繁忙,则派代表交流亦可。
黄火青完成信件撰写后,满怀期望地将信件寄送出去。
四年沉寂后,他愈发怀念一线奋斗时光。深知难返国家建设前沿,他渴求的是一个明确的答复,一个长久等待的真相。
然而,黄火青期盼的答案始终未至,信件如石沉大海。陈司令是否收到信及他的想法,黄火青已无从得知。
等待数月无果后,黄火青终放弃,受现实重击,连日郁郁。情绪消沉间,他愈发想念家人,遂提笔写信给儿子,信随后被送出院外。
为何送出院子而非寄出?因信件半路被截,无寄出可能。同样,致陈锡联的信也未送达其手,故无回应。
黄火青很久后才得知信的真相,他未歇斯底里,也未大吵大闹,而是冷静接受了这一现实。
黄火青因失去所有希望而内心空虚,读书写作皆无法填补。于是,他迷上了种地,以此寻求慰藉。
黄火青早年随共产党历经征战,体魄强健,擅长农耕。他亲自执锄,于院中辟地,种植瓜果蔬菜,游刃有余。
黄火青见证从种子成长为幼苗,直至绿叶间绽放小花,枝头挂满硕果,这一切让他深感幸福与满足。
大自然擅长抚慰人心。与植物相伴的日子里,黄火青寻回了内心的平静,不再纠结于真相,转而珍惜当下,用心过好每一天。
1973年,黄火青离朝阳寺赴盘锦某农场,此番确是“专业对口”。
黄火青到农场后,尽情展现种田天赋,终日劳作。他种植了白菜、萝卜、茼蒿及玉米等作物,享受着充实的农场生活,乐在其中。
在此过程中,黄火青性格愈发平和,外物难扰其喜,自身难引其悲,心境淡然。
两年后,黄火青重返北京中组部招待所,这里是他所有变故的开端。
八年后再访此地,黄火青心态平和,延续旧日生活:阅读写作、观报健身,并新增田间劳作一项。
一段时间后,黄火青致信周总理,表达工作意愿。身为党员与老红军,他深知不能沉溺安逸,躺平非长久之计。
此次信件顺利送达,不久邓颖超回信,表示中央将考虑黄火青的请求,让他继续等待。
等待持续了整整三年。
1978年,黄火青重返工作前线,担任新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实现了复出即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
此职位与今不同,主要负责整顿十年动乱中的检察工作,加强组织、思想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民主发展,完善社会法制。
总而言之,检察长工作繁重且复杂,任务艰巨。黄火青为拨乱反正,每日埋首于高逾米的文件中,熬夜处理,尽心竭力,奉献所有。
黄火青经四年不懈努力,使工作重回正轨,并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检察及法制建设做出开拓性贡献,承上启下,时值81岁高龄。
1983年,黄火青步入耄耋之年并退居二线,常怀念往昔,频繁回忆与战友并肩作战的青年时光。
黄火青83岁时,南通市海门县重修秦超烈士陵墓。得知战友安息地将翻新,黄火青专程前往海门,亲笔题写“秦超烈士墓”五字,以示纪念。
黄火青返乡时,常给小朋友讲述长征故事,提醒勿忘先烈牺牲,强调现今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换取。
提及黄火青,他有个独特之处:对外不称省委书记或检察长,自我介绍仅称红军老战士和共产党员两身份。
黄火青视官职为虚,不计较。他的精神与信念根植于红军和共产党,这是他毕生奋斗的信仰。
1999年,黄火青逝世,享年99岁。遵照其遗愿,家人将其骨灰从八宝山迁出,安葬于石鼓山山脚的一处石缝之中。
为何选石头缝为葬地?因黄老不忍占用乡亲耕地。
黄火青曾言:“人若死后皆求佳穴大坟,不久后人将无地可耕,逝者岂能与生者争地?”
黄火青最终安息在他深深眷恋的故土之上,长眠于此,实现了与家乡永恒的相守。
他葬礼之日,天空阴沉,细雨绵绵,风携雨丝舞动,似奏挽歌。山脚下石缝间,骨灰盒静置,黄土一抔抔缓缓覆盖其上。
黄火青逝世后,未留坟茔碑石,不占耕地,不争草木之地,仍以其独有方式温柔回馈着这片滋养他的土地。
这种温柔源自他对国家的深情与对人民的关爱,以及对自然界万物的热爱。
后来,枣阳党史办与民政局依民众强烈要求,为黄火青树立纪念碑。此碑高73公分,不足当地常规墓碑高度之半。
墓碑正面镌刻“黄火青之墓”,背面则是他常提之词:“红军老战士”,简练概括了其一生的重要身份与荣誉。
立碑当日,小雨绵绵不绝。
多年后,黄火青让石鼓山游人不断,成当地知名红色景点。每年清明,群众自发前往祭拜黄火青。
有人逝去犹存。黄火青虽逝,于枣阳人及全体中国人心中,他依旧鲜活。他如夜空中高悬之星,恒久闪耀璀璨光芒。